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晨宇 《生态文化》2007,(1):44-45
2006年生态文化十件大事,日前由《生态文化》杂志21位编委投票选出。这十件大事是: 1、许嘉璐副委员长撰文提出森林文化体系应成为中国林业的第三大体系。2006年10月出版的第五期《生态文化》杂志发表的许嘉璐文章,首次提出森林文化体系应成为中国林业的第三大体系。该文指出,森林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产业体系建设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应该成为林业建设的“第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学界学者不断著文,论述森林文化的起源、概念、属性、类型、内涵、外延以及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明确提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战略构想。而生态文明所依托的载体恰恰是森林文化体系。森林文化体系是否成为继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体系之后又一个体系,可能还有待讨论,但森林文化成为中国林业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却是不争的事实。 森林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架构体系,既形而下呈现为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园林文化、名木古树文化,绿色饮食文化、森林旅游文化、森林休闲文化、森林自然保护区文化等具体的文化类型;又形而上蕴含为森林理念、伦理、审美、价值、宗教,表达为森林的世界观、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导致森林哲学、森林伦理学、森林美学、森林社会学、森林人类学、森林价值论等一系列人文林学学科的出现。森林哲学尤其引起人兴趣和关注。森林哲学的研究对象、范畴、概念、规律、动力是什么?森林哲学同林学、同哲学有什么关联?如何发挥森林哲学的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值得探讨。本刊试编发一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以餮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加格达奇林业局是以资源管护、营林生产、森林防火为主业的林业企业,有职工8858人,是大兴安岭地区唯一的生态建设型林业局。百万亩人工林、九十六万公顷的森林资源管护区成为岭南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几年来,加林局树立全新的文化理念,精心培育以生态环境、生态管理为内容的生态文化,将企业经营科学、企业精神融汇到生态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2007,(1):1-1
2007年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将随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深化,在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贾治邦局长在会上提出,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三大体系:一是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二是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三是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张胜开 《生态文化》2007,(5):F0003-F0003
四川省林业厅十分重视生态文化建设,按照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的指示,已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现代林业建设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作为林业“三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国家林业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和建设现代林业的客观要求提出来的,把“生态”引入文化领域,并向更多的社会文化领域渗透,渐进融入人们的决策思想和发展战略,以此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生态文艺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一枝独秀,必将成为建设现代林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文林业是指在现代林业建设中从人的文化需求出发,用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精神为指导,发展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保健、审美、心理等精神文化需求。因此,要弘扬森林生态文明,发展现代人文林业则是其关键。森林的人文精神。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的朋友,它为人类提供着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精神的保障和资源。同样,人类也本应该是森林的朋友、建设者和保护神。  相似文献   

8.
正生态文化建设是林业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来源于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又对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引领、指导和支撑作用。近年来,湖南林业围绕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一、加强研究,探求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目前,国内虽然围绕生态文化作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化》2003,(5):4-7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10.
晋发展 《生态文化》2007,(6):43-44,36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显示出党中央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使命。建设生态文明,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林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焦作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型市,  相似文献   

11.
第八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大连举办,开创了省会以外城市举办森林论坛的先例,这也是辽宁省第二次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长期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对林业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林业改革、造林绿化、城市森林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改善全省生态面貌、满足城乡人民生态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大连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林业和生态建设问题先后作了上百次的批示和指示。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关于"四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即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这既为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林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脚步,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相似文献   

13.
这次全国林业宣传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在全面建设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由国家林业局党组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局党组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部署,认真总结近些年来林业宣传工作,准确把握当前林业宣传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宣传工作,提出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思路和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林业对于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林业生态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并对林业文化建设促进林业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并讨论了地方林业部门的生态文化宣传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 《生态文化》2010,(1):4-12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承担着光荣使命。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涵,充分认识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形势和任务,大力发展现代林业.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吉林延边林业集团下属16户大中型林业企业,职工17万人,拥有资产41亿元,迄今已连续四年跨入“中国最大1000家大企业(集团)”行列,成为“全国五大林业集团”之一。自2000年起,延边林业适时举起开展第二次创业的旗帜,在实施生态建设,推进战略转移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育人,文化兴业的方针,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力促进企业生产力,为林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7.
俊驰 《生态文化》2011,(5):36-36
9月23日,第四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在辽宁省鞍山市举行。论坛以“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为主题,从生态建设、绿色增长、包容发展等角度,探讨了以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的理论实践1司题,总结交流了各地在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现代林业、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等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深化认识 统一思想 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次全国林业宣传工作会议,是国家林业局党组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研究部署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林业宣传工作,积极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昨天,杨继平同志代表局党组总结了林业宣传工作,部署了宣传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希望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落实。  相似文献   

19.
白河林业局成立于1971年,是一家大型国有林业企业。随着林业战略的转移,特别是在木材产量大幅削减和我国加入WTO的新的历史时期,白河林业局转换观念,确立了“以生态求生存,以文化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具有白河特色的生态文化,并坚持用文化统一思想、用文化促进发展,走出了一条“文化兴企”之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云南省林业文联以建设"森林云南"为主旨,广泛开展生态文化活动。2010年全省林业干部职工创作生态文艺作品300多件,组织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文艺采风等10多场次。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有力地讴歌了云南林业干部职工改革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