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晒”是一个常用汉字,指把东西放在太阳光下吸收光和热。生活中,能用来“晒”的都是具体之物,如“晒衣服”“晒棉花“晒粮食”等。但如果你现在还认为只有具体之物才能拿来“晒”,那就错了。如今“晒”字很活跃,先前一些无法“晒”的东西,都可以拿来“晒”了。请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每月谈     
不少学校的学生谈“罚” 色变。有些教师制订规章制度,总有“罚”的条项。罚的内容和形式繁多,除了罚站、罚写、罚晒、罚劳动等,还时兴与“经济效益”持钩——罚款,如迟到罚一角,不交作业罚二角,打架罚五角……。一次偶然机会,我在一所学校了解五十个学生,受罚的竟达四十一人。罚风之盛,实在令人惊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王寅先生在《认知语法概论》中分析的四个句子为例,探讨了“小王晒太阳”这一结构,得出“晒太阳”这一组合由于人们的认知经验及其自身的特点,已经成为一个固定表达,而且其主语一般是有生命的个体。“晒+0(除‘太阳’)”中的“晒”是“晒”基本义的发展,是通过隐喻使“晒”又获得了一个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4.
<正>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人们会逐渐感觉到凉爽。晒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晒秋”的秋不仅仅是秋天,更代表一种丰收的喜悦,老百姓会利用房前屋后的平台、房顶等空地,  相似文献   

5.
“早上好,梅蒂太太!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在这阳光晴好的日子,去海边晒一次太阳。您能陪我们一起去吗?”  相似文献   

6.
一、来源于“替”、“给”、“帮”、“为”的思考《棉鞋里的阳光》一文叙述了小峰见妈妈帮奶奶晒棉被 ,然后帮奶奶晒棉鞋的事。文章质朴 ,读来温馨满怀。课上 ,有这样一个句式 ,“小峰帮奶奶晒棉鞋。由于第六课说说做做有以下练习 :我替妈妈我给爸爸我帮老师我为大家因此 ,在备课前 ,我有意让学生复习“替”、“给”、“帮”、“为”这样几个词语 ,所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句子中的‘帮’你可以用别的词来表示吗?”原本认为学生顺理成章说成 :“我为奶奶晒棉鞋”或“我给奶奶晒棉鞋”等等 ,谁知学生对此竟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令我…  相似文献   

7.
挤老米     
读了朱介凡先生的《晒暖》,说到北方话的“晒老爷儿”、“挤老米”,又使我回了一次冬日北方的童年。冬天在北方,并不一定是冷得让人就想在屋里烤火炉。天晴,早上的太阳光晒到墙边,再普照大地,不由得就想离开火炉,还是去接受大自然所给予的温暖吧!  相似文献   

8.
说说“晒”     
王秀芳 《现代语文》2007,(3):111-111
“晒客”可谓是眼下网络中最新潮时尚的“身份”了。2006年12月1日,“晒客中国”诞生了,这将是继博客、播客、换客、彩客后又一新兴部落。“晒客”,译自英文share,“晒”古有晒书,现在引申为“显摆”,现在意指在网络上与网友分享自己的资源,包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方式等等,这群人被成为晒客。  相似文献   

9.
赶麻雀     
星期六下午。阳光明媚.我正坐在家门口惬意地看书。 突然。邻居王奶奶走过来问我:“莹莹,你爷爷奶奶在家吗?”我摇摇头说:“不在。王奶奶,您有什么事可以跟我说。”王奶奶微笑着说:“我想借你家的水泥地晒一晒小麦,不知你家现在用不用。”我说:“今天我家不晒东西,您尽管用吧!”  相似文献   

10.
暑假中,我校有十个城镇学生,被邀到学校打豆子。他们把刹下来的豆秆撤在教室外边的走廊上。我告诉他们:“刹下来的豆子秆,不晒不打,是要起虫的。”但他们没一个动手把豆秆移到当太阳的地方。过了几天,有三名学生来到学校,把走廊上的豆秆,晒在当太阳的水泥路上。我约定他们中午12点打一次,下午2点打一次,5点打一次。可是三次都只有  相似文献   

11.
何捷 《教育文汇》2006,(9):31-31
执教十几年,每一届班上总有那么几个被我定性为“脾气急躁”的孩子。每当他们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时,作为班主任的我,总少不了和他们促膝长谈,但结果总应验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古训。记得有一次,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还没等我说完,就指着我说:“老师,其实你的脾气比我还急!”这“猢狲”,真是  相似文献   

