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分支同样具有“意”的本质和内涵,同时。也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意”是工笔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心理活动的一种表述。“意”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深化。画家通过深入社会实践和反复绘画实践,继承和发扬传统工笔技法,升华感受、提练形象,创作蕴涵深广。意境丰富的工笔作品。  相似文献   

2.
现如今,报刊林林总总,章铺天盖地,然而浅薄浮泛居多,耐人咀嚼极少。古人云:“体以骨立,以意成。”那是说“意”是章骨骼,靠它支撑起整个身躯。如此说来.“意”弱必衰柔。“意”强体必刚健。“辞不妨浅,意欲其深”,根深才能叶茂,意深方可华,章要写得深刻独到,关键是立:卷要高远,理钊《沟通的前提》(以下省称《前提》)即是一篇“意高识远”的杂感。  相似文献   

3.
“咬嚼字”与“得意忘形”这一对成语,历来被人们当作贬义词来用。“死抠字眼”不领会章内在精神,固然不好,但是语言字是帮助了解章内容的“拐杖”,离开对句的咬和嚼,走马看花,是难以得其意、忘其形的。元代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诗》云:“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清代学唐彪说:“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我之也。作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意;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读书作谱》卷五)他说的虽然是作之道,验之阅读,也全然相合。要深得章三味,就必须花一番咀嚼的功夫,囫固吞枣、不求甚解的方法是不适合语学习的。我们只有让学生悉心品味章的篇章结构乃至遣字造句的个中奥秘,使之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忘其“形”而得其“意”,方能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获取更多更有益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李际科是著名的工笔画家。他画工笔尤着重于对“意”的追求,形成了独特的“存意”风格。他“好马成癖”,创作了许多既有深厚传统又有创意的中国画骏马图。他的画风高古、雅淡、清灵,绝不让繁复精细的技法淹没大格局的情趣和意境,从传统中来,又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装饰意味。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从总体上讲是写意的艺术。工笔画的工具、作画技法使它的造型方式偏向于“写实”,但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摆脱不了写意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将工笔画中的“写实”与西方所谓的“写实”区分开来。本文从工笔画的“写实”现入手探讨工笔画的创作理念,这对我们进行工笔画创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精华也将是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工笔画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绘画品种之一,要能使工笔重彩教学取得效果,就应加强“观”、“摹”、“读”、“写”的基本功训练。只有通过如此有步骤、有目的的教学训练,才能提高学生工笔画的创作技能。  相似文献   

7.
千古章意为本,主旨是章的灵魂,考场作中心是否突出,主旨是否鲜明至关重要。古有“诗眼”“眼”之说,现在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之说,要求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精要的语言点明主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本拟从思维逻辑角度探讨傅雷提出的“神似”翻译理论,借用中国哲学中有关言、意名题,形、神命题和中庸之道来阐释“神似”理论,找出其哲学理据,并认为傅雷的神似论符合哲学思辩规律,为后期的翻译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不平则鸣”是韩愈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之一。长期以来,对“不平则鸣”的内涵及承继性问题说法颇多,但多数人把“不平”误解为“不公平”,“不得已”误解为“不得意”。文章拟从“不平则鸣”与“不公平”则鸣、“不得已”而言与“不得意”而言、“不平则鸣”的载体类型及承继性问题入手,对“不平则鸣”探赜索隐。  相似文献   

10.
潘霞 《现代语文》2006,(3):116-116
意境是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色.)与作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融合一致,形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诗歌意境有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作品中,一个词或一部作品的意义不是指它们的形式,而是指它们的含义或意味。一部文学作品不以“象”为指归,它的真正的目的在众多的“意”,在于文学的历史的道德的哲学的文化的乃至难以把握的情智的含义。文学阅读既研究词、句子、作品整体结构的“有形”的东西,也研究其“无形”的东西。这里,“意”大于“象”。文学作品阅读致力于研究的应该是“象”,致力于捕捉的应该是“意”。文学作品的一切意义,都来自于“象”,“象”与“意”之间的关系,就跟大地和天空之间的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12.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辞欲巧”的信爷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型语言观,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型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重构型语观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体会到要做好教学工作,一定要很好地体会“意”、“艺”、“毅”、“义”四个字的重要含义。“意”,即全心全意。全心全意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宗旨,对于教育工作的忠诚程度容不得“三心二意”。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就会加倍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备课、讲课、课外辅导等各个方面就会努力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例如在英语课外辅导时,学生来问我一些简单的问题,按一般要求,我给予满意的解答就已经尽到责任了,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能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中“意境”与“情感”表现是无数画家追求的目标,其要点就在于在创作中要创作出优秀作品,必须注重“意”与“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个人的同意”是社会契约论对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性论证的关键,而同意又有“明白同意“和“默认同意”之分。通过对洛克同意理论的分析可知,相比于明白的同意,洛克的默认同意说既可以解释历史上的国家和政府的权威的合法性,又可以解释现存的和未来的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性。重新审视其理论意义,我们认为“默认同意”还有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6.
另林斯基称文学批评为“不断运动的美学”。本文主要从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文本意的无限性,批评的个性差异,多种批评方法的运用,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变化以及创意性误读等六个方面论证其“不断运动”性。  相似文献   

17.
意笔画、工笔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两大门类 ,两者缘物寄情 ,以形写神 ,重意象表达 ,在意象表达上既意出同宗 ,又各得其妙  相似文献   

18.
文人价值体系中根深蒂固的艺术观所引发的对于工笔画和写意画的误读,导致中国画所追求的意境似乎只存在于写意画之中。工笔画的造型是通过线来表达的,用抽象的线来概括客观的形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意"的色彩,且工笔画的赋色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具有含蓄、理性、不求偶然的特质。工笔画的本体性意义体现为意、技之间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