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99年,端郡王载漪,因他的儿子溥(?)被西太后立为大阿哥(皇储),准备取光绪帝而代之,又在1900年极力怂恿西太后利用义和团向西方列强开战,成为近代史上引人注目的人物。这个人生父是谁?一些书只介绍了他的祖父,对他的生父没有涉及。据《清史稿》交待:“载漪,奕誴第二子。出为瑞郡王奕誌后”,“瑞怀亲王绵忻,仁宗(嘉庆)第四子,子奕誌无子。”咸丰十年,命以誴亲王(即奕誴)子载漪为奕誌后”,“光绪十五年,加郡王衔”,“二十年,进封端郡王”。这就是说:端郡王载漪的生父是惇亲王奕誴,而后出继给瑞亲王绵忻之子瑞郡王奕誌为后。载漪的孙子毓运在《“废黜出宫”以后的大阿哥》一文中也明确指出这点。关于载漪出继给端亲王绵忻的原因,毓运说,因西太后看到载漪“自幼好武,在率领八族子弟组成的神机营时显示了一定的‘才干’”,“为了培养一个掌握兵权的贵族作为自己的心腹,于是就看中了载漪,并想早点把他封王。但是,由于载漪之父——惇亲王奕誴仍然在世,一个王  相似文献   

2.
比喻,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精彩的比喻句能为全文增色,有助于说理和描写。所以历来文学史上的大师都是比喻的大师。曹禺先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创作中特别擅长运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表达的、不易为读者所把握的人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或行为。《雷雨》中即有一例:“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狺狺地,不,多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的。”这句话是蘩漪出场时,曹禺对其所作的描述。打这个比方虽不高雅,但却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蘩漪的“爱与恨”。蘩漪是雷雨中最独特、最耀…  相似文献   

3.
一焉耆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课《天山景物记》中有一个地名“焉耆”,课本给“耆”注音为qi,这是错误的。“焉耆”无论作古西域国名,历代府县名,还是作为解放后的自治区名,抑或是自治县名,“耆”字的读音不是qi而是peng。(见王力《古代汉语》上册第二分册第488页) 二繁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十八课《雷雨》,特地给剧中人以繁漪的姓氏。“繁”字注音为fan,殊为不妥。“繁”是多音字,在作姓氏用时,应注音为po。曹禺先生在给该人物定名时,是有  相似文献   

4.
在庚子-辛丑年间清廷与列强的一系列谈判中,关于惩办载漪的交涉,一度成为整个谈判中的重点内容,并决定了谈判能否顺利进行。因载漪的身份特殊,"祸首"角色不断变换,最后双方妥协,将载漪充军新疆了事。对载漪的惩处,充斥了各个方面不同力量的抗衡,既有列强之间角逐,亦有中西之间、清政府内部新旧派别之间的较量。而各种较量的最终结果是以清政府的完全屈服而告终,客观上为以后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雷雨》:命运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雨》是命运,“太像戏”的结构天是命运悲剧所必需。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并非“伪善”。周蘩漪为满足情俗不异乱伦并不“可爱”。侍萍承担了的全部重量,并敢于和命运抗争,最能引发对人命运的畏惧和对她的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6.
论载漪     
在义和团运动短暂的高潮阶段,端王载漪曾经是慈禧太后一人之下,居后党核心地位的权势人物。研究这一段历史,载漪是一个不可轻轻放过的重要角色。载漪(1856—1922年),为咸丰皇帝之侄,惇亲王奕誴之子。1860年,他过继给瑞郡王奕誌为嗣子,封贝勒,1889年加郡王衔,1893年为御前大臣,1894年晋封端郡王。1900年  相似文献   

7.
复杂的性格,鲜活的形象--蘩漪形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雨》是曹禺先生早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30年代以后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话剧剧作,今天,它的魅力丝毫未减.剧中主人公蘩漪更是曹禺先生精心塑造的女性形象。他借蘩漪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蘩漪这类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她们执着追求的尊敬和赞美。蘩漪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可她性格中的软弱无助又使人怜悯同情,她的自私阴鸷更时常令人不寒而栗。蘩漪复杂极端的性格,正是当时的黑暗社会和专制的封建资产阶级家庭造成的。最终,蘩漪也在“冲破一切桎梏”的苦斗中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8.
蘩漪变态性格和她的悲剧性是《雷雨》的一个亮点,这固然与她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有关,但更离不开女性所受到的来自社会制度和男权意识的压抑,因而,蘩漪的悲剧是必然的。曹禺先生借蘩漪的形象来释放他自己的苦闷。  相似文献   

