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汝辉  肖贵飞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07-109
文学常识是一个人在文学方面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它对提高一个人的文学修养乃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全国师生中抽取3307名教师和3268名学生进行的文学常识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师生文学常识要低于中小学师生;大学生的文学常识要低于中学生与研究生,且与中学生、研究生都呈显著差异;大学教师的文学常识要低于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且与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都呈显著差异。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做了深入分析,并探讨提高高校师生文学常识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内,不少农民中专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危机,包括生源危机和经济危机。笔者以为,农民中专要想由举步维艰转入振兴之路,首先须找出其困境,再就是对症下药,拓出一条发展的道路。 某些地方的农民中专只所以处于“死不了,活不旺,长不大”的状态,其困境主要是两个“四多四少”。一个是办学上的“四多四少”:即学校开支增多,国家投资减少;办学单  相似文献   

4.
教育断想     
徐强 《高中生》2012,(16):19
约翰·盖托写过一本书《上学真的有用吗》。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它表达了一个常识,而这个常识长期以来一直被人忽视,因此一经点明,就在思想上给人带来了一种巨大的冲击。这个常识就是:上学不等于受教育。在约翰.盖托看来,"最有力的教育永远是开放的,而不是被他人灌输来的。真正的教育只能以自我觉悟为起点,认识真实的你,不然你将一事无成,只不  相似文献   

5.
美国幼儿园的常识教育称为科学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即发展幼儿的思考、推断和概括的能力等。常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认识自己和别人;二是认识物质世界;三是认识各种自然力及其影响;四是了解一些科学概念。从中不难看出其内容广泛而深入。它不仅重视对幼儿进行四季动植物及周  相似文献   

6.
守住常识     
前几日,我在山东日照参加“2014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构筑理想课堂”,有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爱尔兰等国家的教育专家和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安排我做了15分钟的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对理想课堂的哲学思考”。在演讲中,我提出了一个观点:用常识解读课堂。在我看来,当下此起彼伏的课改浪潮中,涌现出“浪花”一朵朵。很多的模式、经验、说法,林林总总,样式纷呈。但是,说到底都能回归哲学中最基本的原理,即处理好实践与认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就是要彻底改变课堂结构,凸显以学生“学”为中心;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就是要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其实,这些话并不高深,更不尖端,只是常识而已。我们今天之所以要花如此大的力气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说到底,是因为我们过去在常识问题上没有坚守住。所以说,回归教育常识,且守住教育常识,并按照教育常识教学,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也就能取得了不起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课应激发学生阅读,从而培养有终身阅读习惯的阅读者,这是常识。但在今天仍能听到不少学者在大声呼吁全民阅读,有不少人仍在喋喋不休地论述阅读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对于一个国家文化强盛的价值与意义。不必责备他们的絮叨,要知道,一个民族到了连常识都需要人们不断澄清、提醒和告诫的时候,不能不说已经陷入了某种认识危机!现实不容乐观:一个学生,除了听课学教材,现在能有多少时间面对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进行真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中小学没有开设"防灾防害常识"课程,而国家对民众进行防灾防害常识方面的教育不足;大多数中小学生中平时很少自我学习防灾防害常识,以至他们升学到高职学校、大学和工作以后,对此方面的知识还是知之甚少。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因此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较大。防灾防害常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知必会的常识,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防灾防害常识的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一)设计意图:让幼儿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并通过观察、认识、游戏、种植等活动,使幼儿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并懂得要爱护树木。活动一常识:介绍“植树节”目的:知道了3月12日是“植树节”;了解植树绿化的好处;了解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爷爷等对植树造林的关心和重视。准备:邮票、剪报:国家领导人植树的照片及绿化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舒新城对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有着独到的思考和认识。他认为民国时期公民教育是国民对教育自觉的产物;主张广义的公民教育,即造就明达的公民,使其不仅具备政治生活常识,还应具备社会生活常识、经济生活常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提倡知行并进的公民教育方法,知要启发独立思考,行则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舒新城公民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课是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在教法上,既与其它学科有一致性、互通性,又有自己的独特性。我认为,社会课教法应遵循四个原则,即:把握整体性,加强针对性,强调灵活性,注重实践性。 一、把握整体性,即对社会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社会课整个知识体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认识熟悉的周围社会开始,由近及远,逐步扩大认识的范围,从认识社会到认识祖国再到认识世界。从知识结构上讲,主要包括了社会常识、历史、地理常识、法律常识等基础知识。教师在某一课的教学中须首先了解本  相似文献   

12.
70年代末教育界在拨乱反正中,只恢复了一个常识,就是要尊重知识;怎样构建新的教育体制?教育不假思索地回到了50年代的计划体制。1985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决定》,但是怎么做,仍没有一个清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说:"语文≠<语文>,要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课内,一只眼睛看课外."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厚起来,除了认识到位,还须得法.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坚持做到以下"四有".  相似文献   

14.
黄严雪 《福建教育》2020,(52):42-43
<正>《国家机构有哪些》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国家机构,认识宪法是确立国家机构的最高法律依据,知道国家机构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明确国家机构对公民日常生活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身边的国家机构"板块,让学生在认识宪法的基础上能够对常见单位是否属于我国的国家机关进行判断。学生对"身边的国家机构"较为陌生,特别是对一些抽象的法律法规条文、概念和社会常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领悟对相关法律知识、社会常识的认知与理解,成为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田向阳  李群 《教育与职业》2007,(36):190-191
常识,特别是生活常识,对于高校毕业生正视困难、积极参与竞争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常识只是一个概率规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把它无原则地运用在求职过程中,也会常常起到相反的作用,会产生一些常见的心理误区。文章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了这些误区,并提醒教育者要让毕业生认识这些误区,克服生活常识给求职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从近两年高考命题的实际来看,在对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考查中,以名句名篇为主,文学常识为辅,名句名篇是"重头戏"。大部分省市已经不直接设题考查文学常识,但对名句名篇的考查仍然作为考题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在"2011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题结构"中对这一考点又作了进一步的要求:"必修教材中要求背的一定要落实,选修中要求背的最好落实。"因此,考生对这一考点内容的复习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写人记叙类散文的阅读,一、必须认识这类散文的文体特征,掌握必要的常识;二、善于运用这些常识来指导阅读;三、答题时首先要认清答案所在的文字区域;四、看清题意,按题作答;五、主观题要组织适当的语言形式来作答。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平时务必多读这类文章,多做这类题目,到考时就能驾轻就熟。  相似文献   

18.
一、正确理解教学过程的优化 1.优化教学过程的意义 ①提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教学过程需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教学时既要研究认识的连续性,也要研究认识的阶段性;既要重视认识的结论,更要重视认识的过程。所以只有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一个有序的发展的认识活动过程,才能够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序列、多层次的系统。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过程的改革;而教学过程是由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教学改革须运用整体的观点和系统的方法,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小学社会学科毕业复习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次复习,本次复习应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完成,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社会知识进行一次再学习、再提高的一个重要过程。复习之前,首先要明确:小学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其次要明确复习的要求,了解小学阶段所学知识的内…  相似文献   

20.
“真如”是佛学的核心范畴 ,它是佛家的一个理论预设。它不可正面描述 ,只可采用负的方法 ,须在辩证中把握。“真如”作为本体 ,一方面保持其本性永恒不变 ,一方面又随顺万物展示自身。认识“真如”,须采用“无念”的方法去体认 ,成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心理训练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