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代报刊与中国传统文学、文体学有着渊源关系,颇具传统文体学特色。报刊中关于"报章文体"的言说则是具有文体学价值的理论突破。报刊本身因栏目及其分类受到传统文体学分类方法影响也呈现出鲜明的文体学特征。同时,作为传播新学重要工具的报刊极大地冲击了八股文体,孕育了诸多新文体,将以小说戏剧为代表的俗文体不断推向历史舞台中心,促进了古今文体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近代报刊与小说的勃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说从文体格局的边缘至中心的巨变 ,是 2 0世纪文学转型的重要方面。这一过程与近代报刊息息相关。后者以其传播特质与资本主义企业性质 ,分别从器物、制度、思想意识层面上向旧有体制发起了冲击 ,引入了改良的印刷术 ,培育了读者市场 ,冲击了言禁。确立了现代稿酬制度 ,在舆论上提升了小说的文体地位 ,直接推动了小说界革命 ,最终把小说推到了文学舞台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的中国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教育作为"开启民智"和"救国新民"号召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在民国诞生的新传播媒介——报刊上所刊登的"教育小说"这一颇为新颖的小说形式恰恰反映出近代教育思想的变迁与发展。报刊业的兴盛繁荣和小说这一文体独特的通俗性与叙事性的双重特征都是近代教育小说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我...  相似文献   

4.
陈凤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2):102-103
19世纪初,一批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进入中国。在他们的传教活动中。创办报刊是一种迅速又广泛的传播方式。在20世纪之前。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创办了近百种报刊。以他们办报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中国报刊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5.
政治小说起源于西方,在日本近代思想家及文学家的努力下传播到了日本。明治初期尤其是在自由民权运动时期,日本文坛兴起了翻译政治小说和创作政治小说的热潮。政治小说在日本的兴起及发展与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衰紧密相连,是在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文学题材。关于政治和文学的关系,文学家们有很多的观点和设想。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政治小说虽然和政治有关联,却不仅仅是有关政治和小说的论说。论文将在时代和社会的背景下考察日本政治小说的发生、兴盛以及文学功能,以求探明政治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出场——“问题小说”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小说创作热,作为新文学运动早期的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不应该从“文体”和“题材”的角度来理解,而应该看问题小说在处理“问题”与“小说”的关系上,在哪些方面超越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近代小说。问题小说展示一种新的小说观,并初步确立了一种新的提问法则和提问的自主性,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微博的兴盛催生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微博文学。这种正在成长的全民文学样式以其个性化、互动性、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引领着大众话语狂欢。借助数字媒介的微博平台,推动文学艺术向民间意识回流。伴随着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文艺流行现象,微博上产生了一些网络文学新文体。微博文学的群体传播模式是新时代写作多样化的表现,体现了互动与社交功能。微博文学便于传播、易于创作、短小精悍,既是一种大众自我镜像的外化表达,也是一种自我与社会连接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微博文学的信息海量、碎片化、更替速度,版权争议所带来的传播局限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各国如何传播,这些东南亚国家选择了哪些中国文学作品,是本文探讨的两个问题。从时间角度来看,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新马和菲律宾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译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还通过华校、报刊、社团等渠道传播中国旧文学,通过华侨社会、报刊、南渡文人三种途径传播五四新文学。从传播方向来看,除了从中国到东南亚这个方向传播中国文学外,东南亚各国的华人还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学,并用中国文学形式进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9.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进入使用近代印刷技术的报刊时代。而在数目众多的文艺性报刊中,小说杂志尤为引人注目。从1892年《海上奇书》创刊到1919年,这27年间产生的小说杂志大约有60余种,就其办刊宗旨、刊物风格以及所刊登作品的内容形式而言,这些杂志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兴盛期和转折期三个发展阶段。理清小说杂志的发展脉络和演进规律,把握小说杂志的特征和精神,既是近代小说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近代小说研究的一条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学地理视野下,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农村图景反映了近代岭南乡村存在的财产纷争、武力争夺土地、教育腐化等诸多原始生态环境,构筑了农村生存空间的立体图景。