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今一些年轻编辑责任意识淡薄,应具备的知识匮乏,不知道达赖喇嘛是谁,不知道"四人帮"是哪四个人.对此,陈益民先生在<一代不如一代?>一文中慨叹道:"你总不能辩解说:'四人帮'垮台时他们还没出生,不知道是哪四个人情有可原吧?如此不知深浅.却率尔揉瓠,把一个神圣的编辑职业当成了'编辑营生'随意就干了起来."(<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12月23日第3版)  相似文献   

2.
编辑的"问题"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诚 《编辑之友》2001,(1):55-56
著名学者舒芜在<文汇读书周报>(1996--04-06)发表了一篇题为<那不是我的文章>的文章.原委如下:作者应<炎黄春秋>之约写的<"五四"时期的周作人>一文,原稿一万字,刊登时是六千字."既有大删,必有大改".作者仅举开头和结尾两处谬误.一是原稿开头对周到北京的时间和相关事件交待得一清二楚,编辑却篡改了事实还滥加了不恰当的字词;二是原文结尾处对有人为周翻案之说作了辨驳,表明了作者的看法态度,编辑却大笔一挥不负责任地删去.  相似文献   

3.
<档案解密:日军侵华产物"大八过">一文(刊于<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1期,以下简称"原文")发表后,笔者为了慎重,在翻译成日文的过程中对原文又作了再次严谨的考证,蒙日本柴田诚教授提供了许多日本史料和新证.该文补正后,刊于日本"千叶历史学会"主编的<千叶史学>(第42号)上.  相似文献   

4.
虞非子     
我看到了《文汇读书周报》上一篇关于张定和先生的文章,恰巧我和张先生有几十天同住一家医院,又住在同一病房的经历。住院时我们处得很好,生活上他给了我不少帮助,他还赠给我几幅他的书法作品,而且,他题的几首诗词我都十分喜爱。这真是一种缘分。他的去世,使我很伤心,勾起了我对他的深切思念,于是我写了一篇思念他的小文。我想还是送请《文汇读书周报》处  相似文献   

5.
一、第一次尝试 2000年9月23日<文汇读书周报>,曾对畅销一时的根据电台谈话节目整理而成的图书<相伴到黎明>给予了如此的报道:"上海教育出版社新推出的<相伴到黎明>最近在申城掀起销售热潮,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签名售书活动中,一次签售近2000册,这在近年显得平淡冷清、甚至冷清得常常让作者尴尬的签名销售活动中几乎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6.
"正式行文"这一概念自从在<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政府各部门)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中第一次出现之后,未见有任何法规性文件或补充意见等对之作出解释.<兰台世界>2009年7月上半月发表的何世龙<何谓"正式行文">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式行文"作了阐释,对于"正式行文"这一概念的认识起到提醒作用,同时也呈现出它的学术价值.但何文存有某些未尽之意,亦似有某些疏漏或误解,在此一并提出以作补正.  相似文献   

7.
三论"双校"     
两年前,我写了一篇<"双校"论百句韵言>,发表于本刊1999年第3期;一年前,我又写了一篇<再论"双校">,发表于本刊2000年第5期.今天,比起一年前,出版界的形势和我对"双校"的认识,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我才写了这篇<三论"双校">.亟盼出版界及关注编校事业的同志们予以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安拴虎 《编辑之友》2010,(12):104-106
<编辑之友>2009年第2期发表了拙作<浅谈"冒号+'因此'"句式的不成立>(为行文方便起见,以下简称<浅谈>),文章是与<编辑学报>长年来将一些说明因果句处理成"冒号+'因此'"的句式的做法以及与<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同仁"的"答疑"进行商榷的,不意却引来李兴昌、陈浩元两先生的副题为"答安拴虎先生"的文章(<编辑之友>2009年第11期),主张:"说明原因的复句+冒号+'因此'"的标点法足对的(以下简称<是对的>)!  相似文献   

9.
再论"动静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节"'动静说'的哲学渊源"和第二节的"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中的"动静说">一文的补充,也是作为本文的衔接."动静说"由李小缘先生于1926年提出,是一个建立在比较研究基础上的学说,他在1927年的<图书馆学>一书中,又完善了"动静说",并构建出了以此学说为基础的图书馆理论体系.这一学说也是群体的成果,是李小缘先生在总结归纳同时代业界人士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新而出的.这一学说在当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报应淡化"名人情结"--从鲁迅不借重名人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办刊物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借重名人,这一思想贯穿于他办的所有期刊之中.办<语丝>,他说"<语丝>自发刊以来,编辑一向是‘有闲阶级',决不至于‘似乎太忙,不过虽不忙',却也不去拉名人的稿子……",办<莽原>,创刊之初,他就定下了这么一条原则:"脂粉骷髅"式的散文或小说和"祖母教训"似的大小诗,即使文字技巧很优美,作者的名望也很大,但<莽原>为着不愿做隔靴搔痒的无病呻吟,和保持它的粗糙泼辣的青年态度,也不得不向作者致歉.  相似文献   

