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特点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大连市4所高校的42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不同孤独感程度学生的应对方式的差异。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程度与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中、低孤独感学生的成熟应对方式得分高于高孤独感学生,其不成熟方式得分低于高孤独感学生,孤独感水平与应对方式各分量表得分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希望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并进而研究大学生孤独感和依恋方式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统计数据,得出以下结论:一,大学生的依恋方式和孤独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未达到显著水平;二,不同依恋方式的个体在孤独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三,依恋方式和孤独感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福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人际信任、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现状及关系.方法:对三所学校266名学生随机抽样,采用UCLA孤独量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孤独感、人际信任、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②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较高的孤独感.孤独感不存在年级、性别差异,但存在校际差异,福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师大学生.③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均比大二大三学生优越.大二大三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差异不显著.④师大学生相对于医大和福大学生应对方式不积极.⑤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孤独感和其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结论:人际信任、消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不具有预测性;积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众多研究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发现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如都对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因素、网络因素等的相关关系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研究方法上及跨文化研究上国内外有很大的不同。了解孤独感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孤独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运用量表对安徽省四所本科院校的685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从而探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机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学校差异,在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得分上。重点院校显著高于新升本科院校。在孤独感上,重点院校显著低于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孤独感、主观幸福感上存在社会支持水平差异,高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孤独感上显著低于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高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显著高于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两两呈显著相关关系;在孤独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社会支持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个体孤独感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在孤独感、亲社会行为、家庭教养方式上并不存在差异;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大学生的孤独感、亲社会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其教育理念,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孤独感;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能够准确预测大学生的孤独感。进而可知,性别消解与群体再制是三者互构的机制原理。社会分工引发的社会性别消解了群体的生理性别,代之的是极为相似的社会性别。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的教育理念、参与程度等都会再制着孩子的理念,进而影响其社会身份的认同和社会结构中的格局序列。  相似文献   

7.
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以192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性别、生源、专业类别以及年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并不高;(2)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生源、专业类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变量上主效应并不显著,但大一学生与大三学生之闻有显著性差异,大三学生在孤独感的体验上较之大一学生更强烈些。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害羞、孤独感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法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害羞、孤独感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害羞的生源地差异显著,农村大学生在害羞的行为、情绪层面的均分及总均分上均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2)大学生孤独感的总体水平较低,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3)大学生孤独感与害羞的三个层面相关显著,害羞的行为和认知层面是大学生孤独感的显著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及其与恋爱、性行为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孤独心理问题干预提供有效的支撑.方法 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大学生恋爱、性行为调查表对四川、重庆两地70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61.37%的大学生存在中等程度或严重的孤独感;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生源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0.001);在是否有过性经历上有显著性差异,且有过性经历的大学生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性经历的大学生(p<0.05).结论 大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体验,且与大学生的恋爱状态、性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从减轻大学生的孤独感入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性爱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和孤独感量表对2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总体在居住地上差异显著.②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和家庭经济情况上差异显著.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①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总体上是良好的.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问卷各因子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内蒙古地区744名在校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孤独感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网络交往动机中表达情感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差异,表现为师范理工医学;大学生孤独感在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师范理工医学;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交往动机中社会性动机呈显著正相关,与获取信息呈极其显著负相关,与表达情感呈极其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孤独感越高,其网络交往动机越强,孤独感越低,其网络交往动机越弱;表达情感、获取信息、社会性对孤独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孤独感量表(UCLA)和情绪智力量表(ESCQ)对2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大学生孤独感与情绪智力的相关性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对大学生孤独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对抽取的414名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社会支持、自尊与农村贫困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和自尊均负向预测农村贫困大学生孤独感;自尊在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提高社会支持和自尊可以有效降低贫困大学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日益凸显,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为此,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最新状况,结果表明,孤独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手机成瘾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孤独感越强,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越差,应对方式越消极,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就越强。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措施,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对439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较为普遍;(2)手机依赖对孤独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00名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①16.8%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②大学生的孤独感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男生孤独感强于女生,年级的孤独感从强到弱依次是:大三大二大一。③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孤独感存在着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针对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250名大一、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UCLA孤独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为测量工具。收集数据并分析后得出结论:一是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都与孤独感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都与孤独感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过度保护与孤独感呈现显著正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二是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自我的灵活性与孤独感有显著负相关;自我和谐总分与孤独感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三是自我和谐程度的高低可以解释和预测孤独感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采用孤独感量表、负性情绪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359名大学生进行测定,探讨三者关系.结果表明,手机成瘾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及生源地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均呈显著正相关;负性情绪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孤独感和负性情绪是影响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可以从降低孤独感、改善负性情绪入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内有关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回顾,发现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的流行率较高,且孤独感的存在会时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基于此,文章结合国内已有的研究探讨了引起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就减轻大学生孤独感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32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成人依恋比较积极,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程度均较低。(2)大学生社会支持存在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大四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大三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主观支持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大学生孤独感程度较低,但大三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4)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5)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孤独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6)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