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泓 《教师》2009,(18)
中国山水画发展至清代,以"四王"为首的复古、仿古派成为画坛领袖,在创作领域保持着一种沿承性,但缺乏突破与创新的精神.<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正是从这一沉闷的历史背景中如一匹黑马脱颖而出,用富有战斗力的语言与精神成为了留传于世的名作.本文从石涛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游历写生经验,他的特殊身世、经历与个性,他不泥古的绘画思想、富有革新精神的创作方法等方面对这一惊世之作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3.
作为教育者,在学生(受教育者)面前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存在?这个问题和"认识你自己"一样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是追问自我存在方式的哲学运思。温彻斯特大学的尼格尔.塔布斯(Nigel Tubbs)教授在他《教师的哲学》(Philosophyof the Teacher)一书中从哲学角度审视了教师经常遭遇矛盾经历的工作以及他们在这种工作中所承担的身份,即,主人(the Master)、仆人(the Servant)或者精神之师(the Spiritual Teacher)。在这本书中,塔布斯提出了一种可以被归为"黑格尔主义"的教师的哲学,并宣称这种哲学意在恢复"思辨性经验"在教育中的地位。对于关心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4.
正1982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套石涛的手卷。大家都很清楚,石涛是明末清初的大画家。他影响了中国绘画史几百年,我们近百年来的艺术大师基本上都受益于他,都对他充满了敬意和崇拜,甚至名字都是这么起的,像吴昌硕原先就叫吴昌石,与齐白石、傅抱石合称为"三石"。他们为什么起带石字的名字,就是因为他们都崇  相似文献   

5.
乔治·莫兰迪的绘画给人一种宁静、淡逸的感觉,他终其一生追求着、开拓着一种宁静淡泊的境界,在艺术追求上与中国"文人画"之"逸品"近乎一致,其画面中所透出的幽雅、恬静,无不与东方审美特性相契相合,无论是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他画作中流露出的那种孤索淡寂,抑或对画面形式与内容的选择处理都更接近东方式的静观.  相似文献   

6.
对于"生与死"的追问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一个哲学命题,亦是弗兰茨·卡夫卡在其小说创作中试图解决的一个难题,在他笔下频繁出现的对于人、动物和死亡三种意象的描写则是他对"生与死"这一问题思考的一个载体.本文试图对他创作中出现的这三种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得出卡夫卡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7.
刘越茹 《林区教学》2013,(10):28-30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最后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他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时,常常让主人公同融合了各种复杂混乱思想的"自我"对话,而主人公似乎就拥有了精神上的"双重性格";这种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又通过"同貌人"的身份予以揭示,波修的画作成为了另外一个萨姆金,从另外的角度来展现人物同"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德语系作家里,卡夫卡无疑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他一生都深陷无边的恐惧里,影响了他的生活、爱情和婚姻,自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从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地洞》着手分析桎梏他生命的恐惧心理,分别从犹太身份、父亲、布拉格这三个构建了他"精神家园"的方面来论证造成他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柏桦作为后朦胧诗歌的领军人物之一,与80年代的诗人一起承受着时间之伤和精神之苦,他的诗歌创作也鲜明的呈现出与这两个时代主题的共振与异变。在时间维度上,他始终对代表现代性概念的"现在"、"未来"保持着固有的警惕,执意"迎向"过去,寻找永恒。在精神维度上,他借由对集权的反抗和超越表现了对深陷后工业社会"无物之阵"中的人的身份、意义、存在价值的深刻隐忧。而这一切感觉经验无不通过"形式"这扇窗口得到认知和强化。  相似文献   

10.
<正>苏轼一生留下的著述极多,他在诗词散文乃至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苏轼的词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以雄健之笔,扩大词境,在婉约之外,独建一宗,形成"豪放"一派,因而苏轼也被称为"豪苏"。这是对苏轼极准确的概括。在苏轼身上明显体现这儒家经世致用与道家旷达精神的极圆满的融合,具备了古代儒家所重视的善处穷通之际的一种自持的修养。虽在  相似文献   