11.
崔恩卿最近出了一本诗集和一本画集,<信报>刊登了一篇特别报道"一段报业佳话",正是关于两部新作的讨论.画集叫<崔恩卿心画>,诗集叫<渔者心曲--崔恩卿报业诗话>,他在自序中写到:"时过境迁,回头看看这些‘白纸黑字',那些已成‘陈迹'的情景又浮现出来.情境之中,也还有些回味."  相似文献   

12.
胡乔木同志是我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我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他长期担任毛泽东同志的政治秘书和其他党内高级职务,写出了如<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大量影响历史进程的文献,被誉为"中共中央一枝笔".  相似文献   

13.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召开的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5月15日至20日在山东济南举行。参加会议的有部分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门和出版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红旗》、《读书》、《书林》、《博览群书》、《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负责同志,部分出版社和大学的有关同志。本刊负责人应邀参加了会议。中宣部出版局局长许力以、副局长伍杰出席并主持会议。伍杰同志在会上发表长篇讲话,深刻阐述了书评工作的意义,开展书评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当前书评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加强书评理论建设,开创图书评论工作新局面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为文的生涯中,曾经与"文字狱"擦肩而过.这倒不是我写了什么反动文字,而是我讲了真话,敲到了个别高官的痛处,被度量狭小之人利用. 1985年4月,我写了篇题为<白辛苦>的杂谈,批评了"有位省级负责同志"下乡视察时,"让下边牵着鼻子走","并未了解到实情",被人们称为"白辛苦"."因为早在他下去前,有关人员就打了招呼,下面的同志做了精细的安排:看什么地方,住在哪里,汇报啥内容,谁汇报,甚至走哪条道,都定好了."此文发表在1985年5月1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这是我的文章头一回上<人民日报>,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描述建国初开展的"批判<武训传>运动"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指明这是建国后"以<人民日报>为核心,发动、引导"的第一场思想改造运动,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场所'进行‘表达、检验、相识',进而铸就党所倡导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改造模式.而这一模式又成为日后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16.
1995年1月,《出版广角》第一期发表了钟宜先生的文章,题为《港台出版家谈华文市场发展趋势——大陆将成为最终中心》。我没有料到,对“中心”之说的关注一直延伸到了今年。这使我也想说几句。 先是1994年3月30日,在台北举行的两岸图书出版合作研讨会上,台湾的詹宏志先生作了题为《两岸图书出版现况与合作》的发言。他认为,华文市场有一个“中心”即“领导”,1949年以来是香港,5年之后是台北,再过20年之后是上海。5月7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了詹先生的这篇  相似文献   

17.
"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达到大家的期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旧时公文中常用作对人的判词.茅盾<蚀·动摇>四:"他查复的公文,我也看见了,只说你'不孚众望',其余的事,概没提起.  相似文献   

18.
<编辑之友>杂志2009年第2期刊登了安拴虎先生撰写的<浅谈"冒号+'因此'"句式不成立--兼与<编辑学报>商榷>[1]一文(以下简称"<浅谈>"),对<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有问必答>栏目刊登的答读者问[2](以下沿用<浅谈>中的简称"<答疑>")"难以苟同",并从3个方面论述"冒号+'因此'"句式的错误.我们仔细读了,认为<浅谈>的论述多有不妥,现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后,形势骤然变得紧张起来。吴江决定撰文作出正面回答,吴江求助于《解放军报》,这就是《解放军报》发表的那篇著名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11月13日,吴江老以95岁高龄仙逝。得知消息后,致电吴老公子家英兄。家英说:老人生前有嘱咐: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丧事一切从简。所以,15日在八宝山给老人送行,也未曾通知他人。这与老人一生低调行事的为人有关。尽管他的名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占有重要位置,但1982年老人离开中央党校,至1990年从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位置上离休后,一直刻意躲避喧嚣。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胡耀邦主持  相似文献   

20.
胡适是近现代著名学者,曾任<竞业旬报>和<新青年>等报刊的编辑,并创办过<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胡适新闻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即为"自由",而自由的前提是"容忍".本文试从形而上的角度来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