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士道作为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经过长期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到日本的民族性格中,由此完成了日本道德精神的建立,形成了日本的整体精神,而且逐步成为了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武士道靠鲜血和生命来体现,最大限度地挖掘国民的主动精神、创造精神和牺牲精神,具有难以估量的物质化能量,为日本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俞芳 《出国与就业》2011,(12):114-115
日本人喜欢樱花的壮丽、崇尚武士道的牺牲精神,并且形成了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的独特的生死观.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以及具体表现会发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受到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极大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日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与道德体系。在长达七百多年的幕府统治中,武士阶层以及武士道精神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即使在封建统治消失已久的今天,在各个领域我们仍然能够看出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比如公司的终身雇佣制,日本人的重诚信,讲礼节,自杀率高等等社会现象等。本文通过分析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揭示出儒家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4.
日本武士所创造的武家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构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有"武士宗教"之称的日本禅宗从产生之日起就同武士政权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在镰仓时期逐渐形成了"武士好禅"的时代特点。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武士的行为,启发了武士的生死观,指导了武士的武道修习,深深影响了当代日本人的国民性格、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16,(2):43-46
自中世纪兴起的武士道与骑士精神,分别对日本与欧洲(德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乃至逐渐沉淀为两种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不容视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十分深远并且发人深思的,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以文化方面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来了解其同盟基础及思想差异,不失为更加深入了解二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为义、勇、仁、礼、诚、名、忠,而骑士精神更被认为是身份和阶级的象征,本文将针对日本武士道和欧洲骑士精神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探究其二者之间的异同以及对两者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畅 《考试周刊》2014,(71):26-27
在讨论武士道时,禅宗常常被提及它独特的作用,但往往不能将禅宗和佛教做区分讨论。本文在区分禅宗和佛教两个不同概念的基础上讨论禅宗对于武士道的两个作用。一是媒介作用,二是禅宗本身对于武士道战斗理论的影响。这样得以重新界定禅宗世俗化过程中对于武士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代日本的武士道文化是对先前武士道精神的推陈出新,体现了道德、文化的共通与变异。它继承了先前武士道精神的许多优良品质与德行,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它又逐渐变更了“忠”的内涵,把武士的道德追加为全民的道德。内省的道学工具转变为军国主义的精神工具和战争工具。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日本现代化建设强大精神动力和社会美德的同时,也引发了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老子、孔子双方的思想相差甚远,实则二者的思想不完全是对立的,生活在几乎同一时代的两位圣贤思想上有相融的一面。老子只是对孔子思想中的违反自然的成分持不同态度并非全盘否定,孔子对老子的思想也有所继承和发挥。老、孔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而不是相互完全独立的两个体系,老子之自然有利于孔子之仁的发挥影响,而儒家之仁德也有利于来实现老子所向往的自然之秩序。  相似文献   

10.
聂林凤  郑丽琳 《双语学习》2007,(12M):47-47,50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主导下,对中国古代教师的角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教师的角色往往是以道德和知识的示范者、心智训导者、儒学地位的捍卫者、价值的引导者、传统的教条者和捍卫封建社会的忠实执行者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11.
日本武士道的生成、作用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道德体系,自11世纪产生始,成为日本封建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统领着日本的民族精神。明治维新之后,武士道被日本军国主义恶用,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爱默生的思想和孔子的学说来探究两位思想家在哲学体系上存在的契合;从天人观和人性观的视角对爱默生思想和孔子学说契合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在“天人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孔子的天命观、人性乃天赋的观点以及天人合一的观点;爱默生的“超灵”观,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的观点以及人与上帝融为一体的观点。在“人性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人性本善论和人的可完善性的观点。爱默生思想与孔子学说的契合表明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有着一种相似的文化遗产。两位哲人在思想上的契合同时表明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建立和谐世界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在人学日益成为显学的今天,孔子的人学思想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误读现象依然存在。为正本清源,正确认识孔子的人学思想,作者从历史渊源、时代状况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孔子人学思想的成因;从不言“怪、力、乱、神”,关注生命,实现自我,有教无类四个方面对其人学思想给予解读,以期发扬光大之。  相似文献   

15.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独特的政治文化果实。它随着武士阶级的形成而出现,经历日本中世、日本近世、日本近代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以制度化为内容支撑、道德化为外在表现、信仰化为精神核心的结构特征。随着日本封建社会的瓦解和武士阶级的消亡,武士道作为一种制度不复存在,武士道信仰却成为日本民族的精神资源,仍然影响着现代日本和日本人。  相似文献   

16.
"武士道"是日本战国时期武士在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训条。本文主要分析了"中世纪的武士道"是如何发展为"近代武士道",并嬗变为"现代武士道",从而沦为日本侵略者的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的。下层武士领导的倒幕运动是"近代武士道"产生的萌芽,明治维新是从"中世纪武士道"到"近代武士道"发展的转折点。最终,由武士领导下的明治政府迅速建立起军国主义体制,踏上军国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世纪后,武士道精神被右翼势力广泛利用作为激励士气,巩固军队,禁锢和统一国民思想,实施侵落扩张政策的有力工具,日本右翼势力利用武士道的愚忠愚孝为修改和平宪法和篡改历史真实服务,无论过去和现在,始终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日本“武士道精神”是“大和”民族特有的道德规范体系,自11世纪产生伊始就成为日本封建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范式且统摄着日本民族的文化苑囿。为此,日本武士倡导以儒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五伦五常”的道德教义为设身处世的思想寄托;以佛教禅宗“生不可喜、死不可悲”的教化作为忠贞献身的精神慰藉而涤除生死、惟命是从;以神道教的情感纽带奴化忠诚道德而追从主翁、舍己奉君等,从而建构着日本“武士道精神”演绎的生命旨归。  相似文献   

19.
礼乐学说是儒家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以独特的视角对人们在交往中构建的社会共同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礼乐作为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和人与人的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巨大意义。孔子和荀子的礼乐学说是儒家礼乐学说的基本内涵。它们先后相继,不断深入,不断扩展,对礼乐的基本含义、礼乐的相互关系和礼乐的作用进行了哲学的思辨,表达出其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即使在今天,仍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点,是孔子为文学艺术确立的审美标准.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深深地嵌入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艺术美学.中国艺术以"意境"、"传神"等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实质上就是追求审美的和谐境界,与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