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地山的小说《玉官》和林语堂的散文《信仰之旅》不约而同地反思了中国信徒在追求基督教信仰过程中遇到的文化障碍,以及在中西文化冲撞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互文性阅读有助于更透彻地把握两部作品思考的共同要点:教会教育对中国学生的正负面影响;中国信徒面临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尤其是“祭祖”传统)与基督教信仰冲突时的尴尬;我们需要怎样的宗教.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的一生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由基督徒到异教徒又回到基督徒的曲折选择过程。然而,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并一直试图融合中西两种文化思想。但是林语堂文化选择的根基是西方基督教,基督教属于基本的根层面,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是以西方基督教为参照标准的,因而传统文化属于审美表层。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一生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由基督徒到异教徒又回到基督徒的曲折选择过程。然而,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并一直试图融合中西两种文化思想。但是林语堂文化选择的根基是西方基督教,基督教属于基本的根层面,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是以西方基督教为参照标准的,因而传统文化属于审美表层。  相似文献   

4.
以鬼魂信仰、神灵崇拜为代表的温州民间信仰是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重点批判的对象。通过分析西方传教士关于温州的英文著述,探讨温州民间信仰及其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西方传教士注重言说基督教的尽善尽美,却言辞激烈地贬低儒道释和民间信仰;更在言说评判温州的种种民间信仰中宣扬基督教,提升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5.
五四前期,陈独秀主张以科学代宗教,五四后期他转而倡导西方基督教,主张以西方基督教文化来补救中国儒家文化的偏弊。陈独秀思想主张的这一转变,主要原因是其文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  相似文献   

6.
张梅 《考试周刊》2011,(25):31-32
本文旨在探寻《金童》中所提倡的宗教观。在后殖民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理论支持下的,本文认为这个宗教观就是文化观的一个缩影,就是对文化第三空间的倡导和追寻。这种宗教观是以民间信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因此它既是崭新的,又和二者血脉相连。在剧中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也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杂合的宗教观,也就是一种杂合的文化观,即第三空间文化观。  相似文献   

7.
鲁迅以拿来主义的姿态客观地审视基督教文化,表现出且扬且抑的双重性。一方面,批判它的超验的信仰方式及它对西方科学发展的压制和对正常人性的扼杀;一方面,他肯定基督教在人类文明、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以及宗教改革对整个欧洲社会思想、艺术、道德等诸方面带来的正面影响,更重要的是鲁迅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基督教文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鲁迅对基督教文化的“信”与“嘲”的悖论性认知生成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获得了评价人生和批判社会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当基督教进入中国时,如何处理这两种不同异质文化的关系,不仅是传教士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中国基督徒需要思考的问题.晚清至民初,以文字“卫道”著称的基督徒——张亦镜对此进行了积极回应,提出了著名的“日与月”关系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耶儒之间的关系也由相通性向着二者的不通性转变.这种转变向基督教发出了重要的信号:国人对基督教的攻击已从单纯的文化冲突过渡到社会政治问题了,基督教的本色化问题也由“文化生根”向“社会生根”转变.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信仰的关系是道德信仰研究的关键环节.在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道德价值与意义世界的设定最终归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内在地具有宗教信仰的超越意蕴.道德自身在人伦日用之中实现自己的信念,并完成精神的自我超越.梳理道德与信仰的关系,为道德信仰研究提供了历史维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反犹主义在西方历史上是一种有普遍性特征的历史文化现象。西方反犹主义的发生最初导源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随着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基督教的神学观念逐渐演化为西方社会的文化观念,“犹太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综合情境中则被赋予了“恶”的文化品性和身份特征,反犹也往往成了某些西方人的不自觉的思想定势。同时,西方反犹主义的形成还与欧洲传统的种族主义思想相关。特别是犹太人超越性的现实行为以及与西方人的经济联系、经济冲突,更是导致西方反犹主义的世俗性、行为性契因,这种契因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更为直接和更有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日趋深入,在这一趋势下必然会带来诸如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本土、批判与继承等关系的变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受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影响日益增大,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在减小,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发展着。面对这种情形,应引导当今大学生理性对待中西方文化,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价值观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注重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持续到1864年。该运动遍及清帝国的所有省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宗教文化革命,共有两千万人丧生。洪秀全所发起的太平天国信仰,虽然有着基督教的部分教义和形式,但它不是西方宗教或者基督教信仰,也不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太平信仰由基督教信仰点燃,却发展成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宗教,是中国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回归的尝试,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吸引力的实质。洪秀全利用基督教因素打破其时固有的文化形态,开启了复古之路,其目标是要在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3.
人明末至民国初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本土民间信仰发生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本文认为,中西文化传统的歧异是双方冲突的症结;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而言,双方在乡土社会中的权力建构也是产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一冲突又为清末民初列强侵略的时代背景所强化。  相似文献   

14.
小说《棘心》生动地揭示了 2 0年代中国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 ,真实地再现了知识女性在人生之途中的事业、爱情等的追求与彷徨、欢欣与痛苦。作者努力揭示出主人公杜醒秋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所激起的内心矛盾和冲突 ,展示了主人公对基督教文化的皈依 ,对儒家文化的“回归”。作家对女性人物刻画真实、细腻 ,语言优美流畅。  相似文献   

15.
老舍于1922年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在小说创作中,他描写了诸多基督徒的生活,刻画了形形色色基督徒的形象。还塑造了一些具有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他们不是基督徒,但从其身上可感到浓郁的基督教意味。此外,从作品构思、典故运用方面亦可见老舍创作中的基督教文化的印痕  相似文献   

16.
小说《棘心》生动地揭示了20年代中国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再现了知识女性在人之途中的事业,爱情等的追求与彷徨,欢欣与痛若,作者努力揭示出主人公杜醒秋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所激起的内心矛盾的冲突,展示了主人公对基督教文化的的皈依,对儒家文化的“回归”,作家对女性人物刻画真实,细腻,语言优美流畅。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人导演乐于表现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李安早期的"父亲三部曲"(一说"家庭三部曲")因最贴近李安自己的生活原型,并最少地受到商业化目的及迎合西方口味的影响,而能够更原始地表现中国文化思想冲突,以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碰撞(其实质仍是东西方文化矛盾)。中西方文化在由冲突到相容,由疏离到互换的过程中起到了描绘中国文化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贵州教案是一场披着政治斗争外衣的文化冲突,既包含了西方的一神信仰和中国多神信仰之间的宗教冲突,也包含了以平等观为基础的基督教和以等级制为基础的中国的政权、族权和夫权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五四前期,陈独秀主张以科学代宗教,五四后期他转而倡导西方基督教,主张以西方基督教化来补救中国儒家化的偏弊。陈独秀思想主张的这一转变,主要原因是其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  相似文献   

20.
中西宗教信仰的不同特点与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宗教,作为意识形态,不仅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且与其它意识形态也紧密相关,它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受传统文化的制约。由于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宗教信仰方式。欧洲人传统上以信仰基督教为主,全欧七亿零五百万人口中基督徒占三亿五千八百万;还有些国家,所有居民名义上都是基督徒。至于教会势力,则更炙手可热,不光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还操纵政权,左右政局。基督教成为欧洲各国的国教,同时教派之争绵延不断,并导致宗教战争。宗教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虽然历史久远,但是人们的宗教观念淡薄,信教者甚少,全国各派教徒不到一亿人,且多属少数民族。教会一直隶属于政治,从未得势。中国没有国教,更无宗教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