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传统意义上党报驻地记者的三大功能(写报道、发内参、通联)相比,如今的驻地记者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要求,主功能除了传统的三方面以外,还扩展到参与报纸发行、协助组织广告等新领域。但我感到。无论情况如何变化,作为省级党报驻地记者,其首要功能还是采写报道。  相似文献   

2.
1998年9月10月,《中国改革报·时代周刊》以多半个版的头条位置刊发我采写的报道《河南农民问题调查之一:农民负担重在哪里?》尽管文章写得较为一般,但立即引起了当地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关注。1998年12月17日,该周刊又以同样版面、位置刊发了我采写的后续报道《河南农民问题调查之二:村委选举——农民选你才能当》,此文也同样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河南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王明义看了文章后对记者说:“文章写得很好!就需要你们这样的记者写这样的文章。”河南省监察厅副厅长冯晓武看到《河南日报》转载的这篇文  相似文献   

3.
杨志勇 《今传媒》2006,(11):53-54
常听到有些人感叹:行业报的面太窄了,写来写去就那么些东西,简直没有啥东西可写!是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采写吗?回答是否定的。作为《中国劳动保障报》的一名驻站记者,集多年的新闻采写体会,我认为只要把行业的工作吃透,大有文章可做。从行业的专业角度去“发现新闻”行业报相对于党报而言,无论是发行量、覆盖面,还是其新闻本身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都较弱,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但作为行业报的记者首先要明白你所生产的新闻产品是为行业系统的所有人士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满足全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所需要的产品。比如说《中国劳动保障报…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记者部编辑的《采访与思考》一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此书收集了人民日报驻地记者2002年研究问题的新闻作品,作者在每篇之后附写了采写后记,诠释采写经过。研究问题,是人民日报记者的基本功。社领导多次要求人民日报的驻地记者加强调查研究,多思考、研究一些问题,努力成为研究型记者。2002年,人民日报驻地记者深入实际,扎实采访,认真研究问题,写出了一批具有真知灼见、文采斐然的报道。这些作品体现了人民日报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采访与思考》@吉哲  相似文献   

5.
靖鸣 《青年记者》2016,(4):77-87
1953年广西《宜山农民报》为其记者采写的批评一县委书记严重侵犯人权和违反婚姻法错误的长篇报道配发社论,由于社论中含有批评"同级党委"——中共宜山地委"包庇纵容犯有严重错误的干部、存在官僚主义作风"的词句,结果引发"宜山农民报事件"。《宜山农民报》批评中共宜山地委的举动在当地引发争议,主要涉及"党报能否批评同级党委"这一重大的政策和原则问题。中共广西省委宣传部接到报告后亦难以决断,遂请示中共中央中南局  相似文献   

6.
在不久前结束的华东九报“深度报道”好新闻评选中,笔者与人合作采写的热点问题报道《“问题月饼”令人痛心》被与会专家评为特等奖。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近年来,我紧跟报业新闻改革大潮,在采编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社会热点的探索,而所采写的热点新闻,多次得到中宣部新闻局阅评专家的肯定。这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热点新闻采写的一点思考。 从新闻缺失至信息冗余,热点已成为纸质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对热点的选择,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办法。抓大放小、紧随公众舆论兴奋中枢,是固化党报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精神消费品,报纸的使用价值要通过读者的有效阅读来实现。读者的需  相似文献   

7.
今年9月,当武汉抗洪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市防汛指挥部领导请每个记者在纪念簿上留言,我写的是“参加武汉抗洪报道三生有幸”。确实,作为人民日报一名驻地记者,能经历并报道这场大决战,是非常幸运的。今年6月武汉进入防汛抗洪以来,我就开始跟踪报道。两个多月中,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提出“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用好批评的武器,提高舆论监督水平,是党报记者的光荣职责。学习十五大的精神,联系自己当驻地记者时采写批评报道的感受,就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新闻批评的问题,谈点粗浅体会。(一)党...  相似文献   

9.
2011年度征订报刊工作一开始,兰空驻疆某飞行学院二团政治处战士报道员李强就到驻地邮局订阅了一份《军事记者》杂志,这已经是他入伍后连续5年自费订阅了。他说:“《军事记者》特别有益于自己写新闻报道。”李强入伍5年来,在《军事记者》杂志这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新闻采写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军事记者》《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半月谈》《空军报》和《新疆日报》等媒体发稿150余篇(幅),他因此多次荣立三等功。李强说,是《军事记者》杂志帮助了他。  相似文献   

