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智勇双全,在当时他并不是直接去投奔刘邦,而是先投奔项羽,因项羽看不起他,才转而去投奔刘邦的。项羽在叱走韩信以后,在一旁的范增对项羽说:“大王,此人非等闲之辈,此时不为我所用,如若为刘邦所用,后患无穷!”项羽半信半疑,马上去追韩信,要杀死他,韩信远远看见项羽飞驰而来,便知来者不善,而项羽骑着马,自己又是步行,怎么办!最后,韩信略使小计……项羽跑到一块沙地边,发现了韩信的脚印,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子从相反方向逃走了!”于是,掉转马头,飞驰而去!请问,韩信略施何计。韩信是怎样逃命的  相似文献   

2.
刘邦是司马迁在《鸿门宴》中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之一。为使学生掌握刘邦与项羽的性格特点,教材后面专门设计了一道分析题。在回答刘邦的性格特点时,湖南等五省编的“教参”将刘邦说成“多谋善断”、“虚心下问”。笔者不能苟同。司马迁忠于史实,调动文学手段,匠心独运将刘邦放在大军压境、与项羽争王、双方斗争激烈的关键时刻,三用“为之奈何”,展示刘邦的性格特点: 一用“为之奈何”,宴会前,项羽拥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十万。尽管兵力对比悬殊,刘邦却暗藏野心,伺机与项羽争帝,却未料左司马曹无伤将他的野心密告于项羽,项羽大怒,立即号令三军  相似文献   

3.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古代比较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之一.范文澜先生曾称誉刘邦“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第32页)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刘邦“政治才能”的“非凡” 之处,主要在于他能够知人善任,甚至使狗屠贩缯皆为所用,因而也就能创立西汉一统天下.不过,刘邦善于用人,却并不真正  相似文献   

4.
在《鸿门宴》中,刘邦入咸阳,曹无伤就使人言于项羽,是为不忠;曹无伤激化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必会使两军交战,是为不仁;他想借项羽之手杀了刘邦,是为不武;一旦杀人不能举,他必死无疑,是为不智。如此之人项羽对沛公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其意是要刘邦杀了曹无伤。而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是为忠;“卫士不内”“侧其盾以撞”,是为武;“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是为勇;遵守先前的约定,是为义;说项羽“亡秦之继耳”“不取也”,是为智。如此之人,项羽非但不怒,反叫“壮士”,赐之酒肉。这表明项羽对小人是杀之而后快,对英雄敬…  相似文献   

5.
刘邦起初对儒家很反感,他“轻士善骂”常以老子自居,视儒生如“竖子”。“竖儒”、“乃公”几乎成了他对儒生讲话的口头禅。《史记》记载,刘邦初见叔孙通时,看到他穿儒袍,戴儒冠,“汉王憎之”。以至于叔孙通不得不“变其服,服短衣”,刘邦见他改穿楚式短衣,才转怒为喜。可见儒家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后来,刘邦改变了对儒家的态度。这与当时两位著名儒生的作用和影响密不可分。一个是陆贾,另一个是叔孙通。秦始皇统一天下,但是仅两世而亡,这不能不引起刘邦反思。刘邦命陆贾总结“秦失天下,古国成败”的根本原因。陆贾写成《新语》12篇,向刘邦…  相似文献   

6.
针对此前流行的、认为公元前2000年刘邦之得以从白登脱围,是因为匈奴主动撤开一角的说法,本从纵、横两个方向比较了刘邦的另外几次从危难之中脱离险境的事件,总结出刘邦每次被围时,他一定要设法脱险的必然心态和规律性的脱险方法。结合当时匈奴的社会状况及其风俗 习惯,经过综合分析,得出并不是匈奴主动解动围,而是刘邦采用陈平之计,“间使、厚遗阏氏”从而拖延了时间、松弛了匈奴的警戒,并营造出一部分围骑逐渐“引去”、汉人使“往来”行走、匈奴“不觉”可疑,习以为常的局面,又乘偶然的“时天大雾”的天赐良机,以汉军使的模样,混在人群中溜出匈奴包围圈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  相似文献   

8.
刘邦兄弟四人,按伯、仲、叔、季排列,刘邦应为叔。但他却排作季,说明他在太公诸子当中排行最小。然而他却有个弟弟,这弟弟是他母亲改嫁后又生的,叫做“同母弟”。刘母是改嫁过的,所以刘邦称帝后只追认她为昭阳夫人,没有追认她为皇太后,追认太上皇后的是他的继母。刘邦也是刘母与他人私通所生的,所以刘太公不喜欢刘邦,刘邦也不喜欢这个太公。  相似文献   

9.
在秦末汉初的政权角逐中,首举义旗的陈胜、吴广和成名赫赫的项羽都失败了,势孤力单的刘邦,却由一个单微的亭长登上皇帝宝座。在考察当时的军事、政治环境时,不应忽视刘邦的个性特征。他利用人们由于小农经济造成的视野狭隘状况,制造自己是“龙子”的谣言来迷惑公众。他自身豁达与无赖有机交融的个性,使自己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他的习性是由家乡的生长环境和风气使其然的。他的相貌也使人们产生了光环效应似的心理与情绪错觉,从而产生号令天下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四面楚歌”的故事 秦王朝灭亡后,有两支势力争夺统治权,一支由项羽率领,一支由刘邦率领,刘邦和项羽的生死决战发生在一个叫垓下的地方(在今安徽境内),在经过激烈的交战后,刘邦的军队包围了项羽和他的军队。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中,刘邦曾对项伯说过:“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里的“他盗”是什么意思?不少参考书将它解释为”其他盗贼”或“别的盗贼”。我认为这不合文意。如果刘邦说自己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别的)盗贼”。那岂不意味着他认为自己,或者项羽,或者他们二人也是盗贼吗?显然,这绝不是刘邦要对项  相似文献   

