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我就从前几年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研究来谈谈媒体融合的问题.媒体怎么盈利?1.卖产品.传统媒体是卖产品,新媒体是卖内容.2.卖平台.平面媒体的平台是版面,卖给广告商,新媒体也存在着同样的道理.3.卖品牌,利用品牌背书,比如说很多产品中央台做广告.4.卖设备,利用设备赚钱,传统的报业是印刷.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由于受到地域性的相对限制,新闻的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这不仅表现在与在当地市场上发行的外地生活类报纸的新闻“同质化”问题,而且还表现在与当地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新闻“同质化”问题。要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须防止“同质化”,做自己的“独家新闻”,办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所谓地方新闻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提供的能够进行新闻报道的原材料,它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人物等等。多年来,我们大丰电视台一直高度重视地方新闻资源的利用。一是充分认识地方新闻资源。对于地方台来说,地方新闻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一者地方新闻资源是地方台新闻工作的  相似文献   

4.
作编辑接触通讯员的稿件多,在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中,发现很多通讯员在不经意间就把新闻资源给浪费了,实在可惜。 如何才能充分挖掘利用新闻资源,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批评报道产生积极效果 这几年写批评报道的多了,但批评报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的事件、客观的报道。真实的事件是客观现实的,而客观报道却不易做到。举一例说明。去年春天,我收到一篇稿件,标题是《不该发生的悲剧他为小树殉情死》。文章大意是:湖北省宜城市孔湾镇孔许公路边上的7棵小树被牛弄断了,看护树苗的孙发玉老人找村干部说理,村干部说"这牛的主人是生产…  相似文献   

5.
这篇“记者思考”写得很好。文章总结了对新闻资源进行再次或多重挖掘的三种形式,还讲到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新闻信息资源中把握可用信息的办法。没有较为丰厚的新闻采写实践基础,没有善于理性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是写不出这样有真情实感的鲜活体会文章的。本刊向读者推荐此稿,并期待着这样的来稿多多益善。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刚调入人民日报几个月,就到甘肃驻站;驻站一年发稿600多篇,相当于8年的额定任务,列人民日报记者部驻站记者发稿量排位第一名。下面这篇文章是作者在甘肃驻站一年的实践体会。细阅此文,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人民日报一名驻站年轻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能听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新闻记者如何去发现和挖掘新闻资源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7.
8.
张录 《新闻采编》2003,(3):45-45
报业竞争归根到底是报纸质量的竞争,报纸的新闻质量决定着报纸经济量,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特殊规律。一张报纸办得越好,越受读者欢迎,报纸的社会影响力就越大,进而报纸的发行量就越大,报纸的广告量也就越大,报纸也就更加具有发展的活力和实力。因此,办好报纸才是地市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关键和根本。  相似文献   

9.
新闻实践越来越表明,新闻资源开发力度与报纸的竞争力紧密相联。国内新闻理论界目前多把新闻资源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类。那些利用价值明显、容易被人发现的新闻资源被认为是显性资源。而那些可利用价值不明显,不太为人们发现注意的被称作是隐性资源。隐性新闻资源更为一般人所不识,但却有着巨大的新闻价值,一旦开发利用,则很容易成为独家的、有新意、有深度的新闻。在媒体竞争激烈,报纸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充分开发隐性新闻资源,对于媒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致胜砝码。一个地方的历史就是很宝贵的隐性新闻资源,特别是对于面向广大市民的地市级晚报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与国内会议报道相比,国际会议新闻在某些方面更容易发挥报道单位和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改进会议新闻报道上更容易取得成果。其操作方式也能对国内的会议报道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一些都市报、晚报非常重视新闻立报,把专副刊的地盘越挤越小.晚报真的不需要专副刊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实践证明,把新闻性渗透到专副刊报道思路中,对新闻进行深化和延伸,是做出专副刊特色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发生现场,一名记者急匆匆地用手机口述现场实况,间歇拍下几张照片,同时用手中的DV录下一段不长的视频。几分钟,甚或几秒钟后,记者的口述文字出现在互联网和手机上,人们同时还看到他拍下的照片和录制的视频。今天,这样的场景不再只是想像。前不久,《广州日报》推出滚动新闻部。滚动新闻部记者不断与在现场采访的前线记者连线,将最新消息在网站等多个平台上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滚动发布。同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已经覆盖了无线、宽频、户外等领域,近500名编辑记者被要求随时向集团网站供稿,未来,其记者还将随时在街头公共视频上"出镜",现场播报新闻。媒体形态的变化也使媒体对记者的要求随之改变。记者的"多媒体意识"和"多媒体技能"正成为必不可少的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做多媒体记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在心理上、技术上做好哪些准备?记者的"多媒体意识"如何培养?  相似文献   

13.
成就报道历来是党报的强项和优势,是党报唱响主旋律的重头戏。近年来,《温州日报》对成就报道如何做到可感、可信,走近读者,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作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报道思路,获得了较好  相似文献   

14.
15.
刘光祖 《传媒》2000,(3):40
我们去年对一些地市党报进行了审读,感想良多,其中一点就是地市党报如何处理好权威主导作用和接近性亲和作用之间的关系。权威主导作用是党报硬的一面,而亲和力、接近性则是报纸软的一面。真正有分量感动人的精品力作总是将两者结合得很好的新闻作品。凡是重头新闻或是重点报道,总是存在于党的大政方针,国家有影响的新闻事件与地方上的落实贯彻情况和时当地新闻资源挖掘的结合部上。 这里可举《镇江日报》的一篇好稿说明。去年5月9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的新闻公开后,当晚,《镇江日报》的同志随后从光明日报社得知,牺牲的记者中许杏虎是镇江人,  相似文献   

16.
姜冬梅  王威 《新闻传播》2006,(2):38-38,41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代表老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倾听百姓话语,“关注百姓,服务百姓,做百姓的代言人”,“民众、民心、民愿、民情、民趣”是这类新闻的基本内涵。它的大多数新闻是对百姓原生态的关注,并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心,与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但这种界定不是说这类新闻就是简单的家长里短,平铺直叙。  相似文献   

17.
注重新闻的纵深报道顾冰清《人民日报》上有个栏目叫“访读者想知的地方”。这是一个很有办报人见地的栏目。因为这个栏目实际上是一个新闻纵深报道的栏目。在这个栏目里所载的文章,看上去只是满足了读者想知地方的情况,但实际上对人的影响作用力不仅仅在于满足知道了,...  相似文献   

18.
邹毅 《新闻天地》2002,(4):39-40
新闻资源,是一个地区社会生活的总和,是可用来发掘、制作出"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社会生活。而媒体所面对的社会区域,每天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人们思想观念的悄悄进化,社会形态的缓慢演进,电脑的普及、买房的增多……都是新闻资源的具体形态。然而,不少地方报的记者仍然觉得无新闻可写,他们认为这些新闻资源都被区域空间给限制住了,有  相似文献   

19.
20.
新闻背景对新闻主体的影响非常深远。如今,有的读者对新闻背景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新闻主体本身。因此,作为编辑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背景”这一宝贵的新闻资源,拓展报道的深度、广度,从而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在此,我将新闻背景归纳为四类,结合自己的思考与编辑实践,运用一些具体实例,试述新闻背景的运用及其对新闻主体的影响。一、横向运用背景资料,凸现新闻主题。去年4月24日,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宁波一桩大案的主角胡彪。全国众多报纸纷纷作了报道,其中不少还作了大篇幅报道。但就这些报道而言,说到底只是“政法新闻”而已。而《南方周末》4月28日头版对此的报道,则可谓棋高一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