9.
试就《雷雨》的典型环境具体分析蘩漪性格的形成过程及其典型意义 ,充分肯定这一光辉形象所具有的积极的时代意义 ,对她所做的力所能及的反抗给予深切地理解和同情。同时批驳一些论者对蘩漪形象的折衷态度 :既肯定其“离经叛道”的合理性 ,又以“心理变态”、“阴鸷”、“暴戾”等词语予以否定。笔者认为 :蘩漪作为三十年代的女性 ,不甘被奴役、被侮辱的生活 ,义无反顾地奋起抗争 ,具有不容置疑的人性的光辉 ,是沉沉暗夜里的一道犀利的闪电  相似文献   

10.
190 0年的义和团运动 ,是北中国民众反对帝国主义情绪的非理性爆发 ,慈禧、刚毅、载漪等顽固派统治者 ,为了一己私利 ,盲目对外宣战 ,几乎把民族国家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而以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首的东南一带的封疆大吏 ,毅然遵循“外须和戎”、“羁縻牵制”的外交政策 ,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与列强搞起了两不相扰的“东南互保” ,不仅使东南大局免于混乱 ,而且有效地抵制了慈禧等人盲目排外的政策 ,为清廷日后的转寰、和谈留下了余地。在酝酿、筹划和维护“东南互保”的过程中 ,刘坤一充分表现了一个老资格的封疆大吏理性、坚决、老成的一面 ,被…  相似文献   

11.
关于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光绪皇帝是否知情的问题,看来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袁世凯的说法是,光绪皇帝完全不知道。他的《戊戌日记》涉及这一问题的地方有三处:其一,记谭嗣同9月18日(八月初三)夜访,要求他诛荣禄、围颐和园,声称“我有硃谕在手”,但所出示者乃墨笔所书,字写得很好,仿佛是光绪的口气,大概  相似文献   

12.
2003年9月,“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在连云港市举行,大会邀请的专家中有我一直崇拜的于漪老师。作为主办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我立刻想到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于老师参与我们的“教研活动”。“作报告”显得重复,“签名”、“合影”缺少内涵,“座谈会”时间不允许……我恰巧要教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了。对了,为何不与于老师一起上这堂课呢?于是,在李震校长的指导鼓励下,我就开始了这次“班门弄斧”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蘩漪是曹禺先生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丰富、最复杂也最具光彩的一位。在对曹禺作品的众多研究中,蘩漪被认为是追求个性解放和反封建的典型人物形象。本文试从曹禺先生的《雷雨·序》和蘩漪本人的言行入手,对蘩漪反抗行为的动机做一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平生主张“不立文字”,留下的诗作不多,后因失散严重,又因搜集整理方面的疏漏,最终收入《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五《诗》中的篇目仅有23首。本文提供的11首诗,确为陆九渊《诗》卷所未载,值得有关专家学者鉴赏、研究。  相似文献   

15.
赵兰芳 《现代语文》2008,(10):37-38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先生强调的悲剧性的毁灭,不是指以往一些美学家所概括的悲剧人物——‘好人’、‘伟大人物’——的灭亡,而是不拘什么人身上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且‘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拘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雷雨》作为一出悲剧之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为侍萍、繁漪、四风、周冲这些善良可爱不幸的生命掬一捧同情的泪,更令人感悲叹惋的是曹禺通过这出剧展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6.
《文汇报》载:日前,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先生提出,不必强求中小学生对每一篇古诗文都能说出“意义”,古诗文阅读宜提倡“不求甚解”。读后,感慨不已,不禁为之喝彩。“不求甚解”,何“好”之有?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认为读书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读之何用?!我以为,还是先弄清楚王先生所提倡的“不求甚解”的含义再下结论为好。要弄清楚这一含义,必须综合考虑三个因素:其一,“不求甚解”不是“不求解”,二者不能划等号。“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说的是观其大略,有所“会意”,以求广博。而“…  相似文献   

17.
“天津阅兵”是西太后欲借天津阅兵之机,利用北洋三军镇压维新派的军事图谋。这是多年来史学界定论性的传统观点。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天津阅兵风闻”实际上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为清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将要采取的军事政变的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8.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刀刃”句,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於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或‘磨  相似文献   

19.
繁漪是经典文本《雷雨》中的女性悲剧形象。从文化心理学角度观照,存在主义移植性影响孕育了繁漪“雷雨”特质的性格;封建意识与存在主义思想对人的合力作用产生的悖向性导致繁漪人格变异;存在主义某些观点与繁漪个人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精神特质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孙世杰先生最近提出,语文教师要“慎用‘下水’文章示范”(见《中国教师报》2003年4月16日)。理由是“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所诵读的‘下水’示范作文,由于水平实在有限,对课堂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读后有些不同的想法,写出来与孙老师商榷。语文教师为什么要“下水”?一般的说法是给学生练习写作“做个样子”。“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不仅模仿书上念的,也模仿周围一切人说的和写的。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正因为这样,为学生“下水”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