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主体性。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与文本对话。实现与文本视界的融合,并与自己的阅读期待相结合,形成新的视界。阅读教学中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静思默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这样,学习过程就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关学关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新闻学则是以实用为目的,往往借助文学的叙事手法诱导受众阅读,接受美学与新闻学在很多地方相契合。20世纪西方接受美学视界下的期待视界,视界融合,隐含的读者等观念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主体,媒介改革与新闻创作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期待视界"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的"阅读期待",就是源自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界",它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和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能力,对新的阅读内容进行心理建构的预想。因此,"期  相似文献   

4.
“视界融合”足伽达默尔现代释义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对一部艺术作品的理解不应该是要求理解者完全放弃自己的视界去追求作品的那个历史的视界。相反,应该要求理解者拓宽自己的视界,使自己现在的视界与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过去的视界相融合,从而使二者都超越自身,达到一种新的视界,进入一种新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来,引入时代活水,对改造传统的阅读教学,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界融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接受群体,呈现着不同于成人的文学接受特点。个体阅读需要、作品吸引力和成人引导是促成儿童主动的或被动的阅读动机。在阅读兴趣选择上儿童表现出明显的渐变性和群体差异性。形象思维是儿童文学接受的主要思维形式。以直接印象介入作品,从故事层面感知而不以理性去判断作品是儿童文学接受中的主要特点。与成人相比,儿童阅读活动还明显带有感性冲动性,即情感性。  相似文献   

6.
王桂莲 《成才之路》2010,(17):I0014-I0014
在语文学习中,不但文章的写作离不开想象,阅读也同样离不开想象。阅读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的过程。作品的价值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实现。尤其是文学作品,必须借助想象来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才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作品,使阅读真正成为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  相似文献   

7.
接受理论(亦称接受美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崛起的以姚斯、伊塞尔为代表的文学批评流派,它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点是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来研究文学,强调读者在整个文学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姚斯等认为,作家进行创作构思时必须对读者的“期待视野(视界)”即由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作  相似文献   

8.
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概念,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与未定性的意义,这些"不定因素"唤起读者积极参与生成作品的意义阅读活动。在"实现"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作用,从而让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召唤结构既牵引了读者的审美交流活动,又引导了作者的创作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的融合,共同促进当前社会语境下的文学活动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世界著名教育家伊瑟尔提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科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界。”这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强调作家创作的作品与阅读过程中将作品具体化的读者之间的融合。那么读者是如何融入到作品之中,并赋予作品新的意义的呢?笔者将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即“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成功的文本解读,往往是学生视界、文本视界及教师视界在对话中有效融合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引导,才能让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的阅读视界在成功解读中走向有效融合呢?  相似文献   

12.
儿童阅读,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读适合儿童的作品,这样才能保证儿童文学作品正面价值的有效发挥。对于需要进行文学启蒙的儿童,文学阅读要从兴趣入手,要重视情感的体会和交流,要关注想象在阅读过程中的创造作用,还要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主体,让儿童真正体验到属于自己的阅读生活。  相似文献   

13.
作文评语是老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评判,是师生之间在习作上交流的桥梁,也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外部力量。老师在写习作评语时要突破模式化的格式,带着自己的感情去阅读和评价学生的作文,活化评价语言和方式,让学生在新颖、优质的评语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一、儿童式评语教师若想要学生真正读懂自己的评语,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完善作文,就应在撰写评语时摆脱固有的成人化评语模式,把握学生所特有的语言习惯和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提出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去阅读,而不能让学生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作品,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感悟作品,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把握作品,指导他们正确参与到作品的再创造中去。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阅读也从单一的文字时代转向了读图时代。绘本越来越受到儿童的喜爱,绘本阅读成为儿童早期阅读的主要形式。那么,作为家长,您是否真正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样的书?您是否真的了解绘本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您是否真的明确在阅读过程中幼儿的需要是什么?每个人针对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我想说的是,在对幼儿进行阅读教育的时候,我们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家庭阅读教育,从儿童的视角看阅读,思考教育应该给予儿童怎样的支持。我们应该把自己变回儿童,努力发现和理解他们  相似文献   

17.
对沈从文《边城》的接受及其嬗变过程研究表明,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与接受环境、接受主体的期待视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阅读是相对于接受性阅读而言的,它是指带着探索的动机去探新求异,寻找前人未曾有的答案。它需要阅读主体创造性地去理解评价以及再创造。将字符号所负载的信息内容破译,化为自己的认知并实现主体的审美愉悦。要实现创造性阅读,阅读主体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王建荣 《文教资料》2008,(20):127-129
现代阅读理念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新课程标准>解读>进一步指出在阅读对话中要尊重学生的视界,要达成视界融合.本文尝试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切入阐释、厘清,以求对阅读对话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解读低幼绘本读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本读物是低幼儿童阅读学习的主要对象,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需要同低幼儿童的接受视野相融合,它所呈现的形式是语码和图码的有机结合,它所具有的价值是在接受主体阅读过程中生成的意义显现。深入解读低幼绘本读物的内容、形式及其价值,有利于绘本读物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低幼儿童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