12.
勿走极端     
某教师在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思想性格时,说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表现了项羽的“善良仁慈”,而刘邦却是“阴险狡诈”(顶羽为何偏偏对刘邦“仁慈”,而对被他活埋的几十万士卒却不“仁慈”?)以致有的学生在答卷中感情深沉地直呼“我们的项羽”(照此刘邦当然也可称为“我们的高祖”“我们的皇上”了)。有的教师在评介孔子时,  相似文献   

13.
汉初行“黄老政治”的原因,除了其社会历史大背景方面的宏观原因而外,尚有汉王朝的建立刘邦及其功臣个人方面的原因。刘邦原是秦朝的小官吏,他崇拜秦始皇,深受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的影响,故而“不好儒”。他身边的谋士、功臣亦同。所以,汉初会有一个推行黄老政治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王云度先生所说的“刘邦是私生子”,“与太公并无血亲关系”,“刘邦从小备受家里人歧视”,并说这是“司马迁透露给我们的信息”云云,本文提出质疑:探讨龙文化与刘邦的“造神”依据,司马迁的“天人观”以及刘邦与家人的关系诸方面,指出王先生的“新说”系源于对司马迁《史记》文本的误读,其结论不能成立。《高祖本纪》所载“龙种”传说,目的是为刘邦“应天受命”,成王作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秦失其鹿,群雄角逐,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刘邦夺取。刘邦在楚汉相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一统天下”,又使“帝业”稳固地发展下去,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儒士在刘邦政权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所谓儒士,这里主要指读书人或“通古今,辨然否”的“能任事之人”,用现代语讲,即指知识分子。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刘邦是一位憎儒排儒的历史人物,其实这是皮相之谈。不错,刘邦早年是一个“不修文学”、“与人言,常大骂”的无赖。起事后,见戴儒冠的来客竟取下其冠“溲溺其中”,其“不好儒”远近闻名。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以及儒士作用的发挥,刘邦逐渐转变了认识。例如公元前207年,刘邦召见郦食其,因知他是儒生,有意坐在床上让两女子给自己洗脚,露  相似文献   

16.
汉高祖琐事     
汉高祖刘邦被包括古人在内的很多人戏称为“流氓皇帝”。的确,他出身于农民,自幼无赖成性,不事家业;在起义之后的征战岁月里,他又似乎总是干些投机取巧、背信弃义、死缠烂打的勾当,和光明磊落、豪气逼人的项羽比较起来,自然显得有些卑鄙委琐。刘邦身上经常体现出小农意识和流氓本性,阅读他的事迹总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又陷入深深的思索。在此,辑录了一些有关刘邦的“趣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史记·高祖本纪》)读书至此,人们自然会提出疑问:高祖.这是刘邦的庙号,是他死后才获得的;在他当泗水亭长的时候,他还没有“高祖”这个称号,怎么能这样称谓他呢?说成“刘邦”或“刘季”才合适吧?其实,司马迁并没  相似文献   

18.
“王之”辨     
高中语文二册《鸿门宴》一课“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之”,注释曰:“以他为王”。“王”字在此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当然没有疑问,问题是它到底用如使动词还是用如一般动词,而古代汉语中判断一个动词到底属于何种用法时唯一可靠的根据便是从上下文意中去推求,判断用如动词的名词时亦当如此。从字面上讲,“以他为王”是讲不通的,“为”什么“王”呢?倘若为天下之王的话,怀王将何处?若为一般的诸侯王,则项羽以后封刘邦为汉王可谓不负约。可事实上刘邦以后声讨项羽的第一条罪状便是负约:“始与项羽俱受命于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原来刘邦不是争一个“王位”,而是争虎踞龙盘的秦地。“王”显然是用如一般动词“称王”,“之”自然不是指刘邦(先入咸阳者),而是指秦地汉中了。是“称王于此”而不是“以他为王。”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中有一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教版教材注释为:“做大事不必注意一些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固然有的语言环境中“让”可以当“谦让”讲,但在本中,“让”应当作“责备”讲,因为樊哙是在刘邦讲了“今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以后说这句话的。刘邦赴鸿门,就是为了向项王谢罪,现在他“起如厕”,既想离开对自己不利的宴会.还想向项王告辞,如果不向项王说一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绛侯周勃     
今天的山西绛县西北,原是汉初绛侯周勃的封地。 周勃是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得力的大将。他和刘邦是同乡,都是沛县人,他出身贫苦,靠织蚕箔为生,会吹萧,常给人办丧事当乐人。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刘邦从沛县起兵,周勃即跟随刘邦。在历次的征战中,屡建战功。刘邦建立了汉朝,封周勃为绛侯。周勃为人质朴忠厚,刘邦认为他可靠,可托以大事。 刘邦的皇后吕雉,为人阴狠毒辣,好自作主张。刘邦总有些担心。后来他在打英布时,被流箭射中。病重时,他把大臣召集到跟前,吩咐人宰了一匹白马,要大臣们歃血为盟。大伙儿当着他的面,歃了血,起誓说:“从今以后,不是汉朝刘家子孙,不得封王,违背这个盟约的,大家共同讨伐他。”大臣们宣了誓,刘邦这才放了心。 刘邦的病越来越重了,他把吕后叫了进来,嘱咐后事。吕后问他:“皇上百年之后,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