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施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必经之路。这已经是在同仁们达成了共识的观点。但教师要实现由传统的教法向学法的转化,有必要在学法指导上再思考、再提高。笔者认为.首先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下实现新的角色定位,变教书人为指导者。为了例子阐述,不仿先粗线条地勾勒出教师与学生之间三种教学行为结构的图式: 一、教师→知识→学生 二、教帅→方法→学生 三、教师→组织→学生→学生←教师 第一种图式表明教师作用于学生的是知识,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是典型的“授之以鱼”的作法,教师处于教书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有不少考生的作文是这样的模式:简述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举1~9个例子(一般是3个)来证明这个观点的可靠性→用“由此可见”“综上所述”之类的话来归结这个观点→最后用“我们大家都来做……的人吧”之类的号召结尾。以1991年的《近墨者未必黑》为例,相当多的考  相似文献   

3.
写作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完成一篇文章 ,往往需要经历“双重转化”,即“客观事物→反映→观念 (情感 )”的第一重转化和“观念 (情感 )→表现→文字 (文章 )”的第二重转化。写作中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形象源自生活 ;形象地表现生活 ,而不是刻板地介绍生活 ,源自多方的积累。课文作为一批例子 ,无疑是我们实现“物→意→文”双重转化的极好范本 ,是我们生动表现生活的极好借鉴。记叙文中写人 ,往往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 ,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 ,生活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因此 …  相似文献   

4.
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师应更新观念,改革教法,指导学法,以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大潮。创新教育应体现在“教”与“学”的创新上。一、教法创新——目中有人1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走向“自主式课堂教学结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按“复习→导入→新课→巩固练习→小结→作业”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它注重新旧知识联系,但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自主式课堂教学结构”则按“自学→说学→评学→导学”这几步骤进行,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能够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  相似文献   

5.
“语言使用者视角”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语言使用者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就说话人施出话语的过程作“慢镜头”式的透视,我们可以得出人们说出话语的三个思维步骤,即“预设的形成→意图的确定→话语的施出”。这为人们解读话语意义提供了又一条方便而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大力推广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数学教师应更新观念,改革教法,以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大潮。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创新教育应体现在教与学的创新上。   一、教学创新──目中有人   1.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走向“自主式课堂教学结构”。“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按“复习→导入→新课→巩固练习→小结→作业”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但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自主式课堂教学结构”则按“自学→说学→评学→导学”这几个步骤进行。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对中学向量概念叙述方式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中学数学教材把向量叙述为“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并规定如果向量→AB和→CD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同,那么它们是两个相等的向量,即→AB=→CD.这里所谓相等的向量,其本质含义是→AB和→CD是同一个向量,而有向线段→AB和→CD则只是同一个向量的两个不同代表元.但是许多中学师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它们往往认为→AB和→CD尽管相等但表示两个不同的向量,其原因是他们在理解这一概念时,除了考虑“大小和方向”这两个本质属性外,无意识中又加入了“起点的位置”这一非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8.
蒋敏 《生物学教学》2006,31(12):48-49
“实验贯穿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制造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思路为:“实验导入→分析实验→得出结论或规律→验证结论或规律→应用”。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四节“渗透作用”为例来探讨这一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一种感性思维。在教学中,举例子是最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在我们自然教学中教师举例子时,必须要注意到,有时列举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点的例子,对学生探索新知会起到一种“误导”作用。有位老师在教《力》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这一知识,她列举了这样两个例子加以证明:一是用手指按压海绵,一是手握环形的橡皮握力器。她所举的这两个例子,就其单个来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是很好的,但如果同时把这两个例子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来总结出“力可以使物体形状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人性论是管理思想体系的逻辑前提。中国先秦诸子所持的“人性可塑论”、“人性自然论”、“人性好利论”,分别是他们相应的管理思想——“仁政礼治”、“无为而治”、“以法治国”管理思想的基本前提。“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设变动轨迹决定了西方管理思想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现当代管理理论阶段”的流变历程。  相似文献   

