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理性意识"是在后工业时代下,由于物质文明的极度膨胀对人性存在空间的挤压、摧残和侵蚀,造成的人类原有理性价值体系的崩溃和人性的分裂,从而形成一种原有理性价值的背离和非理性化倾向的理念形态.通过对<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我"、直子、绿子、玲子间的荒诞爱情和人生悲剧,以及人物孤寂感、生死观的解析,探寻形成这种"超理性意识"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并对人类自身和文明的最终归宿进行了深层次地思考.  相似文献   

2.
平原 《文教资料》2020,(7):43-44,68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用考古学研究方法追溯疯癫和理性的历史.从“愚人船”到精神病医院,福柯将中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的疯癫史,用纪实方式展示给读者.看似是一部历史学著作,但包含深层的对于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什么是本质意义上的理性?所谓的疯癫(非理性),最后真的能够从人类文明社会中彻底消除吗?福柯探讨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以及对理性主体的塑造和重构,通过对人类历史上疯癫的再现和理性主体对疯癫态度转变的揭示,彰显其对社会、人性的深层探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类精神探寻印记的传记文学,不应只是以往材料的简单堆积,它应“彰善瘅恶”,加强其人文主体性,即作为人类理性与社会良知之代表的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的关注、批判和超越意识;另外,传记文学与当代生活密不可分,它蕴含着当代思想,又具有“乌托邦”之价值。柳虬的史传理论在这两方面具有先导之功。  相似文献   

4.
彭焕湘先生在《关于人文精神的讲座》中认为,“人文精神”主要有四层含义:是一种以社会公认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一种高扬主体意识的理性化的个人主义理念,是一种价值理性,是一种对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反思。可见,“人文精神”至少应包含二个要素:人性、理性和超越性。所谓“人性”,是指尊重人,肯定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所渭“理性”,是指人有思想有头脑,能够追求真理,探求人类和谐发展的自然与社会奥秘;所谓“超越性”,是指人可以追问和追求生命的意义,能够超越自然属性,实现人的自我追求。  相似文献   

5.
作家王松的很多中篇小说将现实与梦幻、理性与荒诞交织在一起,扑朔迷离而又寓意深刻,人们的解读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是在平静沉稳的叙述中潜隐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作家焦虑意识。权力滥用与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人性恶,使人产生对权力的警惕与自我反思,告诫人对权力的贪欲。作者以“恶”的方式急切地呼唤美好人性。通过对人灵魂和人性精神的关注。实现对整个社会人生的关照。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对语学科的定位是:“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定位是对沉陷旧教材理性说教泥潭中的语教师的真正解脱。以往,很多教师把语的“思想性”误解成了政治思想教育,教师生硬说教,强行灌输,把语课上成了“政治课”,使人性的真、善、美蒙上了“灰尘”,难以打动学生心灵,形成良好人格。  相似文献   

