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合肥市长丰县,靳础是一个人物。2002年10月21日,一个中等身材、年龄约40上下的中年人来到长丰县三十头乡四十头村,与村长窦昌枝签订了一份承包300亩荒废地的合同。6年后,这位中年人几乎让全县的老少爷们知道了自己的名字——靳础。  相似文献   

2.
拜师(小说)     
我把李龙画的一叠子素描和速写递给白发苍苍的吴老,心情很兴奋。我不辱使命,总算为他物色了一个有希望的苗子。记得吴老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会不会带给我一个稻草瓤儿的绣花枕头?”稻草瓤儿的绣花枕头留给别人吧,我给他带来的是一株挂着露水的幼苗。他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年龄——只有十三岁,这无疑  相似文献   

3.
如果你想认识本文主人公——连环画收藏家归琪,只要在每个星期天早晨去上海文庙茶室,一准会在那里见到一个头发又长又乱、胡子拉碴,不修边幅的男子,尽管他还不到四十岁,但看去却像是四十岁出头了,这个人就是归琪。事实上真有不少人,就是慕名到这里来找他,井和他交上朋友的。星期天的上海文庙是一些文化人尤其是喜欢和书交朋友的人的好去处,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天就是他们的“赶集”日,他们可以在这个集市上淘自己喜欢的书,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书,包  相似文献   

4.
记得我刚刚踏上主持人工作岗位的时候,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祝贺你,你终于获得了你启盼已久的广播工作了!现在你可以坐在电台的直播间里直接从事大众传播工作了,这是一份了不起的工作。”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我要做到些什么呢? 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不管我们在电台中说什么都在和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说话。这个人在倾听我们的言语,在注视我们的行动。不要把我们的听众当成没有知觉、不知姓名的听众。我们必须保证我们喜爱并且尊重我们  相似文献   

5.
是的,我想给你的,是我的一段时光,又或者是,你在这一段阅读时光里所遇见的自己。1,木可小时候,总听大人们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长大后,自己会发现:草木之情,更甚于人。对生活的怀疑,是不是就是这样一点点开始的,进而慢慢地融入自己的血脉,最终成为灵魂的一部分?记得上大学时曾读到这样一句诗:天空,天是空的。这句诗让我激动不已,它太特别,  相似文献   

6.
也许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每逢开会、听报告、参加业务培训等等,无论你记得多么快,别人的话总是无法原原本本地记下来。在记录的现场,当别人想看看你的记录时,你总有一种羞涩感,为什么?一怕自己的字写得不好让人见笑,二怕内容记得不全伤了自尊,因此,在十分不情愿的情况下将笔记本递给人家时,就会来一句先发制人:我也记得不全。  相似文献   

7.
怎样拥有杜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朋友知道我喜欢杜拉。后来这成为了一种持续不断的状态。这样无论好还是不好,却是我无法选择的。让生命中有一个女人,与你心心相印。在她的灯塔一般的照耀下,走你的路。你便有了依托。仿佛始终有人做伴。而且是一个熟人。在你的身边,说着她的故事。而你听。与她分享她的痛苦与爱情。那痛苦与爱情也是你所熟悉的。因为你了解她,就像了解你自己。这就是一种关系。一种关于灵魂的关系。你不管那个女人是不是有时会让人难以忍受,但她就是那个人,亲近着你  相似文献   

8.
当我捧到闪光的军功章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你——我的指导员。因为这块军功章中,也有你渗出的汗水,也是你育才的结晶。 1987年11月,我登上南下的列车,来到了河南辉县市武警中队。战士虽有战士的使命,但我却从未放弃过对新闻写作的追求。记得我第一次捧着自己写的稿件让你审阅时,你细心修改,使稿件增色  相似文献   

9.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陈磊 《青年记者》2016,(22):27-30
记得小时候在课堂上,老师让每个人谈自己的理想.当时我走上讲台笃定地说“长大要当一名记者,用一支笔激浊扬清”.数十年后,同学聚会,大家对我说:“我们真羡慕你,你是班上唯一实现自己梦想的同学.” 一个人不忘初心,并能坚持走下去,是艰难的,也是幸福的.我进入科技日报社后,如愿成为一名调查记者,深度挖掘科技新闻背后的故事:大飞机、南水北调、京沪高铁、科技体制改革、钱学森科学思想、共和国科学第一楼拆除事件……最近这几年,我开始转型,参与策划和编辑了转基因、走进大科学装置等系列深度报道,在科技界和社会上引起了一些反响.  相似文献   

11.
1992年9月,我从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公司调到湖北日报社工作。当年,我已过了四十岁的生日。 民间讥笑学业起步太晚的人,有句话是"四十岁学吹鼓手"。于我,这话确实再恰当不过了。 记得在报社上班的第一天,我曾对着我坐的那把椅子"呆"了好几分钟。"呆"什么呢?心里发怵,怕在这把椅子上"坐不稳"。  相似文献   

