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肖博 《中国记者》2014,(2):58-60
无论用什么样的办法,好节目都要经历痛苦而艰难的过程,采制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到节目的品质和质量,因此要想探讨做好节目的方法,就一定要回答好节目采制过程中的以下几个问题。也许在一些同行和观众眼中,"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比较特殊甚至有点神秘,这或许与我们长期关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域,并且采用了大量的暗访等特殊拍摄手段有关。但是从栏目操作层面看,我们并没有什么独家秘籍,制作流程和大多数栏目一样,如果非要从中找到一些不同,可能就是我们在每个环节设定了一些特殊的标准要求,而这些标准就是所说的笨办法。  相似文献   

2.
"你所看到的,是你没有想到的;你所质疑的,就是我们要求证的"; "共同打造有质量的生活"。这些标志性语言早已为观众所熟知。以揭露产品质量瑕疵为主的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忠实地发挥着守望环境以告之危险的媒介功能。  相似文献   

3.
汪甫洪 《视听界》2012,(6):84-85
暗访是记者在调查性采访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往往打上“非正常拍摄”的字幕,表示画面是记者在被采访人不知情或未感知的状态下进行隐秘摄录的。  相似文献   

4.
江小华 《东南传播》2016,(11):39-40
在帮忙类电视新闻节目中,记者不可避免地会介入事件本身,他们的角色也从事件的"旁观者"变成了事件的"推动者"。在推动事件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武器"起到两个层面的作用。其一,规制记者本身的介入行为,要求记者在帮忙过程中,不忽略道德精神的追求,不触碰法律的底线。其二,应用好"法律武器",才能更好地帮助事件当事人,促进事件本身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朋进 《视听界》2012,(5):21-25
“全能记者”,并不是今天人们才关注的一个概念,事实上,可以说它一直是新闻工作者至高的追求。不同的时代,“全能记者”的内涵并不相同。比如,它曾经具有这样一些含义:既能做国内新闻报道,又能做国际新闻报道;既能做时政新闻报道,又能做其他领域新闻报道;既能做好新闻报道,又能写好新闻评论;既能做好文字报道,又能胜任摄影报道;既能写小消息,又能写大通讯;既能胜任平常条件下的新闻报道,又能胜任特殊条件下的新闻报道。有时我们也会用相似的概念来称呼,比如:全天候记者、超级记者。总而言之,它指的是那种能够胜任多重任务、多种条件下新闻报道工作的新闻采访报道者。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份,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爆出的"毒胶囊"事件似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社会热议。作为一个媒体人,在积极关注新闻事件的同时,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央视是如何使一则新闻报道产生全国范围的轰动效应?细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央视记者前期花费了长达数月的时间调查采访取证,在充分获取视频证据之后,并没有急于发稿,而是进一步深入采访,将取样胶囊送入检验部门检验,等检验结  相似文献   

7.
吴翔  杨珍珍 《视听界》2010,(3):63-65
我国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近年来在节目形态上逐渐转型。在特定范围内的市民纠纷处理中,媒体的职能不再局限于曝光监督,而开始转向参与调解,南京电视台教科频道的《有请当事人》(以下简称《有请》)与江苏城市频道的(《石头会说话》(以下简称《石头》)两档节目,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对现场声情并茂的展示,让观众"身临其境",无疑是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媒体最大的优势。现场,是电视新闻的第一要素。区别于时政报道和资讯类新闻,关注民生的社会新闻一定要注重"现场"的开发利用。谁能最大限度挖掘"新闻现场",谁就能在日趋白热化的电视节目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有力席位。挖掘"新闻现场",SNG连线、3G连线,不可或缺,通过出镜记者的叙述,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发  相似文献   

