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俊  毛湛文 《中国记者》2012,(1):118-119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1.91亿)和国土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均居世界第五位。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巴西位居世界前列的经济发展速度,吸引了世界各国注视的目光。与此同时,日益强大的巴西的新闻业也开始积极加快国际传播发展、融入全球化进程。从2014年世界杯主办国到2016年奥运会主办国,近年来,巴西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实务中,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巴西的国际传播,也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08,(11):6-6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9月16日,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南非米拉德(MIH)传媒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新安传媒有限公司”在合肥正式挂牌。这是目前国内首家经国家批准的党报集团中外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3.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立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科研机构智库、军队智库、高校智库、媒体智库、社会智库等各类智库建设初具规模。我国媒体集团建立的智库大部分以媒体集团为依托,作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创立的新型媒体智库,一方面为政府政策和城市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另一方面为媒体集团的发展提供智慧方案。现以深圳报业集团深新传播智库如何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以及传播形式的创新两个维度为切入点,论述媒体智库发展的策略,为我国媒体集团的智库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国际传播的角度审视恐怖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恐怖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 ,也是一种传播现象。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了国际恐怖主义的成因 ,认为恐怖主义是国际传播领域中霸权和反霸权相互斗争的产物 ,恐怖主义是冲破传播霸权、谋求话语权力的一种畸形手段。而在国际传播领域内 ,又以霸权对于反抗力量的主动配合为“施霸———反霸”模式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6.
荆楚网作为报业集团向现代传媒集团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为集团数字化和新传媒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谈地市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着困难重重的严峻形势。首先有来自中央台,各省卫视台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的压力;其次有来自势力强大的报业集团争夺受众的挑战;第三是网络媒体给电视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第四,我们已踏入了世贸组织的门槛,西方强势传媒,马上会随之进入国门,竞争将更加激烈,受影响最大的也是地市级以下的广电媒体。  相似文献   

8.
赵芳 《今传媒》2014,(7):21-22
从全球范围来看,网络传播以其高参与性和互动性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青睐,公众的知情范围不断扩大,表达的空间不断拓宽,极大地推进了整个世界对于中国的知晓和沟通。中国的互联网由政府主导以免受西方国家的信息侵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尽管如此,无论是互联网的传播内容或是传播载体,都随着国家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而日益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新信息传播环境下,当抓住契机以提升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中国记者》2012,(9):64
在地市级媒体中,佛山传媒的发展在珠三角颇有代表性:就其自身来说,佛山传媒集团集报刊、广电、文化院团于一体,是地市级媒体中开展媒介融合试验的先锋;就其面临的竞争态势而论,佛山距广州不足20公里,三大报业集团、两家省级台、九家境外频道环伺,处于珠三角媒体竞争的风暴眼。那么,佛山如何有效运营和管理全媒体集团?面对严酷的外来竞争,如何更扎实深入地实践"本地化",  相似文献   

10.
姜飞 《编辑之友》2023,(3):6-14+57
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会发展各领域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从未有过的政策力度推动中国国际传播进行战略布局,预示着党和国家对中国国际传播以更高质量建设发展有着深切的期待。本着知古鉴今的原则,立足当下发展要求,“沿波而讨源”,对中国国际传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以来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可从政治地位、国际形势、内部机制、理论指导、文化建设、产业支撑、技术布局、人才储备八个方面,找到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的脉络和面向未来赖以立足的基点。同时,“因枝以振叶”,在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全球传播生态剧烈变迁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于高质量的界定,也需从国际传播理念设定、策略选择和内容规划方面寻求突破,推进国际传播发展提效升级。  相似文献   

11.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为国际传播与地缘政治的互动提供了新变量.从传统的“街头政治”走向具有力量交换的“线上一线下互动”,再到协同行动的“网络—街头政治”,这种新式的社会抗争与国家转型路径,其间体现的不只是地缘政治变动时的国家内生力量自行裂变,还有来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国际传播力量的积极促动.本文试图探讨的是在国际传播与地缘控制的逻辑之外,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的工具新面孔与地缘政治的变动新特征.  相似文献   

12.
国际传播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国交流与沟通。在当前环境下,在国际关系调整和新一轮传媒变革浪潮中,我们要把握一个核心,重视两个层面,实现三个跨越。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信息技术引发社会组织与结构之变,构成了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它深刻改变了新闻传播生态,带来了新闻传播业传统发展方式与运作逻辑的中断或终结.文章探讨了新闻传播学科未来发展中三大带动性的增长极——媒介化社会、非理性、大数据和算法的研究,并分析了新型主流媒体在未来发展中的角色转换与价值担当.  相似文献   

14.
赵雅文 《新闻大学》2007,(2):95-100
国际传播起始于国家产生,传播失衡也随之而出现,从早期的农业社会到中期的工业社会和今天的信息社会,传播失衡以新的面貌和变种形式不断演变和加剧着。由于客观存在的政治偏见、不可避免的经济控制以及自然导引的文化差异,使得任何国家都无法改变和绕过传播失衡,只能正确面对和积极克服。从哲学视角看,国际传播失衡是绝对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常态;而国际传播平衡则是相对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目标。国际传播只能是尽可能避免失衡、进一步接近平衡。  相似文献   

15.
张弘 《中国广播》2009,(4):22-24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势头强劲的大众传媒。随着传播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有新的传播方式脱颖而出,占据主导地位,新媒体发展的快速多变,使国际传播模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发挥网络在对外传播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国际传播的目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提供有力的国际舆论支持。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在全球不断拓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而深入。增强与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信息传播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新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压力。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媒体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必须科学布局、统筹规划、融合发展、一体推进;需要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基础上,根据国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和通讯媒介的不断发展更新,基于互联网的谷歌地球不仅为国际传播搭建了数字化的平台,也对国际传播的各个环节产生了影响。本文就谷歌地球如何影响国际传播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其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网络传媒迅速占据主流传媒市场,并逐渐发展成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传媒之外的传媒形式。这种新型的传媒方式,在日常的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互联网和纸质传媒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对比两种不同性质的传媒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娜  周惠 《新闻知识》2020,(5):18-22
区域广电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是培育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配合国家对外传播顶层设计,省级媒体应当从传播理念上改变区域传播思维,准确把握区域资源特质,逐步构建对外文化生态圈、产业合作贸易圈、海外华人朋友圈,以文化沟通构筑信任基石,以产业合作增强经济粘性,以情感纽带密切全球华人力量。  相似文献   

20.
传媒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总体要求,广播电视媒体.一方面承担着繁荣和发展广播影视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一方面还必须在竞争的环境中做大做强广播影视产业.拓展产业链.丰富产业内涵。围绕这样的目标,传统的传媒组织正经历新的战略转型和业务发展。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为例.2001年重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等成立集团后.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产业链接、品牌运营等战略.努力在“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追求中实现两个转型:从为播出而制作.转向为市场而制作;从一个地方广播电视台.转向一个面向全国.乃至海外华语世界的内容提供商和内容发行商.逐步形成以广播电视为主业、相关传媒娱乐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实施这样的战略转型.在传媒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我们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