这是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民贫国弱的境况,封闭、隔绝的自然地理空间使其精神也陷入自闭的境地,但并未找到有效的自救途径。只有少数小说提出,似乎唯有实业才可以改善腐朽的乡村生态。这对当代农村建设有镜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从事社会教育的主要工具是报刊、图书和学会三种传媒,他充分认识到了它们的社会教育功能,将其当作开启民智、培育“新民”和变革图强的利器。同时,为使社会教育大众化,梁氏还革新了报刊文体———政论,并将小说当作重要的传播文体,使传播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明代讲史小说文体的兴盛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论述的是建阳刻书对明代讲史小说文体兴盛所起的作用.建阳书坊在典范作品的刊行、作家队伍的建设、新讲史小说的编撰、销售市场的形成与读者群体的培养等方面,都为讲史小说的文体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说理论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文论关于小说的文化定位和文体定位,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小说理论在中国的兴起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事件。正是在近代文化的变革中,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型知识体系的出现、外来文学观念的启示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了中国小说理论的现代转型,并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小说自产生到晚清,文体地位逐步提升。小说从不受重视的"小道"变为可以"补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提高了小说在整个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奠定了小说作为文学文体在文学序列中地位提升的基础。明代文人深度参与小说的批评与研究,成为小说文体地位提升的直接动力。清代文人小说创作的繁荣,表明小说已成为文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新文体,小说文体地位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5.
小说因"小说界革命"一改其在文体中的地位,小说报刊随之纷纷创刊。综观1895-1916年小说报刊的发刊词,其宗旨可分为三类:一是承认小说具有巨大的社会功用,是唤醒国民、开通民智的重要工具;二是以为小说具有审美性,是文学倾向于美的一种;三是主张小说有消遣、娱乐的功能。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小说在当时主要是为政治、社会服务的,而小说的审美性、娱乐性则丰富了小说的功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报刊滥觞于西方传教士在岭南的办报活动。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启蒙了中国的思想界,启动了中国报刊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也推动了中国出版业、印刷业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岭南近代报刊业的产生和发展,并且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17.
夏俊华 《语文天地》2012,(23):70-71
小说是从明清以后兴盛起来的一种文体,传统的小说都是凭借塑造人物形象、讲述带情节的故事和描写自然及社会环境来表达一定的主题并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也是常讲的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入选高中课本的小说,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三要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无论从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均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报刊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具有现代文学观念是现代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是在历次的文学运动及文学论争的过程中萌发的,报刊是现代文学观念传播的媒介。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大众媒介的登场,文学创作与接受逐渐演变为文学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报刊促进了现代投稿制度及稿酬制度的确立,催生了晚清以降“国民文学”“平民文学”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作者群体与读者群体更趋平民化,实现了现代文学的大众化。报刊为白话文的推行提供了有力的阵地,而报刊与白话文的结合,又促使政论文、报告文学等新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代报刊的出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提供了与古代文学截然不同的媒介与载体,直接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形态性质、文体类型和审美特征。以贵州出现最早的《黔报》、《贵州公报》等近代报纸为考察对象,从“文学场”的生成角度,探讨在由报刊开拓的文化语境中贵州现代文学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0.
1897年,诗界、文界、小说界、翻译界、报界和出版界等,都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新学诗”走向式微和“新派诗”的标榜,似乎预示了“新诗”创作的方向;“时务文体”表现出散文文体解放的征兆;小说观念发生着重要变化;《天演论》震惊了知识界,侦探小说的译介预示着中国作家对域外小说接纳的发端;报界与出版界推动了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也孕育着文学市场和职业小说家;“言文合一”的时代呼声在知识界产生广泛影响。一场改变中国文学历史走向的文学革新运动,已经蓄势待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