10.
我赞同这样的论点,当一名地市报记者,如果仅仅完成本报规定的见报篇数或分数,未能把当地的重要新闻打出去,不能算很好地完成任务,算不上一名出色的记者。我主张地市报记者,在完成本报采写任务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搞好对外报道。地市报是地市党委的机关报,也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发挥党的喉舌作用,就应该立足本地区,胸怀全局,对全局有影响的新闻,地市报记者有责任把它打出去。因为地州领导也一定会支持记者这样做的。在这方面,我有亲身体会。我是一名50年代后期调到哈密报社从事编采工作的老新闻工作者。记得在60年代初期,我除完成本身采编业务外,还积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曾就记者如何提问,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后撰文《提问,记者开口就见的基本功》(刊发于《中国记者》2012年第4期).一年过去了,当我再次采访全国两会时,赵启正曾坦言的那些记者提问的问题依旧存在.而记者在提问过程中所暴露的其他问题更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2.
永康人鲁光,他的记者之路从1960年担任<体育报>驻地记者开始:写出了<中国姑娘>等一批轰动全国的体育题材报道.  相似文献   

13.
凌曦 《传媒观察》2003,(6):26-26
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出台以后,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大大“缩水”,腾出的媒体空间报道什么?怎么报?这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其实,中央在《意见》中就提出了明确的要示: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党报和党报记者的报道重心要下移。 新闻报道重心下移要求记者的“身子”先要下  相似文献   

14.
张宁义 《军事记者》2009,(10):68-68
我走向“爬格子”的路,完全是“铁哥”牵的线。 “铁哥”,我的亲大哥.名叫张铁国.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福州日报》记者、党报热线组组长。从军8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福建日报》、《军事记者》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00多篇。  相似文献   

15.
驻地记者是新闻单位派驻各地的新闻采集者。就省级党报而言,驻地记者担负着及时充分宣传报道好驻地大事的重任,担负着驻地党委和报社的双重重托。驻地记者是报社的本报记者。对地方的报道是省级党报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省级党报是省委机关报,如果没有或者很少有对各市的报道,就会失去覆盖力,失去省级报纸的意义,指导性当然也无从谈起。事实上,许多省级党报的本省事件,来自各市的报道都占据半壁江山。从这个意义上讲,驻地记者和跑线记者一样,都是新闻报道一线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地市报记者写内参没用;也有的地市报记者认为,写内参是大报记者的事。我的观点是:大报和小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感是一致的。如果能在抓好报纸的同时,也抓好内参报道,那么,党报联系群众,发挥喉舌和耳目的作用会更有效,有些不宜公开报道但又是非解决不可的事,也必然会引起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得以解决。我们石河子垦区有个紫泥泉种羊场,是国内四大种羊场之一。从50年代开始,这里涌现过一批绵羊研究专家和优秀牧工,他们繁育出的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细毛羊闻名遐迩。但是,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科研人员严重流失,1984年以来已有14名科研骨干调离了种羊场。今年夏天,我到种羊场采访,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重视。回来后,我写了一篇内参《紫泥泉绵羊研究所前景不容乐观》。这篇内参报道引起了  相似文献   

17.
《县委书记刹"三风"》一稿在6月7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登后,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回顾这篇报道的采写经过,一个最大的体会是,当一名人民日报的驻地记者,必须打好主动仗。驻站记者怎样才能打好主动仗呢?①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要把握全局,要做到心中有主题,手中有题目;②在报道思想的深度和高度上,要有过人之举,力求使所写稿件在更大范围内有指导意义;③注重对新闻报道的策划,驻站记者的策划应当是超前的、高起点的、有地方特色的;④要注意上下的"互动",有了编辑部的支持,记者写稿也就有了底气。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2010,(6):20-21
樊云芳(1945年5月—),女,上海人,著名记者。"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  相似文献   

19.
1995年初,国内几十家报纸报道了《天津工人报》周末版记者、青年作家方刚深入同性恋者内部,采写了26万字的长篇纪实《同性恋在中国》一书的消息。海内外多家报刊也对此作了报道。 方刚为采写《同性恋在中国》历尽艰辛,在1994年1月至10月间,采访了100多名同性恋者,曾以多种身份打入同性恋者内部,同时采访了从事同性恋研究及医学、司法界人士多人,以科学、平等态度揭示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幕。本刊对方刚的采访手记予以摘转,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吴飞 《河北广播》2007,(6):4-10
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委派,金秋十月吴飞等两名记者专程来我台调研,根据对台和一些部门的深入采访,采写了访谈录,着重阐述了我台加快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刊发在《中国广播报》和《交通广播月刊》等媒体。现予转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