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访难。难在哪儿?首先难在入门。这个“门”,是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也是采访对象的自卫之“门”。记者职业特点决定了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随机性。与采访对象的多数情况是各为一方,从未谋面,自我介绍,握手相识,然后便相向而坐,“舌耕”开始,你急不可待地“取”,他慢若抽丝地“予”;你要求对方一下子打开心灵之门任你“探囊”,他却抱怨对你毫不了解,“顾左右而言它”;你费尽唇舌,他也急得冒出汗来……这是一幅多么不谐和的场面!入门的“钥匙”到底在哪儿?其实不用四处寻觅,就在你身上,具体地说就是你的口。记…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聪明睿智,就是表现在特定的环境里,创造最佳的采访气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佳的采访效果。 所谓最佳采访气氛,就是同采访对象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似的倾心交谈。采访对象能敏捷地思维,积极向你提供真实、生动的材料。创造这种气氛,是一种艺术。记者要寻找同采访对象的接近点,激发采访对象的兴奋点,捕捉引起采访对象的共鸣点,发现采访对象言行中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采访中起主导作用。 寻找接近点  相似文献   

3.
我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曾经说过,记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的工作对象和他的服务对象的分离。这一点,只要把记者的工作和医生的工作相比较就一目了然了。医生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是合一的。他的工作对象是病人,他要对病人进行诊断,要研究病人的病情,要给病人开药方,或者在病人的身上做手术。他在病人的身上把工作做到家了,他也就是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服务到家了。记者则不同。他的工作是做在采访对象的身上,他要向采访对象提问题,询问情况,研究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但是,这一切的目的,并不主要是为采访对  相似文献   

4.
跟主持人聊天是件轻松的事,不用你费尽心思,他就会很善解人意地讲出你想要问的内容。任鲁豫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愉快的采访对象,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我父亲是语老师,他从小就培养我的表达和朗诵能力。”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连采访对象都约不到,或者见到采访对象,但无法让对方开口,或者对方虽然开口了,但回答给你的问题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么,就意味着你的采访失败,创造性的找新闻就无从谈起。因此,何谓“采访对象”?就是要求记者像“处对象”(谈恋爱)那样去采访沟通。  相似文献   

6.
如果你连采访对象都约不到,或者见到采访对象,但无法让对方开口,或者对方虽然开口了,但回答给你的问题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么,就意味着你的采访失败,创造性的找新闻就无从谈起.因此,何谓"采访对象"?就是要求记者像"处对象"(谈恋爱)那样去采访沟通.  相似文献   

7.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常见的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了。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报道效果能否顺利实现。当然.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你问我答,其中大有技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却拙于言辞。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记者在采访中,确定了有特点的采访对象,提出了有特点的问题,也就可以选取有特点的事实,但是这时并没有完全解决抓取特点的问题,还必须选取事物中的有特点的那部分材料。 这里所说的特点,是指那些同共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特点。一般讲,事实材料中有特点的部分,常常具有这些特性: ——新鲜性。《北京日报》1994年8月12日的一条消息——76岁的农民老汉祝振起潜心研究50多载,解开同音汉字音义关系之谜,并著述60万字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在采访中掌握的本领是否过硬,关键在于是不是善于提问,会提问才能得到宝贵的细节和材料。因为,采访需要有语言环境,有来言才有去语,你不会提问,被采访对象怎么能主动回答问题呢?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提问的行家,像采访毛主席的斯诺,1936年去陕北采访前准备了80多个问题。毛泽东是根据他提出的这些方面的问题,同他谈了十几个晚上。1960年6月,斯诺再次到中国来,又准备了40多个问题,同周恩来总理谈了12个小时。有的通讯员主观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人物和事情都很熟悉,还要作提问的准备吗?回答是必须的。你的提问如果笼统,被采访对象就可能…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写作问题一般来说,随着采访获得材料的时候开始,报告文学的写作构思也就开始了。这时候,作者在与采访对象的交谈中,在跑外围获得的材料中,在现场观察的感受中,都有一些东西撞击着作者的心,震动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引起作者的玩味与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构思的开始。不过,这时候的思考还是片断的、不完整的、不定型的、甚至是散乱无章的。直至采访结束的时候,当你回忆深思,或者打开笔记本,重新检阅得来的材料时,你的思想会渐渐明晰起来,会对你的采访对象有个基本评价:这个人值不值得写?写他什么?如何去写?这时候便进入了总体构思。  相似文献   

