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筠是清代著名的《说文》学家,其《说文释例》对《说文》异部、同部重文的研究,历来学者均推崇备至。其实王筠所论异部重文和同部重文,瑕瑜互见,究其原因,是囿于当时缺乏科学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问题。正确评价王筠的重文研究,在汉字学与《说文》学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之所以能够在《说文》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除得益于自身勤学不辍的内在因素外,亦与师友的帮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许瀚作为王筠友人中的杰出代表,助王筠研治《说文》近三十年,对王筠《说文》著述不但有具体的校勘订补之实,而且在治学理念、治学内容、治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多有论辩启发之功,对王筠研治《说文》产生了积极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谈王筠“会意字”分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筠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他曾积二十年研读之功,写成了《说文释例》一书。书中于“古人制作之意,许君著书之作,千余年传写变乱之故,鼎臣以私意窜改之谬”等方面多所发明。尤其对于《说文》体例,王筠更是做了极为细致的工作,通过“条分缕析”的方式来“为之流通其意”,为《说文》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五筠一方面笃守《说文》,一方面又未能彻底领悟许慎本旨,致使他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某些偏差,从而为其《说文释例》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里仅就其对会意字的分析谈一点感想。王筠对《说文》烂熟于胸,这就为其《说文…  相似文献   

4.
王筠(1784—1854),字贯山(《清史稿》《儒林传》作贯三),号菉友,山东安丘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他本来是一位文字学家,对《说文》的研究颇有建树,著有《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等书。但他对教育也颇热心。他曾为专谈“弟子事师拚扫馔馈、执烛受业、坐作进退之节”的《弟子职》撰写《弟子职正音》“以为家塾训蒙之用。”他著的《教童子法》,可说是一部语文教学法的专著。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识字、写字到读书、作文无不论及。这部书本来附在《四书略说》后面,不曾单行于世。清末维新派人士江标(1860—1899),曾任湖南学政,致力改革教  相似文献   

5.
王筠的《说文释例》为第一部系统阐述《说文解字》说解条例之专著。在《指事》一卷中,他发明许书说解之条例、引古文以证《说文》、纠他人说解之误,给了我们一个整体意义上的理论探讨。当然,其论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其研究从古至今未曾中断。清代对于《说文解字》研究比较著名的当属说文四大家,选择其中的两家——段玉裁和王筠,以他们的《说文解字注》与《说文释例》为例,对其关于"六书"理论的阐述对比研究,从而明晰二者之间在"六书"系统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前人品评《说文释例》多集中于其“为后人指示门径”的贡献。本文侧重探讨王筠《说文释例》的实事求是态度及方法上的特点——以“物情”、“乡语”证字形、字义、字音.  相似文献   

8.
谢祎明 《文教资料》2012,(23):28-29
王筠是"说文四大家"之一,其著作对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在《说文释例》中提出了"分别文"与"累增字"的概念,可谓贡献巨大。本文将着重探讨分别文的内涵,以及分别文与古今字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说文》部:器,皿也,象器之口,大所以守之。对此说解,近现代学者多不以为然。王筠《说文释例》云:“即其从犬亦不可解,古义失传,许君亦望文为说而已。”于《香草校书》云:“器苟盛物,犬方盗食,又焉能守?”于是有多种新的解释,《香草校书》以为所从“犬”代表利组,于氏《说文职墨》又以为“犬”篆象尊形而非“犬”字;又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引强运开说,以为‘哈文器字似皆从,、器古音皆在十五部,疑从得声也”;《尔雅·释器》释文引《说文》作:从犬从声也”,沈涛《说文古本考》因谓“盖古本作从犬所以守之,器声”,…  相似文献   

