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四、圣贤帝王与世界历史个人:英雄史观 朱熹与黑格尔都持英雄史观,认为芸芸众生无足轻重,并不是历史发展的失去者,在历史上能起作用的是“英雄”,朱熹称之圣贤、帝王,而黑格尔冠以世界历史个人。  相似文献   

2.
杨卓航 《文教资料》2009,(21):99-100
钱穆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的道德心性论及圣贤创造历史的思想,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英雄史观.本文对其英雄史观的含义、基本内容、理论基础和时代意义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3.
吴敏 《考试周刊》2014,(34):143-144
本文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涉及的四种史学理论:唯物主义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史学理论都是历史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指导人们认识历史的导向性工具。  相似文献   

4.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鲍威尔哲学思想的批判,首次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初具雏形。随着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得以真正形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5.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鲍威尔等人英雄史观的思想根源和认识论根源,阐发了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一系列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群众创造历史的途径和动力等问题。群众史观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物质基础,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群众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群众运动及其规律、群众路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相似文献   

7.
群众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群众运动及其规律、群众路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相似文献   

8.
当前历史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多元史观,是在坚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主要体现有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在复习备考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对新史学观念的理解与运用,结合课程内容,渗透新史学观念,增强复习备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是孟子对“生民以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规律的总结。长期以来,很多人把孟子的这种历史观看作是简单的“历史循环论”。其实,在孟子“一治一乱”概括背后,还有孟子对战国以降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乃至道德状况等所进行的深入考察和思索,有对以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分析。孟子的治乱史观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内在依据,并结合自己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理论所独创的一套自成系统的历史观体系,其中固不免囿限.但合理的成分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知识载体的历史变迁,可以得出,教师的本质职能--传递知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1.
孟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为圣贤是孟子提出的德育目标.孟子的性善论为其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一种理想主义的人性论,它有助于激发人的尊严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孟子提出并阐述了一整套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突出对学习者的理想志向和价值教育;注重道德实践者的主体作用,强调自我教育;强调道德教育者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这些孟子德育思想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之后则开始尝试采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郑林老师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就此做了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撰成“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建构”系列文章。本刊连载这些文章,目的是希望引来,你新的恩考,你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然而,仔细推敲《孟子》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天”不仅不能证明它是唯心主义,而且正好反映出孟子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仅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英雄史观的继承、丰富与发展,而且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论依据;伴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创造主体论得到进一步深化;创造主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创造主体论不仅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真实体现,也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5.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然而,仔细推敲《孟子》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天”不仅不能证明它是唯心义义,而且正好反映出孟子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直以来都是历代开明政治家和圣贤们所追求的目标,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实际上是形成了完整"仁政"型社会和谐理论。其仁政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统治者安邦定国的正统思想。我们批判继承这种仁政思想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就《韩诗外传》的学术渊源而言,孟子是荀子之外的一个重要源头。韩婴坚持孟子天子有不召之臣和诸侯不能友贤德之人的思想。在孟子圣贤观的基础上,他把仁道和仁者各分为四等。韩婴明确肯定人天生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继承孟子"反求诸己""求其放心""尽心"等内修路径,但他又把实现人之善性的根本工夫归结为明王圣主后天的教化。韩婴对孟子的民本思想、关税思想以及井田说表示认同,并重新描绘了孟子理想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变革,观念为先。教育史学变革,亦以教育史观的变革为前提。教育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历史实践活动的总观念,反映的是教育历史理解的目光与视野。教育史学变革,从根本上说,是教育史研究者目光与视野的变革。中国教育史研究一直接受唯物史观的指导,实践唯物主义是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是唯物史观在当代的新发展。实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因此,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的基本特点,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在充分认识史与论关系的同时,以历史概念分析、历史因果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关问题的分析、课文前言分析作为切入点,强化理论教学,以达到史论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亚圣"孟子在继承并发展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即"仁政"学说及"性善论"."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1)制民之产(2)民贵君轻(3)贵王贱霸(4)合理分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性善论"以及其带有宿命论思想的"英雄史观",则是论证"仁政"主张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