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大櫆的"神气说"主要由"神气"、 "音节"、"字句"构成,三者的关系是从"粗"到"细"的关系,刘大櫆讲究从具体的写作"操作性"提升到一种审美性.在谈到三者关系时,他也是按照古代文论感悟式的语言论述三者的关系,本文试着寻找出刘大櫆在论述"神气"和"音节"的关系时,未能明确谈到的理论过渡桥梁--"势".  相似文献   

2.
刘大櫆的“神气”说由“神气”、“音节”、“字句”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构成,对于其中“神气”有很多的解释。究其原因,是因为“神气”本身是从古自今广泛使用的文论、画论、书论中的核心概念,所以后人的阐释多少受到“神气”在其它理论体系中的涵义的影响。本文从刘大搬的理论本身人手,从刘大樾理论之中去阐释“神气”的内涵,以求将刘大櫆眼中的“神气”涵义以阐释的角度分析出来。  相似文献   

3.
刘大櫆的“神气”说由“神气”、“音节”、“字句”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构成,对于其中“神气”有很多的解释。究其原因,是因为“神气”本身是从古自今广泛使用的文论、画论、书论中的核心概念,所以后人的阐释多少受到“神气”在其它理论体系中的涵义的影响。本文从刘大搬的理论本身入手,从刘大櫆理论之中去阐释“神气”的内涵,以求将刘大櫆眼中的“神气”涵义以阐释的角度分析出来。  相似文献   

4.
刘大櫆的“神气”说由“神气”、“音节”、“字句”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构成,对于其中的“神气”有很多的解释。前人对刘大椐“神气”的研究,按照研究角度分为三类:从创作主体角度,从文章客体角度和主客体舍一的角度。而我们还是倡导从刘大櫆理论之中去阐释“神气”的内涵,以求达到将刘大櫆眼中的“神气”涵义的阐释的角度分析出来。  相似文献   

5.
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说,继方苞之后开辟了从纯粹形式上谈论散文写作的天地,但是我们对于“字句”和“音节”的研究还很少。通过从“字句”本身理论的分析和“音节”理论内涵的分析,找出“字句”生成“音节”的内在机制,从而以现代人的视域阐释刘大櫆的“字句者,音节之矩”。  相似文献   

6.
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到:"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将音节作为散文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在详细论述刘氏音节理论的同时,把它同现代汉语语音修辞相联系,印证了音节是写作学微观研究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李华 《语文天地》2016,(4):75-76
"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刘大櫆提出的,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  相似文献   

8.
黎语的“女人”一词是个双音节联合型近义复合词,前音节主要是阴性前加成分pai-或mu(i)-,后音节主要是-khau,三个音节在黎语方言中都有语音变体.pai-与m(m)-分别与汉语的“妇”与“母”存在对应关系,-khau则可能来自南岛语表达“女人”这一概念的词.黎语的“男人”一词是个双音节联合型近义复合词,在各方言中存在两个普遍性的音节:pha-和-ma:n,pha-与汉语的“父”对应,-ma:n也是源自南岛语“男人”的侗台语底层词.黎语的“人”分为通什型(代表性音节“(?)a:u”)和加茂型(代表性音节“lai”),通什型为南岛语借词,加茂型为黎族自称即汉语“黎民”一词的“黎”.  相似文献   

9.
语言演变到今天,一些从未见容于语法著作的新词也从一些文人的笔下冒出来了。例如 AABB 式的词,以前限于大多数双音节形容词或某些双音节动词,前者如“高高大大”、“马马虎虎”等,后者如“来来往往”、“吵吵嚷嚷”等。而且,并非所有的双音节形容词都能构成  相似文献   

10.
上古“辟易”连用、“披靡”连用。分别都有叠韵的关系,前者属锡部,后者属歌部。但它们到底是一个叠韵连绵词呢,还是一个有叠韵关系的合成词或联合词组呢?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一节中谈到单纯的复音词时,把“披靡”、“辟易”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可以用各种语气词表示不同的语气,其中“啊”是最常见的语气词之一。语气词“啊”的读音是轻声“a”,它可以用在句中停顿处或句子的末尾,并且总是附着在其他音节之后,永不独立(独立使用时是叹词)。因受前一音节末尾音素影响,“啊”会发生变读,反映到书面上,就要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  相似文献   

