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商隐的诗学理论在唐代诗学理论体系中有独创性.李商隐反对诗歌创作囿于儒家道统思想,强调创作“以自然为祖,元气为根”,以充沛真实的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他重视诗歌的缘情功能,主张“必用咏达,以通灵性”,用诗歌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偏尚诗歌艺术美的同时,李商隐提倡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最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他的无题诗歌的创作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遥深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本文以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生平的悲剧体验为出发点,来探研李商隐的“无题”诗歌。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强化和儒家正统地位的日趋牢固,封建伦理纲常对于正常人性的压抑和扼杀,“言志”、“载道”的传统“诗教”的深刻影响,别说天真烂漫、热烈奔放的爱情诗在主情的中国文人诗歌里少有留存,就是以男女关系为题材的一般爱情诗,在我国古代文人诗歌发展史上,亦如昙花,稍现即逝。而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的爱情诗,却是相当多,有近百首,几乎占了他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这些诗情真事实,含蕴繁富,意绪深长,缠绵往复,深细婉曲,凄艳迷离,极富艺术魅力。尽管它们不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主流,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及不上他那些触及时事的政治讽刺诗和自伤生平的咏怀抒情诗。但是,诗歌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其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而还有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的出现,似乎打破了诗国的旧有格局。他一方面严谨地继承和发展了诗歌的各种形式体裁,尤其以七律的精工蕴藉为人称叹;另一方面却又在内在的主题、情感蕴含上渗入了很多新的因素,并进而把诗歌导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使诗到晚唐,而余味无穷。他把自我融入了诗歌,也在诗歌中发现了自我,从而形成新的规范。文章主要通过与杜牧诗的比较来分析李商隐诗作的这些特点。从而得出李商隐诗能自成宗派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思想、情感和具体的知觉、感觉的紧密结合,是英国玄学派诗歌和20世纪象征诗中常用的手法.李商隐的某些“无题诗“(特指李商隐集中那些构思细密、寄托遥深的七言律诗)也具有这一特点.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极为罕见的现象.这种特异的美学追求使得李商隐诗在20世纪闪烁着一种惊人的现代美感,也促使我们重新确立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围炉诗话》中有大量篇幅的诗歌批评案例,不仅仅从历朝历代大体上着眼,也具体细化到诗人诗作上。文章总结吴乔的诗歌批评标准——契于《三百篇》,鉴赏要求——辩体识人、精通诗史,结合他在《西昆发微》上“发明”李商隐无题诗作为鉴赏实践来探源其文艺观。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以写作“无题诗”而著称,其诗歌历来难解,早在元代元好问就发出过“独恨无人作郑笺”的喟叹。本论文探讨了李商隐咏物诗作的内容,他多将自己的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寓托其中,形成诗作独特的感伤情调,与这种流荡于诗中的忧伤氛围相协调,使得李商隐的咏物诗中同时也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意象群。  相似文献   

8.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帘、幕、帷等是我国古代生活中重要的日常用品,也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审美意象。它们以较高的频率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出现,是构成他诗歌中的“隔”与“幻”境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李商隐形成“深邃遥邈”诗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写情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关于李商隐诗歌的接受和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晚唐到明末;明末到1978年;1979年至今。李商隐诗歌研究存在着六个障碍。研究李商隐贵在“原”商隐诗歌之“始”。  相似文献   

11.
一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河南沁阳)人。他生活的时代正值空前繁荣强盛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落。对此,李商隐曾经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深沉慨叹,表示出无限的惋惜。李商隐的童年是随父亲在游幕生活中度过的,这也是他的求学阶段。他在少年时代就曾“以古文出诸公间。”成年后的李商隐是朋党倾轧的牺牲品,一生落魄寂寥,死时年仅四十六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晚唐诗坛上出现一位如谜一般的诗人,他就是李商隐。他的诗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清冯浩曾誉之为晚唐诗坛之“巨擘”,可见一斑。但由于他的诗写得隐晦曲折,难解其要义,所以长期以来评价颇不一致。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更是众说纷纭。有的人攻击它为“帷房淫语”,有的人称赞它为“爱情奇葩”,有的则赞叹它“言近远”,有的却批评它“晦涩生僻”……是什么样的艺术形象使得人们这样抑扬褒贬,莫衷一是呢?值得注意的是:理解的分歧丝毫未冲淡无题诗的艺术魅力,反而使更多的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本文试图从李商隐无题诗(主要是以…  相似文献   