9.
在电视频道专业化日渐细化的今天,上不着天(指未上星)、下不着地(指下有县级台)的(地)市台,更是把新闻作为生存之本。然而不少(地)市台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消息类新闻报道上,而对其它新闻报道形式缺乏应有重视,这与电视新闻乃至整个电视台所应承担的责任相差甚远。因此笔者认为,(地)市台要在日益激烈的频道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必须在做好“大新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耿欣  蒋玉鼐 《中国记者》2012,(1):107-109
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于2011年末在某论坛上以"记者如何看见"为主题的演讲,我们随手就可以拎出十几个精彩小标题,足见其对记者职业感悟之真切,功力之深厚。随即,某个傍晚的咖啡馆,记者与柴静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罗昊 《中国传媒科技》2014,(12):161-161
"走转改"活动正在对宣传性的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改革。"国庆走基层"系列节目中显示出这次改革具有选题贴近群众,以一线劳动者为采访对象,记者进行体验式采访的特点。而这形式多样的一系列节目也为加强宣传性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提供了启示,如使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提高出镜记者的素质、运用形式感强且有感染力的画面与编排手法。  相似文献   

12.
突发事件的报道方式除了守株待兔的等线报和消息来源,运用独特的调查手段来跟踪日常的重大新闻和事件,揭露事实真相,对新闻记者而言也是不容忽视的。针对此种情况,本文以"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制造者周克华被击毙"为例,从新闻事件发展的各个环节入手,浅析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中的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节目为例,重点分析了在信息化、多元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如何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  相似文献   

14.
要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就要求记者善用独特视角报道新闻、强化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意识、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学会引导采访对象。要想提高收视水平,就要把"三贴近"贯彻落实到新闻宣传的各个方面,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树立好的文风,多写深入浅出、简洁明快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走转改"搞得好不好,不是看版面上、栏目上有多热闹,而是要看是否抓住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执行和落实的情况,以及党和人民都关注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哪里是基层,如何"走"?"转"什么?"改"什么?这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王梦琳 《今传媒》2010,(8):98-100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代表栏目,在其13年的发展过程中,"新闻调查"不断调整节目定位及制作理念,开创了一种中国式的"电视调查文体"。伴随着管理理念和运作机制的不断改革,"新闻调查"在调查性报道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2009年5月18日,《城市信报》编辑部从炎热的济南搬到了清爽的海滨城市青岛.作为《半岛都市报》的一个“小兄弟”,报业竞争的一堵防火墙,《城市信报》一开始的定位,就让这张小报纸走进了极端的“夹缝”. 按照要求,《城市信报》与《半岛都市报》合并发行,新闻选题须完全“区别化”.也就是说,在信息源本就了了的二线城市青岛,同样一个新闻事件,《半岛都市报》有的,《城市信报》就不能碰,这绝对让人纠结.但正是这个“夹缝”,让《城市信报》“无心插柳柳成荫”.  相似文献   

19.
李菁《,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主笔,除了做社会新闻,还负责一个名为"口述"的栏目。想象当中,身为大名鼎鼎周刊记者的她会很忙,要么在采访、要么闭门写稿凡人不见。然而从约访到采访结束,不过三天时间!她刚好完成了关于苏联解体20年的一篇大稿,有一个空档,之后,马上就将投入有关朝鲜最高领导人逝世的新闻报道。听李菁说话,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言语中流露出的智慧恰如流水涓涓。她聆听,她思考,她讲述,我可以想象接受她访谈的人会与我有相似的感受。有人把李菁跟柴静并提为知性女性媒体人的代表,李菁却说自己真的不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只想简简单单把工作做好。事实却并不简单——她渐渐找到了自己与杂志之间的合拍节奏,跳跃在"新闻"与"旧闻"之间。  相似文献   

20.
赵乃政 《新闻窗》2011,(5):54-54
好的新闻报道,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新闻的主题。新闻主题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通篇。新闻报道有快、短、新、活的要求,但同时也有对"深"的要求。新闻之"深",就是要求文章要有深刻的主题,有鲜明而独到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