12.
四十岁祭     
当孤独的人生之旅走过生命的正午,如火的太阳灸烤着青春的脊背,向前眺望,那梦幻的巅峰仍遥遥无期,空蒙的远方一片迷茫,严寒酷暑,年复一年,那追梦的脚步疲惫了,奔放的热血平静了。蓦然回首,人生的四十年过去了。岁月的沟回,年轮般刻上青春的额角,那飘飞的黑发,让片片初霜飞落鬓角。哦,是谁,站在四十岁的伤感之野,面对苍穹点燃一支心香,遥记那掀去的四十年。那是诗与梦,笑与泪的四十年。梦幻的花朵缤纷绽放,青春的脚步步步生莲。回忆的宫殿里,到处是红帆船,蓝仙子和芝麻开门。在尘世的众生中,青春的头颅高高昂起;在岁月的激流里,年轻的臂膀逆流而上。未来的君主,梦幻的帝王,以青春为骄傲,把明天当作希望。在那流光溢彩的年华里,是谁,忘了把心中回荡的旋律谱成美丽的青春之歌,是谁啊,站在红烟绿雾的岁月河畔,却没有留下一幅人生的画图。回首青春,渺如蔚蓝的天空,美丽,而一无所有。岁月,象蛀虫一样噬咬着人的奋斗意志,泯灭着理想的火焰,偶然一天,当你走进从未去过的医院,竟一住就是四十天。你才知道,生命是如此脆弱。当你在牌桌上耗费一个又一个通宵而不能罢时,你才知道,生命的惰性是如此深重。当青云直上的童年好友面对你急切的请求冷冷一笑,你才知道,什么是世态炎凉。青春的明天就是这些吗?怎能料到,爱情的挫折,疾病的纠缠,生活的变故,人世的暗箭,更有生命的惰性和生活的负担。这一切,如一把把锋利的刀刃,削去青春  相似文献   

13.
记得一位老通讯员说过这样一句话:搞新闻报道要嗅觉灵敏耳听八方,不放过写稿的每一个机会。这是经验之谈。作为一个通讯员确实要善于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才能得到好的题材,否则,即使有好的新闻题材也会从你身  相似文献   

14.
1"倘若你在八月的下午在大街上溜达,你会不会觉得非常无聊。"你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以这样一种冗长平淡的白描开局,古怪的麦卡勒斯小姐以自己的方式免疫了许多缺乏耐心的读者。就像1940年的那个丰盛的23岁,她以自己的野心和结构写下《心是孤独的猎手》。于是,大多数人只会记得有一部小说的名字为《伤心咖啡馆之歌》,而忘记了这样一个八月的下午。1967年,也是一个八月的下午,这位只活了五十岁的麦卡勒斯小姐,因为风湿、瘫痪、肺炎、心脏病、乳癌……年复一年的折磨,在医院昏迷了45天后死去,像她笔下的爱密利亚一样,她曾同一个叫利夫麦卡勒斯的人结婚,离婚,又结婚,他不但对她不忠,而且还偷她的钱。  相似文献   

15.
武汉三镇——这个“自守”了三十多年的城堡,终于敞开了大门。赵紫阳总理称赞:“这是一个有胆略的决定。”把城门打开,让外地商品冲击自己的市场,让自己的企业在市场上参加竞争.经风雨、见世面。制定这一决策,对“重镇历来讲守”的江城来说,的确是要有胆略的。市委第一书记王群,59岁,打仗出身,市长吴官正,46岁,学自动化专业的.就是这二位和他们领导的新班子凭着他们的魄力和胆略,使这个城市改革  相似文献   

16.
评论漫画,图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03,(12):41-43
你可曾记得儿时初读报纸时最珍爱的栏目?漫画,一定是漫画。漫画跟我们的成长息息相关,漫画起码让我开始痴迷于阅读,我至今仍然记得小时候与父亲共享漫画时的欢乐体验。但是现实是:美国的漫画和漫画家正为在报纸上获得自己的位置而苦苦奋斗。美国的评论漫画现在正处于  相似文献   

17.
丁斯 《今传媒》2006,(9):52-53
我自从学校毕业进入期刊界,已二十多年,担任期刊总编也已十多年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担任总编时,刚刚三十岁出头。记得一个外地的年长作者打电话到家里找我,我五岁的女儿接了电话,他一听孩子的口音,直接就说,让你爷爷接电话。孩子就将爷爷家的电话号码告诉了他。一会儿,他又  相似文献   

18.
我作了近四十年的新闻工作。在这社庆50周年到来之际,我思绪万千,觉得要写点什么。当年进报社时,我才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青年,知道的事情不多,但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五十年代的思想和编采工作作风,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当时的《群众日报》和后来大区撤销1954年改为的《陕西日报》,都把组织通讯员写稿作为重要方针。记得丁济沧同志任总编辑时,就曾倡导过“每日一信”活动,即要求编辑部每人每天必须写一封信,组织通讯员和群众向党报写稿。总编辑亲自抓读者来信工作,既使党报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又培养了一批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写作队伍。据1986年9月召开的本报  相似文献   

19.
耍拐与嗄拉哈杨珍儿童游戏,是社会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能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人们的时尚和时代特色。现在四十岁以上的北京人,尤其是女同胞们,大概还会记得当年孩子们所喜爱的耍拐游戏,或许您自己也曾参与其中,乐此不疲。那时,普通孩子们的玩具世界,远未像今天这样...  相似文献   

20.
我在青海有十六年的工作经历。时至今日许多青海朋友仍与我保持着深深的友谊。青海XX县的藏民朋友扎西,就是众多朋友中的一个。当初我认识他是因为先认识他的父亲,那时他也就十岁出头。扎西如今四十岁了。几日前来京旅游,看完景点打算要回去了,我自然要接待一下。谁知这一接待,竟让我经历了一个令人十二分震惊的不眠之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