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鹧鸪天     
唱彻《阳关》泪未干② ,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碧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 ,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注 ]:①此词是作者闲居带湖期间的作品 ,借赠别抒发了自己抗敌之志不能实现的苦闷情怀。②阳关 :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又称《渭城曲》 ,是有名的赠别诗。因结句云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后人称之为《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诗》 :“相逢且莫推辞醉 ,听唱《阳关》第四声。”【新读】这首赠别诗 ,上片写送别。开首二句写惜别之情 ,并劝行者不要以功名为念 ,保重身体要紧。借《阳关》点…  相似文献   

2.
一、从题目入手一般来说,古典诗歌的题目大体上会给我们提示出诗歌的大概意义,如“别、怀,咏、赠、送、寻、怨”等。如牡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的主旨从题目可以看出,属于赠别诗,由此可见本诗的意义在于写离别,  相似文献   

3.
<正> 《送友人》是李白著名的赠别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首五律,写送别的场面,抒惜别的深情,除了一个“别”字直陈其事以外,其余全是借景传  相似文献   

4.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均为唐代送别诗中的名篇。细读起来,个中意味别有一番情趣。王勃诗一开头便以对仗的形式出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借景生情,写得十分壮阔,颇  相似文献   

5.
张祜送别诗主要可分为送人赴任诗、送人归家诗、送人游历诗。送人赴任诗随着被送之人赴任地赴任官职不同,表现方式和情感基调也不同。送人归家诗写的明朗,其中省亲诗尤其注重孝道。送人游历诗则相对悲情。张祜送别诗中地域特色明显,其中对于三峡、岭南等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征的描述都显得细腻、精彩。通过对张祜送别诗内容和地域特色的分析,可以发现张祜送别诗的情感比较淡泊,这与中晚唐送别诗气质相符,也与张祜偏爱对送行目的地进行描述及好用典故相关。  相似文献   

6.
从文体分类学的角度看,别诗仍应属于赠诗,是赠诗的一个特类。统观我国传统别诗发展演变的历程,就其感情模式而言,经历了“伤别”、“达别”、“壮别”三个重要阶段。在别诗这一大类下,又可分出“送别”、“留别”、“赠别”、“忆别”四个小类。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不计其数的诗词佳作中,常有立意独特、写法新颖、个性突出之作,使读者觉得耳目一新,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送别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许多送别诗都是传诵千古的佳作。这当中不少作品写离愁别恨,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格调低回婉转,情绪抑郁悱恻。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相似文献   

8.
《送友人》是一首化情入景,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诗人以质朴平易的语言,清新明快的笔触,把地、人、情、物串联在“送别”的线索上,意境幽深,蕴藉风流,“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反复吟咏,使人动情、动心。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不是抒愁苦,就是抒感伤,悲悲切切。一些诗词,不管是写父子之别,。夫妻之别,还是亲友之离,总在别时的凄楚、别后的痛苦上作文章。究其实,可用北宋词人柳永的诗句作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送友人》却紧扣题中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享有盛名的赠别诗。此诗紧紧围绕一“别”字来写,先写离别之地和别后所去之地;次写惜别之意;再写别后之情;最后劝友人不必伤别。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这首诗从立意到语言很可能受到曹植名作《赠白马王彪》的影响。曹植的《赠白马王彪》是一首较长的抒情诗。全诗共七章。首章言初离京师时的眷恋之情。二章言过伊、洛二水后,因淋雨不止,道路阻滞所遇到的困苦。三章言兄弟不得相亲是小人从中作祟造成的。四章通过写秋日原野上飞鸟归林、孤兽索群等景物,抒发自己的孤寂之情。五章…  相似文献   

10.
王素英 《现代语文》2006,(6):118-119
大凡古代诗人都有赠别的诗篇。在诸多赠别之作中不乏优秀作品,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却颇负盛名,广泛传唱于别席离筵之上,名曰《渭城曲》,或曰《阳关曲》(《阳光三叠》)。诗的原仅四句,抄于此以供欣赏:  相似文献   

11.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它具有以下特点:特点一:种类繁多,领域广泛一类是抒写亲情、爱情。如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  相似文献   

12.
赠别诗所表现的内容,顾名思义,是临别所赠,因而它有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创作群体,但是对它的界定问题历来比较模糊。赠与别二者必须同时具备,并与相关的其他题材区分开来,如送别诗、赠答诗、酬赠诗,与赠别诗既相包容又相区别。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 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扬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  相似文献   

14.
选入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下简称《送》)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下简称《黄》)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们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各有千秋。一、虽都表现“送别”的主题,但表达感情不同《送》诗是作者王维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送别亲友到一个僻远的地方去;表达的是那种深  相似文献   

15.
离愁别怨压莺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相似文献   

16.
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在中国人的眼中自古就带有哀怨伤感的基调。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送别时的落寞以及酸楚的心情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写。《诗经·邶风·燕燕》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送别诗作,诗中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表现了送者和被送者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时的感伤在后代的送别诗中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语文课本选有唐代诗人的七首送别诗: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题作《渭城曲》),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般来说,送别诗主要是表达友人间深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设计理念]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材分析]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的情绪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欢喜,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著称,而孟浩然又是离去在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  相似文献   

19.
《渭城曲》与《别董大》分别是王维和高适赠别诗的代表作之一。同是赠别诗,前者以其浑厚的离别之情和细腻哀婉的心态感人至深,而后者以其豁达的胸襟和豪放悲壮的风格使人折服;前者的渭城风雨缠绵低徊,而后者的塞外风雪豪迈悲壮。虽然其思想内容、取材与表达方式不同,但二诗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作品对雪域风光的描绘,对边塞生活的反映,自是不言自明的。特别是其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之新颖贴切,历来为人们所赞赏和传诵。然而,从全诗总体上来把握,我认为作品令人叹服的特点当是“空”的艺术,即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纵观全篇,却无一字写“别”,而又无不在写“送别”,并且在描写中隐含着诗人送别时复杂的情绪变化,浸染着浓郁的离情别绪!开篇由“胡天八月飞雪”写起,自是交代了送别的环境:风劲、雪早。虽则有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