7.
人性即人的本质是什么?自有人类以来,这个永远的“斯芬克斯”之谜就困扰了人本身。古今中外,多少哲学家、心理学家都给“人性”下过定义。战国中期的告子(告不害)提出“生之为性”、“食色,性也。”①肯定了人的动物局性,却忽视了人和动物质的区别;而西方的哲学家笛卡尔则将人的本性归于人的思想或理性,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题,这种唯理论的人性论否定了人的身体和欲望,无疑又是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在众多有影响的人性说中,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侧重点也就不一,它们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是片面的。只有当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8.
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对人类发展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在人与自然道德关系认识的基础形成并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自然崇拜”、“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变化。学校教育对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生命意识”、“城市文明”和“人性”等为视角,对《米》的思想内涵深入分析,认为,它表现了城市文明阴暗面对人类生命的吞噬与戕害,展现了人性脆弱、黑暗的一面和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价值和尊严所进行的抗争,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的思考,具有浓郁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统历史哲学中一直隐藏着一种以“人”的理性、人性来解释历史、构造世界历史的话语模式,其实这正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充当其逻辑底线的结果。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起点,抽掉产生于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之上的人性、理性作为历史解释之因,建构起以人类自身实践为基础的解释人和人的世界的历史观,从而就直接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历史哲学解释逻辑的变革和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引起传统历史哲学的话语系统和建构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充满理性思辨和人性色彩的近代历史哲学转向更具生活世界蕴涵的新历史学和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1.
宪法价值哲学的历史纬度——对西方宪法人性基础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价值哲学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性之于宪法的基础作用:自然人性观通过“法治优先论”孕育了古代宪法的萌芽;理性人性观以“有限政府论”促成了近代宪法的形成;社会人性观则以“社群主义论”激发了现代宪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崇拜人的自然本能——“血性意识”,倡导用“血性意识”来抗衡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3.
人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西方哲学家们探求人性的内涵,不断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摇摆。梳理从古希腊哲学中的“灵魂说”到康德的“理性人”的人性论的种种观点,将西方哲学中的人类理性按其发展的线索重新综合,探究人性新的内涵,为人性的解说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4.
论培育人性的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流行的《教育学》在阐释“教育”概念时,似乎都忘却了教育的人性培育的深刻内涵,在教育实践中造成了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当前部分人人性的丧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培育人性的教育是既重视培育“什么人”,又重视培养“人的什么”的教育。它不是教育的什么“新品种”、“新概念”,而只是被遗忘了的“教育”的题内之义,是教育被放逆但又必然回归的深层次本质。培养各性、理性,强调精神追求;坚守人性底线,实现人性升华;确立权利意识,守护人性原则,是当前学校培育人性的教育的抓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对文明的反思是曹禺剧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性文明的张扬到近代开始了非理性的挑战,曹禺剧作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就在于,他以生命意识支持人对文化理性的反抗,指谪文明的缺憾及其给人类带来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管理学与教育学分别极端地反映了人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终极诉求。只有在高等教育中逐步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才能将教育变为成功教育。因此,在教育“育人”的核心价值导引下运用管理学人性假设.通过对学生恰当的人性假设分层和相应教学激励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无疑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岩仓使节团是世界史上异乎寻常的国家使节团,它对日本现代化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日本的“小国心理”与“忧患意识”、“自卑意识”使其善于主动学习和接受外来先进文化,并较早形成了国家理性。而当时我国的“大国意识”则使自己固步自封并缺乏国家理性。  相似文献   

18.
如果将“人性”的批判与救赎“设定”为现代性的存在论基础,就意味着现当代哲学必须从起源和有效性两方面为现代性、人性及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性作出科学回应。首先,基于对单向度“人性论”的反思与批判,以及自然的经验世界中“人类理性”二维属性的还原与建构,现象学在理性的内涵与人性的向度原初促创的深度直观中,探明现代性与形而上学的共同基础。其次,基于对生命实践向度的深入掘发,实践哲学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与本质力量实现的辩证逻辑中,在实践的自由与人性的形塑的互动互构中,揭明现代性与形而上学的共同旨归。最后,基于现象学与实践哲学意义上彻底的自然主义、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内在统一,及真正的哲学家和无产阶级所共同肩负着“人类公仆”使命的论述,掘明哲学(理性)解放与实践解放在人性解放上的并重性、同构性与互释性,进而在自我的超越与人性的回归中明确现代性与形而上学的共同议题。  相似文献   

19.
先秦的人性学说,如果从善恶评判来说,基本上可分为三派:告子主性无善恶论,孟子主性善论,荀子主性恶论。三派的争论表现出感性情欲与道德理性的关系和道德起源上的深层对立。告子以人的自然本能为性,主感觉论;孟子以人的道德本有为性,主理性论;荀子既以自然本能为性,又强调理性对情欲的制约和对“本始材朴”之性的加工改造,带有综合感性与理性的特征。从伦理倾向上说,孟子表现出绝对的伦理主义,而荀子则表现出相对的伦理主义。不过,由于对“性”范畴的含义理解上的差异,人性善、恶之论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探讨孟荀人性学说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于准确把握先秦人性学说,也许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从孙悟空影象入手,分析了《西游记》在对孙悟空形象的超我性塑造中,对人类寻求解放问题的理性思考,即人需要解放自身,摆脱各种束缚与最终,达到自由;但又不可放纵人性,要有一定的规范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