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觉醒意识是贯穿李清照一生与其创作的精神底蕴,李清照的婚姻道路及其艺术成就构成了李清照觉醒意识的两个方面——行为觉醒和艺术觉醒。作为一个中国古代觉醒的文学女性,她敢言直谏,更在婚姻生活中追求平等;而艺术方面,她强调词“别是一家”,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开创了词史上别有特色的“易安体”。  相似文献   

2.
南宋词人姜夔,一生漂泊无所归依,从姜夔这一特定的客居身份入手,通过对家的阐释,分析姜夔飘零江湖有家难归时所面临的独特的生存困境,以及在这种生存困境中的独特感受,即其客居意识。从四个层次来解读姜夔客居意识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3.
觉醒意识是贯穿李清照一生与其创作的精神底蕴,李清照的婚姻道路及其艺术成就构成了李清照觉醒意识的两个方面——行为觉醒和艺术觉醒。作为一个中国古代觉醒的文学女性,她敢言直谏,更在婚姻生活中追求平等;而艺术方面,她强调词"别是一家",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开创了词史上别有特色的"易安体"。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被推崇为"婉约之宗",一生留下了许多光彩照人的作品,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去描写自然与生活,所作词以不同风格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之作,韵调优美,多写闺情相思之美,作品显露出一种对自然人性的追求,纤弱女性的背后,始终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蓄意心底的反传统意识,这种意识来源于家庭社会的熏陶以及词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被推崇为“婉约之宗”,一生留下了许多光彩照人的作品,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去描写自然与生活,所作词以不同风格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之作,韵调优美,多写闺情相思之美,作品显露出一种对自然人性的追求,纤弱女性的背后,始终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蓄意心底的反传统意识,这种意识来源于家庭社会的熏陶以及词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周婉如是晚清黔西北有名的女诗人,她才华横溢、心怀壮志,有着当时闺阁中人所不及的胸怀和气质。但诗人生不逢时,那个时代没有给一个女性提供驰骋壮志的机会,她只能郁郁地在闺阁中终老一生。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造成了周婉如的人生悲剧,体现在她的诗歌中,就表现出身束闺阁、功业难成和知音难寻、青春易逝所产生的悲愤和忧愁,虽然她的诗歌中也有一定的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但并没有起到消解的作用,反而使她的悲剧意识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性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促使她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解剖了人性的卑陋和扭曲,揭示了人生的孤独漂浮感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张爱玲敏感内省的气质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形成了对世事的否定情绪和敌对的人格心理。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文化心理是她在特定时代对东西方文化悲剧性体认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贺晓晴的《花瓣糖果流浪年》是一部女性意识的“白皮书”。它描述了女主人公韩月晴流浪的轨迹以及她与几个男性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感情。女性追求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和感情的漂泊是多么艰辛、漫长与痛苦。家园的最终寻得 ,是女性意识彰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家园意识是张爱玲创作心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她创作的原动力.这种意识的形成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对古老家园的痛苦记忆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家园寻求意识伴随张爱玲创作的始终以至她的一生,成就了她极高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其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以及高标俊逸的风姿才情,都堪称花间第一流.然而她悲剧的一生,造就了其词作浓郁的悲剧气氛,故其词总是渗透出浓厚的悲剧意识.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这种悲剧意识在其词作中的具体体现,并结合特定时代背景和李清照一生的遭遇及其女性身份,分析了这种悲剧意识的成因,从而揭示了李清照词悲剧意识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1.
黄咏梅的小说创作路线与70后很多女作家们的"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等差别较大,她的立足点在普通的社会生活之中,并且善于运用细腻的语言和精致的比喻,充分展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她既带着纯然的女性意识进行写作,又在一定高度上摒弃了性别意识,从而进入了一个更高的人类共同的思想意识层面。  相似文献   

12.
《怆怆文集》是女作家里扬的一部散文、小说合集。里扬一生坎坷,曾两次入狱,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从而使她更深刻地洞察人生,更好地懂得爱与憎,成为善写悲剧的能手。她的作品感情浓郁,如烈火一样燃烧读者的心,悲怆动人,具有巨大的震撼力。本文通过对她的散文、小说以及表现手法与语言特点的分析,论述了充沛的真挚情感与鲜明的悲剧意识,是里扬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论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传奇女作家,其文学创作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善于截取“软弱的凡人”的心理和情感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无意义和绝望。笼罩于张爱玲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是无法消解的虚无和绝望。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存状态,弥漫濡染到生命底蕴深处的荒凉的家园幻梦和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的小说注重对女性的刻画描写,笔触直透人性深处,她笔下的女性往往是因特定的生存环境,在心理和生理的交困中挣扎、堕落,最终成为一个个悲剧的载体。张爱玲以苍凉的个人生命体验不露声色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籍以展示她充满孤独感、悲剧感的人生经历。本文通过对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的分析,及对其生活经历的分析,试图解读张爱玲生命中的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15.
论池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的小说被许多人评价为中性写作 ,这是片面的。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蕴涵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描画之中 ,且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 ,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17.
在女性意识张扬得如此激越的当下文坛,年轻的女作家迟子建却始终以人的视角来观照文学人生。这种超性别意识的价值关怀使她的文本营构了一幅双性和谐的图景,而这种惯例化写作的超越也将是艰难的。  相似文献   

18.
从“生命意识”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萧红的短篇小说经典《牛车上》的解读,层层剖析与透视萧红独特的生命感悟与生命意识:人生和生命既充满着广漠的悲哀,让人深感萧索与厌倦;同时又洋溢着欢欣和喜悦,让人如此深切的爱着。萧红这种在现实的废墟上构筑生命“伊甸”的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的追寻就体现出了萧红的深刻,萧红的人生和小说也因而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傅爱毛小说创作一以贯之的主题,她始终用充满温情和悲悯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用细腻、柔婉的笔触探索存在的意义。傅爱毛不张扬、不锋利,她的文字朴素自然,不做形式和技法上的刻意追求,但正是通过这种不够"现代"的写作策略,傅爱毛表达了醇厚而深沉的生命意识和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春舞》是著名钢琴演奏家孙以强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钢琴独奏曲。作品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生动地表现了新疆人民的生活。文章通过分析作品的情感内涵、音乐要素及其体现出的民族意识等方面阐述作品《春舞》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希望对人们进一步理解、诠释该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就作品的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启示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