11.
湖州方言中的AAB式形容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重叠AAB式形容词是湖州方言中一种颇具特色的形容词变化形式。AAB重叠式的来源有两种:第一种,AB→ABAB→AAB或AB→AA B→AAB;第二种,AA地B→AAB。其在修辞上表现为一种程度的“强化”,往往表现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并让人对A事物的属性产生联想。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时,谈到了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而人及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那么血红蛋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哺乳动物红细胞的产生过程:多能造血干细胞→单能造血干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可见,红细胞的发生是一个连续发展过程,在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都有不少的带动物名称的成语(animal idioms)。绝大多数的汉语动物成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英语表达式(equivalent),如:“骑虎难下”→“He who rides on atiger can never discount”;“守株待兔”→“waiting for suicidaI hares”;“披着羊皮的狼”→“awoIf in sheep’s clothing”;“树倒猢狲散”→“Tree dbwn,monkeys away”。这些都是动物成语直译法的例子。然而有趣的是,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习惯的不同,有些汉语成语中的“甲”动物,英语中与之对应的却是“乙”动物。这就给学生在阅读和翻译时带来许多困难。因此,了解一些英语动物成语背景及翻译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材处理三得海南董国柱“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观点已深入人心,为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所认同。这些“例子”使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的目标得到实现,又是举一反三原则的体现。课本中的课文就落在这“举一”上,这“举一”十分重要。因为能否“反三”,在...  相似文献   

15.
一、四课型教学法提出的背景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但是,从整体看,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很多改革尝试并没有从根上解决低效的问题。问题在哪里?我认为:(一)“例子”未当例子用。“课文就是例子”,这已经成了语文教师的识。可是,多数教法,特别是传统教法,并没有真正把课文当做例子。什么是例子?数学课的“例题”是最好的说明。数学课学习例题的解,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独立(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其他与例题解法相同相似的习题。也就是说,学例子是为了“迁移”的。而语文教学就是学…  相似文献   

16.
《杠杆》活动投影片的制作张业君初中物理“杠杆”一节中,有很多应用杠杆的实际例子,并配有插图。最常举的例子是人用杠杆撬石头,画面中,一个小伙子手拿长长的木棒,正在用力撬起一块大石头。假如,能使这个画面活动起来,那将使“杠杆”这节课的讲授变的生动形象,而...  相似文献   

17.
要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一堂课所学的知识,统揽课堂要领,领会科学方法和发展智能。探索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好的结尾会避免“虎头蛇尾”,起到“画龙点睛”或“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备结尾设计这一环节,做到心中有数。下面试述几种“结尾”法。1、小结法:一堂课结束时,教师以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挚领地归纳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如《氧化一还原反应》这节课可这样结尾:升—→失—→氧—→还原剂降—→得—→还—→氧化剂判断本质变化物质2、对比列表法:对比易混淆的…  相似文献   

18.
说“例子”     
王艳 《山东教育》2005,(26):19-20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简单、直接,耐人寻味,何为“例子”,字典曰:“例子就是可以做依据的事物。”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确立了“教材”是“例子”的地位,肯定了教材的“例子”作用;第二,不能仅仅停留在“例子”上,还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是叶圣陶先生“无非”一词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曾制造了一个叫做“满蒙”的政治地理名词,相应地制定了侵略这一地区的“满蒙政策”。随着日本侵略势力的扩张,“满蒙”这个地域概念经历了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相应地每个历史时期的“满蒙政策”也有不同的内容和具体目标。从地域范围来看,日本“满蒙政策”经历了由“南满”→“满蒙”(南满、东蒙古)→“满蒙”(东三省、东蒙古)→“满蒙”(东北四省、东蒙古)→内蒙古(察哈尔省北部)→“蒙疆”(察哈尔省、晋北、绥远省)的演变过程。在每个发展阶段,日本“满蒙政策”的不同内容和目标都是为其侵占中国、称霸亚洲各国的侵略行动服务的。这是日本“满蒙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