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 小学社会课的开设预示了小学《历史》课程的结束,历史知识融入《社会》课程教学,在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从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学《历史》课程与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不同教学要求。小学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体现了社会学科各项相关科目整合的基本理念,而历史知识承载着《社会》课程目标中的重任。实现历史教学从“了解历史”到“了解社会”、“探究社会”,落实到服务社会的教学目标,主题教育活动是完成单纯的历史教学转换到社会视野下小学历史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课程是由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组成的。《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和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课在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我们在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紧扣“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这一课程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改革中,开发教学资源日益显得重要。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相对滞后,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制约了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仅从一个农村教师的角度,结合《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探索农村学校社会学科教学资源开发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小学社会课的开设预示了小学《历史》课程的结束,历史知识融入《社会》课程教学,在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从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学《历史》课程与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不同教学要求。小学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体现了社会学科各项相关科目整合的基本理念,而历史知识承载着《社会》课程目标中的重任。实现历史教学从“了解历史”到“了解社会”、“探究社会”,落实到服务社会的教学目标,主题教育活动是完成单纯的历史教学转换到社…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社会》以其独特的综合性、人文性和开放性.在基层学校实施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由于中考学科评价与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在一些基层薄弱学校常常被淡化和弱化。笔者所在地为山区大县.在课堂教学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乡镇中学的学生普遍不重视《历史与社会》学科,最终发展为不喜欢《历史与社会》这一课程。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在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和县教研室的领导下。进行了专题教学调研。我们根据山区县的具体情况.尝试用“八问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社会》是我市率先进入实验阶段的新课程,也是一门有着全新理念且在实验中取得初步成功的综合课程,被誉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历史与社会》取代了原来初中历史、地理两门课程,突出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有着全新的理念和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历史与社会》课程不是历史与地理课程的简单拼合,而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内容的新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课程的实验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小学社会教学大纲》是小学社会课教学的主要依据。学习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要充分认识其综合性、常识性、思想性、实践性、直观性、渐进性、交叉性、机动性等基本特性,以此来指导本学科的教学实践。一、综合性《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社会课的性质是“社会常识教育”课,其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常识。由此可见“综合性”是小学社会课的第一个基本特性。适当减少课程门类,向课程综合化发展。这是当前世界各地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我国现行小学…  相似文献   

8.
李稚勇 《教育学报》2003,27(6):44-49
二、我国二期课程改革中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稿 )跨世纪之际 ,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二期课改 )。在这期改革中 ,小学设置《品德与社会》、初中设置《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社会学科综合课程 ,注重历史教育的社会科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在课时上替代历史、地理的社会科课程 ,是世界性课程改革难题 ,为了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这一改革 ,教育部制订了两个课程标准 ,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 )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 (8) 。这两个标准既有共同之处 ,也有各自的特点。请看下页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  相似文献   

9.
陈肖凌 《文教资料》2013,(28):181-183,191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课本知识的同时,对于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应用也更加丰富,而如何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把现实中的案例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合理选择、科学设置、灵活运用时政案例辅助课堂教学,强化学科知识点,为时政案例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更科学合理地运用探寻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使时政案例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条件下中学世界历史双语(英汉)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是广东省电化教育馆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该课题旨在促进信息技术与世界历史双语教学的整合,解决双语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课题有两个预期目标:研制中学世界历史双语教学中学与教的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及网络教学资源;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中学世界历史双语教学的应用推广模式。根据这两个目标,课题组于2003至2005年研制了一套《世界历史》计算机双语教学软件。这套软件包括两个部分:古代和中世纪部分、近代和现代部分。本文以古代和中世纪部分为例,介绍软件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国民素质看作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策略。我国于世纪之交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我们北师大附中历史教研组在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历史教研室的指导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历史课程改革与研究的大潮中。在过去的五年中,我们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综合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通才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各种技能,一定能使《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课堂充满活力,已达到教育真正培养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社会》的整合与公民教育的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与社会》所强调的综合,首先不是以课程的创新为第一目的。至于何种课程的存在,特别是使其成为一种有何种意义的存在,全赖这门课程有着怎样的教育功能。故此,当《历史与社会》与公民素质与能力的养成直接关联,且能够在全球化时代促进公民教育朝着更健全的方向发展时,其课程价值就不会纠缠显在的课程综合度的深浅等问题,而在厘清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需要综合以及怎样综合才更能体现这门课程特有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4.
林静 《中国教师》2013,(13):6-9
丛立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论学者。《中国教师》:丛教授,您好!您的著作《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以下简称《沉默的权威》)一书就我国教研室的性质与职能等问题开展了专题论述。请问,您为何称教研室为"沉默的权威"?有何含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包括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思想文化进步、科学技术发明等多方面历史的课程,知识内容涉及素质结构中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历史学科的专业教育,而应在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新世纪的发展形势也要求我们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加强《中国古代史》课程教育  相似文献   

16.
数学系数学分析教研组,自1978年组建以来,至今共承担了16届、23个数学专业教学班的《数学分析》、《复变函数》、《实变函数》、《常微分方程》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及实习生指导任务.现有讲师7名、助教2名,其中硕士生1人,本科生7人,有1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长线课,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方法教育、逻辑思维教育、哲学教育及能力培养的课程.该组同志近年来先后有9人次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有两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有6人次先后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他们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坚持在职进修.新上岗青年教师,必须做完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中的几千道习题.另外,《数学分析原理》、《拓朴学》、《泛函分析》等都是他们的进修教材.从1993年起,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加大了《数学分析》重点课建设的力度,他们发挥集体智慧,开展以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思维  相似文献   

17.
新小学《科学》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评价机制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去设计和实施,所以实施的关键是转变教师教育的理念,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对《历史与社会》学习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已经实行将近一轮,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在逐渐更新,《历史与社会》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给老师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于是,为相互学习、共同探讨,观摩课、示范课等公开课也陆续登场。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其教学应具有主体参与性、整体综合性和现实应用性等多方面特征。《历史与社会》教学要遵循教学目标体系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层次性原则、教学内容综合性原则、教学模式情境化原则与教学活动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陶行知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历史与社会》来源于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这是《历史与社会》教学观的需要。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