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新思维,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高校德育应重新认识教育,开发教育的新功能,密切配合智育,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速创造力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研究主题.本文从德育创新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探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出德育创新在培养创造性人才中的作用,并以此为指导分别从转变教育观念、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四个方面去探讨如何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论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目前各高校的首要任务。德育具有崇高性、时代性的等特点,创新型人才必备的一些品德与德育目的具有一致性,德育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德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梅贻琦的"通才"教育实践,培养出了一批成绩卓越的人才。我国向苏联学习"专才"教育,满足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处理好"通才"与"专才"教育的关系,在专的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培养既能胜任专业工作,又能自我发展,具有坚实生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思想品德教育如何适应新时期的形势任务,这是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仅从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青年一代创造性的关系方面谈一些认识。创造型人才成长的教育条件,当然不限于德育,而是要充分发挥整个教育系统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各育的作用。但是在培养创造型人才中,德育的地位、作用、任务如何,是应当探明的。此外,我们知道,不是任何型式的教育都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教育因素既能促进,也能阻碍创造性的发展。那么就德育而言,  相似文献   

6.
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专才,也称专门人才,包括学术型专门人才与应用型专门人才;另一类为通才,也称通识性人才、复合型人才,是具有通识性特征的博雅人才。培养不同的人才要运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构建能够培养学生的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当前日益复杂的高校德育环境,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本文从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德育环境对人才创造性的发挥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8.
德育视野中的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平旭 《江苏高教》2001,(2):52-54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实施,有效地拓展了高校德育的领域,丰富了德育的内涵,本文论述了高校德育在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强调新世纪的高校德育应该把未来创新人才的心性建设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夏雪花 《文教资料》2009,(24):175-176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现代高校德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诸多不足.本文指出,高校德育应从培养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创新性入手,拓展高校德育内涵,以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培养与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教育五个方面开展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0.
高宇  王海燕 《文教资料》2006,(28):181-182
本文通过对美国“通才教育”思想及实践经验的介绍,从克服大学教育职业化倾向,重申人文教育的潜在价值,增加学科教育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四个方面谈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试论创新教育的实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命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创造性与社会需要的结合:传递现存文化模式而不要成为阻抑学生创新的力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天赋能力、好奇心和表达方式;适当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即时把握直觉及捕捉灵感等,此乃创新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及现代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阐述了高素质、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新的教育模式 ,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现代教育和后现代教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于现代教育观对人性幽暗的判断的先天不足,造成了现代教育对人的创造性的极大遮蔽。而后现代思想积极张扬人的个性,解放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的又一次思想启蒙:人是创造性的存在、人是精神的成长、人是开放的无限、人是独特的个体、教育成就创造性的人。后现代教育释放了人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高师课程改革与未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师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改变高师课程学科本位的弊端,重新塑造高师学生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形象;必须明确未来教师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把他们塑造成“完整人”、“文化人”和“创造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教育需要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是造就新人的活动。要造就新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关键在教育.因此,西部教育应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以培育创新能力为中心,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育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17.
创造型教育是以全面发展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高校必须着重培养创造型人才,进而对国家发展做出贡献。论述创造型教育的开展对高职教育的意义,阐述高职教育中开展创造型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所具备的条件。并对高职教育中的创造能力教育建设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的研究。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是指"涵泳"、"熏染"、"浸润"等彼此谐和的关系,它们之间虽互相联系,但又各有侧重,施教者运用的目的,都在于促进受教者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的"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因此,语文教育必须着力探究既要善于吟诵又要巧于咀嚼还要精于思考的渗透途径之涵泳和既要创设情境又要激发兴趣还要营造氛围的渗透途径之熏染以及既要关注心灵又要尊重个性还要鼓励创造的渗透途径之浸润等"寓学于乐"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蔡锷感愤于近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认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中国国民缺乏日本、欧美等国的军国民精神,并从教育、思想学派、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体育锻炼、武器等八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弱不堪战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在中国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国民主义,其核心就是陶铸"国魂",以新的"国魂"振奋全民族的军国民精神。蔡锷以军国民主义为基础,在近代革命战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近现代革命军事思想与国防建设思想,对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与一大批杰出将帅的培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 .论述多媒体网络教学应为培养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优化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