12.
酸辣先生:文虫、言馨,是不是前段时间把我忘了,难得见你们跑出来“晒一晒”,新学期有什么好事要与我分享吗?  相似文献   

13.
张心好 《语文知识》2006,(10):41-41
读李商隐《七夕偶题》.对“明朝晒犊鼻,方信阮郎贫”中的“晒犊鼻”不甚了了。查《汉语典故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它对“晒犊鼻”的解释为:“犊鼻,指犊鼻裨,犊鼻形的围裙。西晋阮成少年时家贫。农历七月七日,富贵人家都曝晒衣服。阮成用竹竿把一条犊鼻裨晾在院里晒。人问为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尔(只好如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后以喻玩世傲俗。”笔者认为这一解释至少有两处错误。  相似文献   

14.
人间如此光明而美好,只因为有了太阳。倘若没有太阳,便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有“六月(初)六晒龙袍”的习俗。一般年份,公历的6月中旬,较强的夏季风将雨带从南向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绵细雨在这里停留达一月之久。恰逢梅子正黄,便谓之为梅雨。箱柜里的衣物早因湿气过重而已生霉。梅雨季节过后的“六月六”,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谓是骄阳满人间了。将“龙袍“之类的物品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便可保持其品质。同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经常要经历“梅雨季节”,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品质易变阶段,需要不断地过“六月六”,让太阳多晒一晒,才能稳保其品质的优良。请看晒太阳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晒工资”,有人晒出了骄矜,有人晒出了悲凉;有人晒出了自得,有人晒出了忧患……其实质是“晒”出了人们对分配领域不公平问题的关注,“晒”出了人们对解决民生问题的企盼。  相似文献   

16.
据报道,学生的班级QQ群、微信群因为新生入学被引爆。在QQ(微信)群里,为能尽快让老师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帮孩子求得老师的关注,家长取代孩子成为发布相关信息的主角,一些家长甚至在孩子所在班的QQ(微信)群晒娃坐豪车。“貌似这晒照片也有学问,一张张不经意的照片,背后都隐隐透露着某种讯息”,有家长对此感叹不已。  相似文献   

17.
一、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农民在锄高粱时,往往故意把它两边的须根锄断,晒在日头下,折磨它。用他们的行话来说,这叫晒根。经过晒根的高粱培土以后,就拼命地朝下扎根,开始疯长。并能抵挡风吹雨打,结出丰满的果实。要求:根据以上材料,“以晒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二、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上个世纪20年代,京剧名家马连良出演的《甘露寺》被灌制成唱片,投入市场后马上成为畅销品。但唱片的唱词有一字之差“:他有个二弟寿亭侯”一句中“,寿”字之前漏掉一“个汉”字。马连良获悉后,不惜斥巨资买回全部唱片销毁。他的许多亲…  相似文献   

18.
《雄关赋》(职高课本《语文》第三册)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冬景天,我们爷儿俩偎坐在草垛根下,晒着暖烘烘的三九阳光,他对我讲述山海关的一些传说、故事的情景。”对这个句子,同学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情景”的定语是“冬景天,我们爷儿俩偎坐……故事”,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情景”的定语仅仅是“山海关的一些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一种新的传播现象“晒客”,剖析了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心理原因,借用了“媒介变形”的概念,可以说“晒客”就是“媒介变形”的产物,“晒客”的出现表明媒介融合是未来媒介的发展之路,只有坚持这条道路,媒介发展才会适应传播的新一轮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20.
读者驿站     
之一:晒书拾趣与《聊斋志异》的作者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同时代的人中有个叫洪家军的人。他当了大官后,家中藏书万卷,平时却很少读书,但又偏爱卖弄,经常吩咐家人把书搬出来在人家门口晾晒。有一次碰上蒲松龄路过此地,看到洪家军又在得意洋洋地指挥着家丁晒书,便想逗一逗他,让其出丑,蒲松龄想了想,就脱下上衣躺在洪家门前的上马石上,闭起眼睛晒起太阳来,洪家军感到奇怪,大热天的蒲松龄不怕晒出病来!于是,他走过去关心似的询问躺在石板上做什么,蒲松龄眼也不睁回答说是: “晒书”,洪家军更觉奇怪,问晒的书何处,到底有多少?蒲松龄这才拍着肚皮说我的书都装在这里,有多少我也记不清楚啦,洪家军一听,猛然醒悟到蒲松龄是故意在嘲弄他不读书,只好羞愧地走了,从此不敢在门前晒书。却留下了一段趣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