12.
方苞对刘大櫆的影响最大,无论是在仕途道路还是学术道路.其中方苞的"义法"说对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说影响最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大櫆的"神气"说就是在对方苞"义法"说中"法"的深度阐释,也是刘大櫆从形式上研究"行文"的理论机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中,汉语“缩略语/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语言浓缩现象。不同于英语“缩略语”主要产生和使用于书面形式,汉语“缩略语”既产生和使用于书面形式又产生和使用于口头表达,而且后者似乎更普遍。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缩略语”一般表现为双(偶)音节,尽管有时不乏有三音节等奇数音节词。由于是对事物名称进行简称,与其他语言一样,汉语“缩略语”也一般在名词中产生,但也有其他词性(如:数词、动词等)的,只不过其他词性的运用只对名词起辅助或陪衬作用。“缩略语”多为双(偶)音节词,这固然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主流趋势(据统计:在所…  相似文献   

14.
论“气”     
“气”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普遍使用的重要范畴。由“气”过渡到“文气”,“以气论人”为其奠定了基础,“养气”说为其架设了桥梁。隋唐以后至明清,对“文气”的使用,总的趋势是沿袭着曹丕、刘勰、钟嵘所确定的涵义。作家之“气”一旦灌注于作品之中,便使文章具有内在的逻辑、情感力量。它在创作中表现为一股行文的气势,一种潮奔泉涌般的才思。曹丕的以“气”论文属风格论体系,韩愈的以“气”论文属创作论体系。苏轼的“气”是指一种至大至刚、发扬蹈厉的进取精神,刘大魁则把“气”与“神”联合起来,提出以音节求神气。  相似文献   

15.
“小字眼儿”就是儿化的字词。儿化的字词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带上卷舌的动作,用汉字来表示,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加上个“儿”。这个“儿”不是自成音节的“儿”,它只是前一音节的韵尾,发音时必须跟前一个音节溶合在一起。如“花儿”不是先念“花”后念“儿”,而是在念“花”的同时舌尖  相似文献   

16.
在谈到领导干部问题时,我们常常谈得最多的是干部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的建设,然而再好的制度都必须靠人去执行,因此,“官德”才是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本文首先对“官德”的概念、“官德”的社会角色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官德”的重视作了阐述,然后对“官德”的力量作了具体的论述,在论述中,对如何加强“官德”修养作了些许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必修二中国古代经济史内容时,发现大多学生把“犁耕”“牛耕”“铁犁牛耕”混为一谈。经进一步原因分析与具体讨论,发现这一现象与有些老师课堂表述有关系。笔者认为“犁耕”“牛耕”“铁犁牛耕”三者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中。汉语“缩略语/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语言浓缩现象。不同于英语“缩略语”主要产生和使用于书面形式.汉语“缩略语”既产生和使用于书面形式又产生和使用于口头表达。而且后者似乎更普遍。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缩略语”一般表现为双(偶)音节.尽管有时不乏有三音节等奇数音节词.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一”字和其他音节连读时产生了音变现象。当“一”字夹在两个重叠的动词中间时,“一”字读轻声,书写音节时不标调号。然而,九年义务五年制小语教材第一至第四册遇至此类现象  相似文献   

20.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教师的任务仍然如此。但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间的关系,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教师讲课应着眼于“传道”、“授业”,有的主张应着重于“解惑”。着眼点不同,备课时的指导思想,教材处理、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的考虑等也就各不相同,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因此,如何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探讨。我主张教师讲课应着眼于“解惑”。在“解惑”中“传道”,在“解惑”中“授业”。也就是说,教师讲课应针对学生实际,生“惑”的,教师就“解”;学生“不惑”的,教师就不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