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力为核心的教育,它要求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创新。本文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阐述,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介绍了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例设计及效果。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经历了从学历社会、文凭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迈进,这与市场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而今又由能力社会向创新力社会迈进,这是由知识经济发展决定的。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创新的基础在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高校是知识传授系统,也是知识创新系统,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肖献军 《零陵学院学报》2014,(3):155-157,170
讲授教学法是高校文科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与接受,却不利于培养具有原发性创新思维的人才。讲座教学法较好地弥补了这个缺陷,它主要采用“授课-质疑-接受”的教学模式,在流量知识的传播和怀疑精神的培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还能培养出具有高度自信力和创新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讲授教学法是高校文科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与接受,却不利于培养具有原发性创新思维的人才。讲座教学法较好地弥补了这个缺陷,它主要采用"授课—质疑—接受"的教学模式,在流量知识的传播和怀疑精神的培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还能培养出具有高度自信力和创新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力为核心的教育,它要求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创新.本文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阐述,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介绍了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例设计及效果.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性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只有在浓厚的社会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一环境与氛围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注重全民族创新意识的提高,特别是青年创新力的培养.而传统文化和当今教育严重阻碍青年创新人才的涌现.因此,必须消除青年创新力发展的障碍,努力增强我国青年创新力.  相似文献   

8.
新的<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外语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内涵是由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品质构成.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限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实用能力(语言在实际交际中运用的能力),以及认知与感受能力的培养.通过交际教学法在美国文学课程中的实际运用步骤说明交际教学法是培养新大纲所要求的创新性人才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快培养具有创新力的技能型人才,是建设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广大教师的重要使命。通过对高职院校师生创新力,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当前院校实际创新活动开展等的问卷调查,笔者在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本文面向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融合创业教育的大学英语CLIL新型教学模式,并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使教学的重点从学习语言知识的本身转移到在语言环境下学习创业知识。创新教学模式通过MOOC、翻转课堂等新型知识传递手段,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切实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需要知识创新。大学是知识传承、创新与应用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面对知识创新的社会要求时,大学需要重新回到其文化立场来审视创新力的来源。文化与知识相关,但与知识不同,其本质乃是属人的,与人的创造力、心灵自由与教养相关,并积淀和承载着人类在传统中的那些共通性的价值。当文化培养的是健全人格和良好教养,指向人的心灵自由与开放性的假想与猜想时,文化就能内生出创新力。当前中国大学在各种制度化困境和精神困境中缺少创新力,大学鲜有创新。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大学应该回到其文化本性,建设文化大学,以育人为核心,以开发学生潜能、培育自由心灵和健全人格为基本目标,提高文化创新力,完成大学自身特殊的社会使命与责任。要建设文化大学,大学需要不断实现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重视文化传承与通识教育,回到哲学引领和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通过产学研结合,以育人为主提升创新力,把握向文化型大学转变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基础,主要包括创新学生与老师的素质以及创新校园文化。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存在专业才能缺乏、急功近利、创新力有待提高的现状。针对此现状,文章提出了要做到时代精神与传统精华文化相结合、创新管理体制、制定相关制度等措施,通过构建校园文化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善于将创造能力转化为产品成果的人才.研究表明: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与没有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相比,在做创造性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的成功率要高出三倍.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转变观念,创设良好的思维氛围一个人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教…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体育教学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核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竞技运动培养人才,满足学生精神娱乐等多方面的追求和享受,新的具有创新力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不仅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还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保证。而一国的创新力离不开创新的主体——创新人才,也就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人才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行为四方面素质的统一,相应地创新教育也应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创新人才,强化师范类物理学专业的创新教育。1.突出新思想,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索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对于师范类物理学专业的创新精神培养,一要加大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  相似文献   

16.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里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根据创新型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应着眼于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如不必要求学生背会元素周期表,但须知道元素周期变化的规律和在哪里能够查到元素周期表;变仅着眼于成绩的提高为应变力、综合力、创新力的培养,寓创新意识于化学课堂教育之中,把传授基本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变被动教育式课堂为主动探讨型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创新性人才已经成为社会、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创新力更是驱动整个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初中物理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物理知识与原理,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较多实践成分、探索内容以及创新元素,物理教师应当明确实验探究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意义,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设计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验证自己的创新思想,成长为具备核心素养的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18.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原则·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人才可以分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和理论型创新人才。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秉持学术自由的理念,坚持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相容、知识宽度与知识深度相济的原则,切实进行导师制度、学分制度、考试制度、学期制度等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新力、资源整合力和领导执行力构成了大学教育创新力,其核心要素是人。大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以文化创新力和领导执行力为手段,通过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以及金融资源的高效整合实现大学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要求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直接的、全方位的、严峻的挑战。国际意识、大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全方位竞争意识以及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的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应变力、驾驭力、融合力、创新力,对WTO知识、国际惯例知识等,都成为对人才的基本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研究高等教育的应对措施,将国际性、涉外性、多语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首先是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对我国教育市场尤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