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在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被重新确立,中外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已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然而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ICM理论,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对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进行认知解读,提出复译的必要性,以期拓展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在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被重新确立,中外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已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然而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ICM理论,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对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进行认知解读,提出复译的必要性,以期拓展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3.
崔红娟  彭祺 《考试周刊》2011,(48):13-14
译者主体性的提出有其历史根源和理论支持。本文论述了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实践中的彰显.并进一步梳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由语言学的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之后,诸多理论流派对译者的主体地位所进行的研究,从而对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译者主体性不断得到深入研究。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提出阐释翻译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论文试从斯坦纳翻译的四个步骤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具体体现。阐释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其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变得深入。在目的论框架下,翻译过程中有三种主要的目的: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以期达到的目的。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从目的论视角研究译者主体性,并分析在不同翻译目的分别作用下译者主体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共同作用下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具有浓郁的学科交叉特色。它把有关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引渡到翻译学领域当中,体现了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创新性探索。借用生态学的理论逻辑对译者主体性予以肯定和证明,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一方面,生态翻译学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另一方面,在翻译生态系统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着具体的表现方式。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探讨了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译者在翻译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离开译者,原文在目标语文化中是无法存活的。然而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1980年文化转向后,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译者的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重视。为此,着重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关注译者主体性问题,并讨论女性主义者眼中有关主体性的忠实和叛逆。  相似文献   

8.
从翻译研究发展的历史来看,对译者主体性的重视和认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简单梳理前人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果,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选择适应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字幕翻译的特点,分析迪士尼电影《疯狂动物城》的影片对白,旨在从语言学维度、文化维度以及交际维度,三个维度综合分析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论证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涉及多项主客体要素,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整体系统.然而,在传统翻译理论、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路线中,由于缺乏对翻译整体性的辩证分析,对译者主体性问题始终缺乏全面的认识.从翻译的整体观出发,辩证分析译者主体性与翻译其他主客体因素间的联系,才是正确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作出了新的阐释。文章在简要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的基础上,分析女翻译家朱虹的翻译文本《女人的"一样"和"不一样"》,从女性主义翻译观视角来研究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译论中的原著中心说使译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一直被忽视。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交际行为,因而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此试图从关联译论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最后以商标翻译为例说明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原作及作者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也使译者和译作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13.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作者和原著,往往忽视了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即译者。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阐释学翻译理论逐渐将译者主体性视为其探讨焦点。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认为阐释学能更好地解释翻译过程,主要有四个步骤,分别是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文章尝试从这四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培基英译胡适散文《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探讨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4.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作者和原著,往往忽视了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即译者。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阐释学翻译理论逐渐将译者主体性视为其探讨焦点。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认为阐释学能更好地解释翻译过程,主要有四个步骤,分别是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文章尝试从这四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培基英译胡适散文《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探讨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及其理论的发展给典故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规律,该理论引导译者从宏观和微观,共时、历时,译者的主体性等层面重新审视典故的翻译方法。通过比较许渊冲和熊式一的《西厢记》的译本,总结出两位译者对其中典故的翻译方法,找出优缺点并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改进这些典故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身份往往被忽略,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价值和功能被长期遮蔽,从而产生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以其独特、新颖的视角在翻译史上独树一帜,让我们深入思考传统译论中的不合理性,对我们的翻译研究具有有益的启示。但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翻译有时对译者主体性过分张扬,因此在翻译研究中应该摒弃其过于激进的一面,通过发挥译者自身的主体性,为重新构建女性的主体性及译者的文化身份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限制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近现代各种新学派的出现为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张扬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译者对文本的主体性选择、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译者作为译文的作者体现出的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三大表现。  相似文献   

18.
翻译理论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译者的身份地位也随之发生了从边缘到中心的变化。本文简述了翻译研究不同阶段的译者地位,分析了建构主义角度下译者的主体性,并总结了在建构主义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特点,以期更好的突出译者的重要性,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瑶 《文教资料》2009,(33):21-23
本文通过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回顾,指出了传统翻译理论忽视译者的主体性的问题,并着重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同时认为译者主体性是制约中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功能翻译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及认可。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从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