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长安 《今传媒》2012,(2):29-30
1996年3月,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犯罪嫌疑人"一词,这无疑是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但新闻界的许多记者却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新生的法律词语,违背语言逻辑的病句比比皆是。面对愈演愈烈的这一乱象,西安阅报46年的陈先生首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庹继光 《中国广播》2013,(11):42-45
“李某某涉嫌轮奸案”持续轰动,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媒体在此案报道中的失范行为:一是披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二是随意报道案件细节,有违不公开审理的制度。新闻报道应当遵守法律规范,遵循新闻伦理,改变由娱乐记者报道类似案件的惯例,让法制记者采写报道,避免再出现这些疏漏?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孙道临向记者提出"受访收费"要求,再次掀起"受访收费"的大讨论。"受访收费"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笔者认为它在我国产生原因是:1.禁止"受访收费"的法律与制度相对匮乏,形成法律"真空地带"。首先采访权并不是媒介和记者的法授权,不少人承认"受访收费"是对记者采访权的侵害,但法律上找不到反击依据。其次是信息公开制度没有建立,无法界定哪些是对记者无偿  相似文献   

4.
侦查通讯是法制新闻独有的重型武器。记者爱写,读者爱看,具有广阔的前途。但要写好侦查通讯,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写侦查通讯的记者,既要了解侦查的法律程序和侦查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文字表达能力。怎样才能写好侦查通讯。为读者提供严肃生动的精神食粮?结合自己长期的采写实践,试作初论。  相似文献   

5.
沈家本以更加开放开化的眼光视野诚心考察各国法律,修订清朝法律制度,践行其"修订法律大臣"的职责,逐步引领中国的法律制度从野蛮、残酷走向文明。沈家本的法律思想本身,成为中国现代法律史、现代思想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说:"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提问是记者采访中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新媒体行业异军突起,势不可挡。但目前,电视新闻依旧是老百姓获取信息、关注和了解国计民生、社会时事的主要途径。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主体"出镜记者"的素养直接关系着电视新闻报道的整体效果。因此,本文以出镜记者的作用与素养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出镜记者的介绍,引出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从作用、自信心态、专业素养、语言组织、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对出镜记者的作用与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是公众的代言人,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者。不具备必要的法律素养,就不能写出深刻的新闻报道,就不能担当好公众代言人的"角色"。记者需要具备法律素养,这是记者的社会责任使然。记者的法律素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无论是对记者的新闻生命、对所在媒体良好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保密法》修订源于怎样的理念? 辜胜阻: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实现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知情权”作为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得到各国法律的确认,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尽管我国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知情权,但是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相似文献   

11.
刘利 《声屏世界》2009,(6):59-59
提问是记者采访中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方式。记者提问的好坏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修订历史,分析了其改名的法律背景、实际的法律地位、可能的法律效力。提出了对《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再次修订的建议:确定一个合理的名称、构建图书馆法的体系、按"规章"的要求来考虑细节、寻求"法治化"的合法渠道。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未成年人图书馆文献分类的需要,《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未成年人图书馆版)》的修订工作迫在眉睫。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通过分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未成年人图书馆版)》修订的背景、原则、方法和内容,将"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TQ化学工业"类目修订工作归纳为修改类目及类目注释、提取参见与分类指示注释、修改标引方法与规则3个方面,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未成年人读者。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提问     
曹仁义 《中国广播》2009,(10):73-74
记者的提问,是新闻采访的中心环节。个别访问、开座谈会、参加记者招待会,都要提问。提问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如果一个提问,没有问出一点新东西,那就意味着提问失败。  相似文献   

15.
徐杨 《图书馆建设》2012,(5):30-31,33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未成年人图书馆文献分类的需要,《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未成年人图书馆版)》的修订工作迫在眉睫。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通过分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未成年人图书馆版)》修订的背景、原则、方法和内容,将"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TQ化学工业"类目修订工作归纳为修改类目及类目注释、提取参见与分类指示注释、修改标引方法与规则3个方面,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未成年人读者。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的交涉日益频繁,为了达成中外通行的共识,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开始采用西方的法律形式和原则,进行修订现行法律的活动.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由沈家本等主持,并聘请日本法学家赞襄.  相似文献   

17.
江小华 《东南传播》2016,(11):39-40
在帮忙类电视新闻节目中,记者不可避免地会介入事件本身,他们的角色也从事件的"旁观者"变成了事件的"推动者"。在推动事件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武器"起到两个层面的作用。其一,规制记者本身的介入行为,要求记者在帮忙过程中,不忽略道德精神的追求,不触碰法律的底线。其二,应用好"法律武器",才能更好地帮助事件当事人,促进事件本身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和声屏媒体,而是更多地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获取第一信息。人人都成为信息传播主体的同时也是传播受众,"公民记者""网络推手"和"网络意见领袖"成为影响舆论的潜在力量。包括电台电视台在内的传统媒体不断受到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挤压,甚至出现了传统媒体跟着网络推手和意见领袖"走"的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9.
新修订颁布的《档案法》将档案的封闭期缩短至25年,扩大了档案的开放利用。本文以新修订《档案法》开放利用限制为解读对象,重点探讨了法律规制下档案"用有度"的含义、主要特征及新修订的《档案法》对档案"用有度"规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记者在不愿暴露自己身份的情况下以其他假身份,采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手段进行的采访.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信息更为真实、独特,因此也更受受众的青睐,但由于采访方式较为特殊,极易引发法律方面的纠纷和争论,所以新闻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采访的度,才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一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