11.
采访,说到底就是运用交际手段与采访对象建立和谐关系,以获取新闻素材。萧乾在总结自己采访经验时说:“采访是与人打交道,而且是各种各样的人,无法与采访对象相处,就达不到采访的目的。” 记者在采访时是需要交际手段的。交际是采访的先导和基础,是记者发现新闻的重要手段,进行报道的有力保证。斯诺在采写《西行漫记》时,足迹所至,都喜与人交往。一次,他在火车上与一个青年随意交谈,听他讲到附近有土匪活动,便故意问:“你是说红军吗?”回答说不是红军,是土匪。又问:“可  相似文献   

12.
采访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有的被采访的对象没有新闻,必须放弃;有的被采访的事实不是新闻,也要撤出;有的被采访的问题不能报道,更须“割爱”……原因是多方面的。采访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有采访前的选择——发现线索,选择线索,确定线索;有采访中的选择——进入采访后发现不是我们要报道的东西,即退出来另选对象;有采访后的选择——采访已经完成,因发现事实本身有问题,或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割爱”,另选线索采访。这在采访中是常事,不必介意,也不应怕麻烦。  相似文献   

13.
著名记者华山把他的采访经验提炼成一句话:“抓取特点、具体地说明特点。”他的话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4.
采访,经过试探性阶段,要迅速转入正题。试探性阶段不可太长,要适可而止。如果这个阶段拉得很长,开始的“闲谈”总是漫无边际,就会使访问对象觉得你是在闲聊,或者觉得你有些圆滑,甚至在卖弄自己,造成不好的印象。一旦造成这种不好的印象,在这次访问中是很难消除的。因此要尽快转入正题,开始正式采访。转入正题,首先要向采访对象交代采访目的,要准确介绍,不能含糊,以此来引导对方谈话。因为对方很急于想知道找他到底是干什么,他该怎样回答。记者要明确地告诉他,有哪些要求,如果说得不清楚,他就不能明确地回答。必要时还要交底。对方对记者采访往往有点疑虑,比如记者提了几点要求后,他会想,为什么找我?有沒有别的目的?会给我带来利益还是损害?特别是记者采访比较重要的问题,访问对象的疑虑就会更多,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先交底——这次采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对他有何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搞新闻的朋友在一起侃大山时,常因采访时“俘虏”不到对象而困扰。当你兴致勃勃地找到采访对象时,而他(她)却遮遮掩掩或动辄生厌,在你面前临时搭起一堵“墙”(即戒备心理!)将你隔开。这堵无形的墙不推倒,就无法让你的采访对象吐露真言。采访中,如何推倒这堵“墙”呢? 首先,从采访者自身角度看,采访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采访的成败。被采访者对采访者产生戒备心理,有许多是采访者本人主观造成的。采访者常常有:1、自己是个名记者,采用居高临下、傲慢待人的方式“逼供”,给采访对象一种心理压力;2、不会察颜观色,  相似文献   

16.
李文 《新闻实践》2005,(7):45-46
“独家新闻”是新闻竞争的产物。作为一名记者,自然是把获取独家信息、采访到别人采访不到的新闻,首先或独家发布有影响的新闻为追求目标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一、绝不放弃的坚韧性是记者获得独家新闻必备的基本素质由于种种原因,有时记者并不受采访对象的欢迎。如何才能让采访对象接受你,并与你合作,甚至设法帮助你获取你所需的信息,靠的就是记者自身绝不放弃的坚韧性。2002年西博会上有场名叫“东方丝国”的时装秀。时  相似文献   

17.
因为中国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法律上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西方记者中流行一句话:“他把你从门口推出去,你要想办法从窗户再爬进来。”这里,笔者根据中外记者在采访实践中的成功范例,总结归纳了几种接近采访对象,敲开拒绝之门的方法,以资新  相似文献   

18.
在采访中,有一种提问方式较难把握,这就是激将法。激将法是一把利器,使用得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用不当则会使采访戛然而止。本文将对这一提问方法的使用做一些探讨。 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互动过程,女记者法拉奇认为,“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生动,交锋激烈”。正因此,她在采访中所采用的提问方式往往直接尖锐,激将法就是其中之一。激将法提问,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向你马上说清楚不可的提问方法”。换句话说,激  相似文献   

19.
对一名新闻记者来说,纵使你有才华横溢的文笔,而缺少新闻采访的实战经验,欠缺与采访对象之间有效地沟通,对于成就一篇完满的新闻稿件都是空谈。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之于新闻稿件太重要了,而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之于采访同样重要,本文就是笔者经过多年新闻一线采访实践,总结的几条如何维护与采访对象关系的经验,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20.
采访过程中“问”是一门学问。那么怎样问才能使采访达到预期效果呢?根据我的体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化整为零,破题细问。当你回答别人提问时,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别人提的问题越小、越具体,你就越容易回答。采访也是如此,提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笼统。一些初学采访的同志所以“碰壁”。原因之一就是提问题太笼统,爱提那种“大而空”的问题,结果使采访对象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谈起。如何避免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