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几年发生的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DV拍摄者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捕捉的影像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从重大突发性事件中DV新闻的独特价值、传播功能及拍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并对DV新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拍摄设备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拍摄手段日趋多元化。DV的出现和普及也使新闻摄像不再是媒体工作者的特权。然而2007年纸箱馅包子事件的出炉.无疑给新闻摄像的真实性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对新闻摄像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及传播学相关原理探讨数字时代的来临对新闻摄像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张溶 《新闻前哨》2004,(11):66-67
DV,即digital video,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数字影像技术,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由于DV设备外形小巧、操作简单、价格便宜而成像质量较好,特别是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影像格式,可以进行多代复制,而且与现有电视专业格式相兼容。这种“价格平民  相似文献   

4.
简讯     
汶川地震发生时,在成都附近青城山游览的外籍教师秘鲁人约翰·达卡尔用手中的DV拍下了地震发生时的画面,使我们看到了地震来临的突然与可怕.美国"9·11"事件发生时,一位DV爱好者拍摄到了第一架飞机撞大楼的过程.职业记者们无法拍摄到的画面使我们看到了DV的作用和力量.  相似文献   

5.
刘文莉 《新闻前哨》2009,(8):102-102
DV新闻是由普通百姓用手中的DV将发生在身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拍摄下来,再送交电视媒体编辑播发的新闻。DV新闻以其真实感、原生态、鲜活性、新奇性等特点受到了受众的欢迎:同时,DV新闻大大降低了电视新闻的运作成本.丰富了电视新闻的片源,解决了电视台尤其是基层电视台经费不足、人员不足、选题单一等问题,受到了电视台欢迎。但DV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DV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后,随着其性能的改进以及电脑配套设备的开发与研制,如今DV的使用领域已不仅限于家庭和私人拍摄制作,而且成为连专业机构也广泛使用的一种摄像设备。  相似文献   

7.
杨涛 《今传媒》2007,(11):52-52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大河论坛上,两名网友发出帖子,对一些DV爱好者上街拍摄、然后把录像拿到电视台以新闻形式播放的行为提出质疑.这种质疑引起了公众的争论,争论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市民用DV拍新闻是否侵犯隐私权;二是这种市民DV观察员有没有新闻采访权.  相似文献   

8.
陈颖 《视听纵横》2004,(2):58-61
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后来有人使用DV来进行影像创作方面的实践,这使得DV超越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如何把握新闻标题、导语、结构编辑,新闻编辑组织指导,编辑对DV拍摄素材的运用,编辑中模糊化处理,后期控制指挥五个方面的技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当DV摄像机作为家庭的消费电器广为普及的时候,拍摄自己的生活、拍摄周围人的生活,并在电视上展示已成为可能,上电视、拍电视对许多人来说已经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与专业电视设备相比,与雇用大批专业电视工作人员相比,DV作品大大降低了影像制作成本,只需要付给DV通讯员一定的稿酬,就可以得到一条新闻,而且还有可能是独家新闻、时效性最强的新闻。DV的普及,正在打破影像领域的贵族化传统,重新确立大众传媒的本质属性。它的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摄像机的普及,更多的市民参与到新闻节目拍摄中来.本文探讨了普通市民利用DV采访、制作新闻时应该注意的一些技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辉 《记者摇篮》2004,(4):25-26
DV.即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DV作为媒介与受众、与市场直接沟通的平台,与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受众资源等方面紧紧相连。开发DV资源在电视新闻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3.
当前,DV新闻在全国各级电视台普遍存在。这些由老百姓拍摄的电视新闻,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感受的原生态的纪实方式,将老百姓的身边事、新鲜事、感人事带给广大观众,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栏目收视率普遍较高。最早开播DV新闻的是北京电视台的《百姓家园》栏目.  相似文献   

14.
蔡尚伟  陆虹 《新闻界》2002,(4):37-38
一、悄然兴起的文化书写方式———DV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由于DV的技术优势(后有分析),近年来得到迅速普及,给了民间强大的影像生产能力,一种新的文化形态———DV文化逐渐形成。首先是DV电影的诞生,这是传统电影之外的实验性电影。世界上最先实践DV拍摄的是丹麦的4个年轻人,他们发表了“Dogme95宣言”并身体力行,从《家变》、《破浪》到《白痴》,每一部小组作品都给世界影坛带来巨大震荡。2000年,宣言发起者之一拉斯冯蒂尔凭借其用DV拍摄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  相似文献   

15.
刘佳 《声屏世界》2005,(4):25-26
DV与电视:DV与电视的结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2003年4月11日.由凤凰卫视中台主办的《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全年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该栏目对中国大陆新一代民间影像的促生、扶植、培养功不可没,影响深远.使新兴的DV融入电视这一主流媒体,为DV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电视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方面.电视上出现非专业人士拍摄的影像,  相似文献   

16.
不管你是否在意,现在有一种名叫DV的影像作品,已在中国的民间忽然蔓延开来。先是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以家用的数码摄像机捣腾出些个名字怪怪的所谓“独立影像”,在各类国际影视节上频频获奖。而于2001年年底举行的“中国首届独立影像节”,则完全把专业影视机构撇在一边,DV爱好们云集北京,通过观摩本土创作的50多部剧情片、实验片和纪录片,实实在在地过了把眼瘾,也“闹了回自己的电视节”。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电影盛会圣丹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40%的参展影片都不约而同地采用DV拍摄。仿佛一眨眼间,DV正异常突兀地横亘在所有专业影视人眼前,最具颠覆性的一个说法则是“DV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拍摄影视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周婧 《新闻界》2003,(1):38-38,41
2002年,随着从凤凰卫视的“DV青年影像大赛”及央视《正大综艺》栏目向社会征集DV像带,逐渐在国内大中城市掀起了阵阵DV热潮。具有体积小、成像质量好、价格平民化等特点的DV,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作为西部文化重镇的成都,与京港两地遥相呼应,也在西部有力推动着DV活动。一、现状分析成都的DV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暗地妖娆”成都的DV发展始于民间。平民化的价格使DV进入家庭成为可能,许多家庭购买DV来拍摄一些生活片断,如小孩子的成长过程、外出旅游、家庭聚会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些DV作品是随意…  相似文献   

18.
所谓DV视听传播,是对用DV机拍摄的音像符号进行传递的过程。在认识DV给视听传播乃至社会变革方面带来了何种冲击时,有一种激进视角倾向于把DV奉作先  相似文献   

19.
也许是DV普及的速度过快,也许是过多的DV大赛,使DV节目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一些电视台开始把DV节目列入播出的视线。去年以来,我连续收到几家电视台的委托约稿(约DV纪录片)。兴奋之余,推荐了30多部短片给了4家电视台。可是反馈回来的信息却不尽如人意:2个节目合格,7个节目可以考虑,但要"大动手术",其余的节目都被"枪毙"了。当我把电视台的改动要求通知作者的时候,只有一个作者回复, "抓紧时间改",其余的DV爱好者多以学习时间紧,没有设备,被摄者出差等理由推脱掉了。  相似文献   

20.
吴菲 《视听纵横》2004,(4):20-21
凤凰卫视开办的《DV新世代》栏目,率先在大众传媒上重锤敲响了DV的锣鼓。DV已经从黎明前的静悄悄到如今的热热闹闹,从小圈子的沙龙式的观赏与交流到面对大众媒体的审视和互动,从“地下”走出地面……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DV作品、DV人和DV精神并非异类,也并非另类,而是影视载体的同类,是多元化的真实的时代生活殊途同归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