11.
(一)贾米森是这座小城最著名的老画家和画作鉴赏家,他在这座小城里经营着一家自己的画廊。这天一大早,贾米森收到了一封邮件,里面是一幅抽象派的画作,还有一封信,上面写着:"尊敬的贾米森先生,我的祖父生前与美国乡  相似文献   

12.
王绩是初唐时期"独树一帜"的诗人。他一生三仕三隐,大部分时间在隐居中度过,这对他的诗风产生了重大影响。王绩诗歌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具有一种"平淡"之美,这种"平淡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造语疏野,平淡简易;其次是平淡中寓有深意。王绩诗语言与情感完美结合,达到"自然圆熟"之境。  相似文献   

13.
程正揆《江山卧游图》是他毕生的系列画幅巨作,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主要经历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的思想变迁,其画风也随着人生的跌宕起伏发生着变化。在长达五百多卷的画作中,无不透露出文人士大夫那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文情怀和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人生观以及老庄"道法自然"的创作思想。他的一生从明末到清初,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以"卧游图"为主题的创作中,其表现全部为长幅手卷形式,此种形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树一帜。从时代背景、思想变迁、风格转换等方面分析了程正揆《江山卧游图》及其创作思想,借古以开今。  相似文献   

14.
鲁迅童年就深受中国传统侠文化的影响,并且有对"侠"的自觉模仿。正是这种尚"侠"的精神,后来在鲁迅思想中发展为对改造国民性的一种自觉思考。鲁迅的一生,不论是文学写作,还是社会活动,都在用他的生命诠释着侠客精神。  相似文献   

15.
"乐圣"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一位作曲家。他的音乐艺术融汇了一个时代的理想,象征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气,也洋溢着自由大胆和激情超越的精神。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几乎每部都是经典,本文主要以他的第三、第五、第六、第九交响曲的创作精神为例,来阐释贝多芬是如何用音乐来很好的表现自己的思想精神?以及音乐是如何爆发出人类精神的火花?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在多语言多文化交织的文化空间里生活并创作的著名犹太作家卡夫卡一生都在追寻个人身份与集体身份的认同,一生都处在寻求自我独特身份建构的身份焦虑之中。他独特的出身、浓厚的民族觉醒意识注定了其一生的孤独。他与家人、尤其是与父亲的微妙关系致使他始终处在被孤立的位置,而他对写作的执着、与生活的冲突则使其永远无法找到合适的社会角色。这在他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7.
论沈从文的“乡下人”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以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为描写对象的作家,沈从文有着很深的"乡下人"情结,是苗汉血统的出身注定了他"乡下人"的特定身份,而青年从军的生活经历又使湘西成为这个"乡下人"写作的沃土,尤其是城市与乡村的观照,使得沈从文一生都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乡下人"身份.  相似文献   

18.
<正>编者按中国翻译德语作家作品,数量之大与版本之多,歌德居第一,其次就是斯蒂芬·茨威格。茨威格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他创作丰富,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学殿堂,以"小说家"闻名全球,以"卓越传记作家"载入史册,他没有获得过诺贝  相似文献   

19.
宋濂是底层寒门学子的典型代表,他成功逆袭的故事彰显着明初文人代表的内力觉醒和精神涅槃,学者陈雄认为:"宋濂的一生闪耀着三种精神: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经世实用的现身精神和通达融合的创新精神。"我们不妨循着这样的三重精神境界的轨迹再读《送东阳马生序》。  相似文献   

20.
<正>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美著名诗人、评论家、剧作家,西方诗歌现代派运动的领袖,194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都以诗人身份为荣。1965年,艾略特逝于伦敦,在教堂里他的牌位上写着:请记住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一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艾略特强调一种不同于现实的"想象的秩序"和"想象的逻辑",故意省掉起连接作用的环节。诗人所采用的意象,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