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概念整合的角度看,闺怨词中常见意象群的意义建构是它的四个子网络(简单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双域网络)的不同空间投射整合的结果.译者翻译这些意象群的实质也是概念整合的过程,根据源语和译入语的认知图式是否相同、是否能够建构同样的在线意义,译者可以选择原文本空间内容结构和译者空间内容结构对等投射整合、原文本空间内容结构投射整合、译者空间内容投射整合、原文本空间内容结构和译者空间内容结构的双向投射整合的其中一种方式整合出译文.  相似文献   

2.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华丽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55-156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向人们介绍了语言内部及语言间的认知运作方式。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使用活动,与人类的认知活动分不开。译者在做翻译时,需要建构原文本空间和译者空间两大输入空间,两输入空间经概念整合产生的译文空间是具有创造性的合成空间。该理论对我们重新考察翻译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争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阮宏芳 《考试周刊》2014,(59):16-17
本文从概念整合模式下的认知翻译观看中国古诗翻译。概念整合下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个四空间的整合过程。通过实例解读,作者认为,诗歌翻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整合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除了文本之间的转换外,还涉及源语和译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是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认知框架制约下的主观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把认知应用于翻译研究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翻译是一个包含了拆解原文和整合得出译文的综合过程。该过程在四个空间组成的整合网络里进行。原文在输入空间1中,输入空间2包含了译者思维空间,译文即整合的结果——层创结构存在于交织空间中。认知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到的能动作用,并能更好地解释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等概念。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语义学,特别是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出发,探讨双语词典译义的认知机制,指出翻译与思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说明双语词典译义并不仅仅是寻找对等词,而是在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的作用下,实现对源语语词的概念结构在目的语中的重构。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双语词典译义模型,并用实例说明该模型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念整合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先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s Fauconnier提出,其"四空间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7.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语际交际活动,具有创造性,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运作过程。根据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译文是原文符号激活译者认知框架中的概念,经译者心智空间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引导译文读者理解的认知框架,翻译过程即是一个双重网络的运作过程,经双重网络运作及双向解包后最终获得最佳译文。  相似文献   

8.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9.
依据认知语言学,翻译是建立在多个认知主体多重互动基础之上的一种认识活动,译者通过识解、翻译、再创三阶段将源语言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用目标语言映射转述出来。Fauconnier概念整合机制以激活基于构式单位的认知框架,使心理空间内的成分发生映射、匹配等方式,详细阐释了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将该机制运用于翻译过程研究可揭示作者、译者、读者间心智互动及认知参照关系,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语际转换活动,翻译要求译者对源语意义和目的语意义在双语空间中对所涉及的概念编译。对于新闻翻译,要求亦是如此。针对中西新闻标题,新闻语言特点的差异,译者的元语言处理与其认知和体验活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将翻译比作带着镣铐跳舞,然而,译者若能正确认知原文的概念,把握原文的精神,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面前就会出现一片自由的创作天地。当然,译者的创作不同于作家的创作。译者必然受原作的含义、语言形式、主导思想、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制约。虽然不同语言在对所认知事物的概念化和词汇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但译者如能在充分认知原语文本的概念和风格,体验原作者的所思所想的基础上,在译入语的译文重构过程中,进行选词、概念整合、重组,翻译时就有足够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2.
唐沂 《海外英语》2014,(11):155-157,161
该文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以唐代爱情诗中的《闺怨》、《竹枝词》以及《怨情》为例,浅析在翻译认知过程中,译者是如何结合源文本空间与译语空间,继而整合出译文的。经过分析,概念整合理论对于翻译认知过程强大的阐释力,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李琳 《考试周刊》2009,(25):30-32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寻求两种语言文本之间对等关系的过程,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本文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翻译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以及直译与意译的认知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认知发展的产物。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本文试图用认知语言学中Fauconnier(福柯尼耶)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来分析翻译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即译者转换意义时的心理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视角对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了从源语到目的语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归化映射和映射移植三种主要翻译方法。适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文读者正确理解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文化内涵,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16.
论翻译中的语域对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把原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翻译出来,还要保证原文与译文在文白程度、语体风格等方面保持一致,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语域三个层次上的对等,即:语场对等、语式对等和语旨对等。从这三个层次探讨了翻译中的语域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整合理论是运用心理空间这一认知方式来认知世界的理论框架,为解释语言活动背后的认知活动提供了动态的阐释。翻译作为一种在不同形态语言间意义流动的特殊语言使用活动,其与认知活动有一定的关系。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视角来阐释翻译的过程,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进行意义转换时的认知心理过程,以达到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移就的认知分析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翻译理论对移就的翻译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移就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问题。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的概念整合理论来探索移就,并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从认知角度探讨移就翻译的尝试,提出移就心理空间的映射的移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基于源语篇的体验和认知之上的一种认知活动,因此存在主观性和创造性。翻译创造程度受译者对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等因素的认知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各因素与翻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创造性翻译的意义,尽力规避不必要的创造,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实现翻译中的对等。  相似文献   

20.
语篇翻译不仅要从概念意义上进行分析,还应从意义所在的语域来分析语篇意义和交际意义。分析语域三要素有助于译者理解原文和译文,减少语用错误,使原文与译文不仅在概念意义上对等,更力求两者在语域上对等,从而使译文更准确更忠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