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矛盾普遍性,一是指"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揭示了矛盾的客观性和绝对性.要解决这一理论问题,就要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以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概括出矛盾普遍"存在"的内涵--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使学生明确,矛盾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矛盾无时不有任何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矛盾只有性质的差异、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有无问题.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离开矛盾,世界既不能存在,更不能发展.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矛盾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客观的.矛盾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决不因为人们主观上否认它而消失,也不因人们任意想像、虚构而出现和存在.因而,矛盾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客观的,具有绝对性和无条件性.掌握矛盾普遍"存在"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矛盾,勇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解决矛盾的能力;要自觉地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两分法、两点论观察一切事物,反对一点论,在矛盾普遍性问题上划清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把对立统一规律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把主体即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他们明确地宣称他们的新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且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姬焕芳 《文教资料》2007,(29):73-74,60
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一直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矛盾。在教育目的理想与实践之间也同样存在这一矛盾。本文剖析了这种现象,论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应具有的良好状态,并提出了克服恶性背离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4.
院校研究的主旨是解决院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服务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这一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定位颇受院校管理者欢迎,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研究者的视线。作为院校研究工作者,只有透彻把握院校研究中理论与现实割裂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存在于研究与实践之中“两张皮”的并存问题,从而为院校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方法和有效的分析途径。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割裂之表症、矛盾形成之根源、解决问题之途径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自然观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自然"概念是理解马克思自然观的锁钥。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本身蕴含相互联结、依次递进的三重内涵。"自然"在本体维度上表现为"物质实在",自然界起源的客观性、人的自然依赖性、劳动的自然制约性共同表明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自然"在实践维度上表现为"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生成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并日益融入人类社会。"自然"在价值维度上表现为"人的存在",共产主义社会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解的人本自然的实现。马克思自然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形态。在新时代下,深入探究马克思自然观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诺齐克"个人权利"理论与洛克"自然权利"学说之间矛盾的揭示,我们可以清楚地断定两种权利理论分歧的根源在于——诺齐克主张个人完全的自我-所有权不受侵犯是至高的道德价值,甚至自我-所有权是其他个人权利的源泉;但是洛克只承认个人有限的自我-所有权,而且"自然权利"的道德根源并非来自于个人本身,而是来自于上帝,自然法既体现上帝意志又能够被理性认识,从而规范和约束自然权利。既不存在与诺齐克的消极个人权利同义的"洛克式权利",也不存在承认完全的自我-所有权的"洛克式权利",而只存在主张个人拥有有限的自我-所有权的"洛克式权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由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两个层次组成,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历史领域的理论表现.在马克思哲学构成的两层次之间存在着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张力或矛盾关系,一方面,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高扬人的实践主体性,力求按人的愿望来改变世界,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则以其规律的客观性来限制、制约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何志刚 《教育艺术》2009,(8):16-16,14
以往的教学理论往往把教学活动当成一种认识人、改造人、塑造人的过程,这其实是一种从"物的世界"的视角来研究"人的世界"得出的结论,是人对待"物的世界"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的迁移和体现,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现代教育理念主张,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整体上是一个"人的世界"或伦理性的"我一你"世界,而不是一个"物的世界"或工具性的"我一它"世界.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人类一般实践过程中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主客体关系是不同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沟通和对话基础之上的"主体一主体"交往实践过程.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以外,更应该增强与学生的平等沟通交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应以人为本,即承认"人是人类全部活动和思考的中心"。有别于以往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人本主义意识到人这个中心处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存在不可磨灭的血肉联系。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浪漫主义渊源使它在抬升非人类存在物道德地位的过程中忽略了自身以人为本的出发点,陷入了去人类化的漩涡,在实践上与理论存在矛盾和偏失。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之后,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生态实践观逐渐形成,他强调生态环境和人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自然界而存在,从"原始自然"到"人化自然",人在其中扮演了主角,"原始自然"在人的实践下改造为"人化自然"。人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根本来源于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生态实践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梳理和解读习总书记生态实践观,对于根治中国生态环境的痼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是哲学学说中最基本的理论,它是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中心,是哲学学说的基础、出发点和逻辑进展主线。在本质的意义上,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础,是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现存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说,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本体论是哲学学说中最基本的理论。它是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中心,是哲学学说的基础、出发点和逻辑进展主线。在本质的意义上,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础。是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现存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说,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剩余价值是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特有的产物,它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只要存在劳动力商品,就必然存在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被资本家占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被国家或公有制企业占有。因此,我们既要承认利润,也要承认剩余价值,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又以理论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的辩证发展历程.毛泽东关于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为矛盾问题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探讨和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重大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全面阐发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方位、实践基础、理论主题、时代意义,从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次重大创新之所以发生的深层逻辑结构,提供了一个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哲学范式和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5.
社会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形式,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社会信息是自在的自然信息和人的精神活动的自为、再生信息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它是已被人类认识把握,以及人类意识和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那部分信息世界的总称.可以把整个存在世界划归四个次世界(一个物质世界和三个信息世界):世界一--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以物质体的形式存在);世界二(信息世界一)--自在信息的世界(以自在信息体的形式存在);世界三(信息世界二)--自为、再生信息本身的活动(主观精神的世界);世界四(信息世界三)--再生信息的可感性外在储存(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在三个信息世界中镶嵌着三个社会信息世界.社会信息被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了的性质,规定着社会信息具有信息三态、三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相当丰富,在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理念的世界"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贯穿柏拉图哲学思想的主线。柏拉图在其"理念的世界"中构建了世界的存在方式以及人的存在状况,表征了人的存在是自然界规则或秩序的源泉;而关于"善"、"灵魂不朽"、"美德"等问题的探讨则回答了人应当如何从"是"走向"应当是"的问题。柏拉图奠定了关于独立的有思想的凭借自己的力量立足于世界的人的哲学基础,体现了丰富的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质主义是与模态逻辑中的跨世界识别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承认可能世界,运用可能世界理论的一个结果就是必须承认有跨越不同世界的个体。因此,如何识别、辨认在不同可能世界中存在的同一个体?如何承认跨界同一与跨界识别问题是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必然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而对这一问题做出正面回答的一个主要办法就是诉诸本质或本质属性,即认为跨越世界的个体是可以识别的,识别的依据就是看这些不同世界中的个体是否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如果具有,那它们就是同一个个体,反之则不是。这种观点肯定对象具有本质和本质属性,把事物或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分成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因此也被称为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18.
李华琼 《考试周刊》2013,(17):143-144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一个人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代大学生受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在交往中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矛盾与困惑。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和实践为指导,阐释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交往中的矛盾,摆脱困惑。  相似文献   

19.
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是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在吸取黑格尔自由和必然论述中的辩证思想的基础上,将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引入自由观,承认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前提,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运用和对世界的支配,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和辩证的论证。列宁以此为逻辑起点,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通过引证恩格斯的观点,论述了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四个认识论前提,强调辩证唯物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必然性与人的意识和意志的辩证关系,指出客观必然性是第一性,自由是第二性的,自由是盲目的必然性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为我的必然性,实践是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使人类成为自然界主人的决定性环节,从而把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体系由四个基本理论观点构成.基本矛盾理论在此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并成为毛泽东思考发展社会主义问题的理论基石.毛泽东基于基本矛盾展开于人与自然界和人与人两个关系领域而形成两大矛盾的观点,形成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思路.在此思路中毛泽东的着力点是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由此形成了他发展社会主义的总构想.循此构想可以清晰认识毛泽东2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