13.
《楚雨集》是集李商隐句所成的诗集,也是晚近吴下诗人学习李商隐的直接体现。对《楚雨集》的考辨有助于厘清晚近吴下诗人从事集李诗创作的总体情况,亦可加深对“西砖”诗歌集群的认知和把握。《楚雨集》的特征和价值,需从“西砖”诗学的个性角度和集句诗创作的共性角度两方面把握。总之,《楚雨集》的集李诗句,其中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不仅仅是形式层面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这应该是诗歌创作和诗歌评价所追寻的真谛,决不可以“游戏文字”一言蔽之或一笔带过。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当代诗歌进一步走向世俗化。这不但表现在诗歌写作题材上的世俗化,更体现在创作主体和创作意识的世俗化。新世纪诗歌呈现出的世俗化倾向是诗歌拥有更多阅读群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学走向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但是不管如何世俗化,诗歌毕竟是有独特文体优势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的诗性不应该摒弃,否则将会滑向低俗甚至恶俗的泥淖。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和黄庭坚都是备受青睐的用典名家,或好以典渲情,死典活用;或喜以典达意,翻案原典。用典方式的不同,造成李商隐的诗歌“文浮于意,华而不实”,黄庭坚的诗歌意思着实,雅而博奥。好用典故,既使其诗名炽盛,又使他们累遭抨击。  相似文献   

16.
杜牧与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光芒闪烁的双子星座。二人的交谊对他们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过程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诗坛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在笺释李商隐赠杜牧两首诗的基础上,探讨二人深厚的交谊,进而挖掘他们诗歌精神的相似之处。并进一步论述晚唐这一大的诗歌环境的总貌。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一,通过两首诗的写作年代的考察,论述与这一年代密切相关的政治形势、诗人本身的处境以及对他们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从而窥视其更为深沉的内涵。二,笺释李商隐《杜司勋》诗,侧重于二人交谊的阐发,以及杜牧、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伤春伤别”的情思。三,笺释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诗,侧重于李商隐对杜牧诗的推崇与评价,进而论述杜牧诗歌的地位。全文试图从两首诗生发开去,初步探讨诗人的交谊对其诗风以及诗坛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众多诗家中,李商隐以其鲜明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在他一生所创作的600多首诗歌中,无题诗是他艺术成就的结晶。对其无题诗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有称之为“爱情奇葩”、“深情绵邈”的,也有攻之为“隐词诡寄”、“帷房淫语”的,而对其审美价值却不够重视.这就难以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李诗的美学价值。鉴于此,笔者就李商隐无题诗的一个具体方面——意境入手,作以下三方面的探索和浅析。  相似文献   

18.
唐诗在经历了盛唐和中唐的两个发展高潮后已渐渐失去了原先恢宏博大的气势。而崛起于晚唐前期诗坛的李商隐,却以他独特的风格,特殊的艺术魅力,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为唐诗展拓出新境界。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奚谷)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一生经历了唐的三代皇朝,仅活45岁。李商隐所处时代,正是唐王朝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与深化中走向没落的时代,唐王朝气数将尽,政治黑暗,皇帝昏庸,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分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无可奈何花落去”他的这些著名诗句正象征性地显示了唐王朝无可挽回的没落趋势和悲剧结局。在李商隐逝世后十多年唐王朝终于在黄巢、王仙芝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诗歌《井泥四十韵》,其创作年代众说纷纭。然而,联系这首诗歌所流露的思想情绪与李商隐的生平事迹,运用“诗史互证”之方法去考察,同时结合古籍版本中李商隐诗集的篇目编次情况,在诸种说法当中以“大中十二年”说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最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他的无题诗歌的创作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遥深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本文以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生平的悲剧体验为出发点,来探研李商隐的"无题"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