10.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提出了"重文"这一名称,但却没有明确其内涵。本文尝试通过《说文释例》来理解王筠对《说文》重文的认识,包括其对籀文、或体、俗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说文拈字》是清代陕西安康学者王玉树撰写的一部文字学著作,其《校附篇》旨在考证《说文》新附字。《说文拈字·校附篇》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说文》新附字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校附篇》有因人成说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钮树玉为人笃志好古,不为科举之业,精研文字、声音、训诂之学,为清代著名的《说文》学家。其研究《说文》的代表作为《说文解字校录》、《段氏说文注订》及《说文新附考》,分别涉及校勘、订段及新附字研究。由于前人对钮氏的著作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故对其在《说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视不够。整理钮氏的《说文》研究,对《说文》学史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释攲     
《说文》三篇下说:“敧,持去也。从支,奇声。” 敧训持去,古来有不同的说法。段玉裁说:“支有持义,故持去之。”王筠不同意段氏的说法,他说:“支字以竹枝为正解,其云从手持半竹,第以解字形耳,而所属之敧下云,持去也,与持半竹之持相黏合,太回穴矣。”(见《说文释例》)王氏又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说:“又吾乡以著取食品谓之敧,或持去即指此耶?”(见《说文释例》)用“以著取食品”解释“持去”,意不确切。  相似文献   

14.
释旦     
有关旦字的形体结构,历来说法不一。举例如下: 象形说此说流行的时间最长,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此后,高亨先生把“旦”字归入象形中的合体象形字(见《文字形义学概论》)。梁东汉先生认为“旦”字象太阳刚刚升起之意,是象形字(见《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会意说此说流行甚广,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会意。”他是把“旦”归入会意中的“字之部位见意者”,即“日”的部位在“一”之上,表示“明”的意义。台湾学者戴君仁先生的《中  相似文献   

15.
<说文释例>是<说文>学中的要籍,也是王筠的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说文释例>一书的性质众说纷纭,有的学者以为其书是专讲体例的,有的以为是清人的文字学概论,有的则回避了其书的性质问题.王筠以"释例"名书,就是说明<说文>的主要内容、主旨、体例、表达方式、体裁等问题的.其目的在于帮助阅读<说文>者抓住重点,尽快入门,很好地阅读<说文>一书.这与令人所说的"释例"专指编纂体例不同.在清代的<说文>释例类著作中,专讲编纂体例的书出现在晚清.正确地揭示"<说文>释例"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是重要的,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说文>学研究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王筠在《说文释例》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分别文。它针对汉字增加偏旁这一造字手法提出的,对于这个概念相关的研究不多,我仅从它的定义入手探讨它同同源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有无关系并举出一些相关的文字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17.
<正>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教授。他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学术成就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学问既大且博,经、史、子、集几乎无所不通,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相似文献   

18.
《说文》是《后汉书》李贤注引用较多的一种文献。李注所引是大徐本和段注之前《说文》的一种重要写本,与魏晋南北朝及唐人注释中所引《说文》有一定的一致性,在许多方面优于大徐本和段注。掌握这些材料,对《说文》文本的校理及《后汉书》的整理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学者翟云升所著的《说文辨异》是一部校勘《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著作,其以大小徐本《说文》为研究重心,或以古籍引《说文》异文材料进行考订,或以二徐本互校,试图恢复二徐本面目,还许书真貌。《说文辨异》中的体例丰富多样且严谨准确。本文试图从体例研究的角度,将《说文辨异》中的体例分为三类:编排体例、说解体例和校勘体例,分别进行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一陈子展在所著《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中说过一句话:“如果要写现代文学史,从《新青年》开始提倡的杂感文不能不写;如果论述《新青年》以后杂感文的发展,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又不能不写,这才说得清历史。”而《自由谈》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尤其是杂文史上,所以能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鲁迅作为杂文历史的开创者的卓越贡献之外,陈子展在其中也是出了大力、有大功绩的。两年多时间,他在《自由谈》上发表130多篇杂文,可以与鲁迅发表的数量齐观。加上他在二十年代其他杂文阵地如《芒种》、《太白》《新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