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文化和上海文化的巨大反差,深刻地影响了两地的文学艺术形态。不同的文化形态,可以说是京派和海派的母体。上海文化的洋化程度较深,这使海派的文学选择明显带有先锋性;京派的文化选择既是平民,又是贵族的。与此相对应,是京派小说家以高品位文人而自居为“乡下人”,而海派作家的文化角色则是“敏感的都市人”。在审美追求上,京派重乡土民俗,海派重洋场声色。京派使自然人性带上浪漫情调的神性,海派使现代都市性意识蒙上死亡的阴影。  相似文献   

2.
京、海两派文学在对“五四”精神反叛的同时又或多或少的共显着“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社会现代性的投影。在30年代,以左翼文学为主潮的文学领域里,京、海两派体现出时自由、理性索尚的个性主义的文学道路的选择,同时共有对“人”的重视的人道主义情怀。在时都市文明的体认和描述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中,海派倾向于社会现代性,而京派则更倾向于审美现代性。就此,在对京派与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分析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呈现的“共时态”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由于海派和京派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不同,因而他们的艺术追求也迥然各异。海派文学明显地带有商业化特色,京派文学则具有超政治的艺术情趣。而那些提倡自由文学的中间派在国共两党的激烈对抗中理想终成梦呓  相似文献   

4.
“京”“海”之争并非严格的派别论争,只是一场由沈从发难、此后也主要是他一人代表“京派”,与在上海的非“海派”作家之间围绕何谓“海派”、“京派”的讨论,表明双方在如何看待时代与艺术、政治与学关系方面潜隐着分歧,且在论争的两次余波中更趋明朗。李初梨的“宏论”发自肺腑,公允全面,是对“京”“海”之争、“反差不多”论争甚至30年代左翼学与自由主义学论争最好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三十四年代,京派批评家与左翼、海派文人分别发生了一场论争。在论争之中,京派批评体现了自身的现代性,在与左翼的论争之中,京派批评表现出了“关注人性”“把持距离”的特点;与海派的论争中,京派则显现出强烈的“学院意识”,以及“学院意识”之后“纯正的文学趣味”的支撑。这些现代性特点的体现也正是京派批评“精彩”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30年代文学现代化的商业化生存语境,揭示了商业化倾向对30年京派文学的影响和制约,及京派在商业化语境中的文化坚守。商业化的约束及京派面对商业侵袭所作的文化反拨,使京派文学呈现出既有别于左翼又不同于海派的特殊风貌。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本刊曾于199今年第4斯。95年第1期选载过钱理群、吴晓东两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略》之第一、二章文学的转型。五四新文化运动;第四章战争年代,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现根据读者的要求、本刊将继续刊登余下的三章,即“建立规范”、“歌颂与放逐”、“文学一、京派与海派1934年1月10日,小说家沈从文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由此引发了一场被人们称为“京派”与“海派”的论争。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统一中国以后,继续推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工业生产从一个非常低的基础上稳步上升,以…  相似文献   

8.
从自由看"京派"--论"京派"文学观念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着“京派”知识分子,于是“京派”文学也呈现出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从文艺的本体观到创作观再到批评观可以看到“京派”文艺观念和风貌。可以说,自由主义从根本上塑造了“京派”,是“京派”成“京派”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一文引发了30年代文坛上引入瞩目的京派与海派之争,这篇文章是沈从文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期间酝酿、构思而成。作为京、海之外的城市文化“第三极”,青岛在“京海论争”中的意义却未能在文学史上彰显出来。以国立青岛大学为中心,细致梳理沈从文与梁实秋等新月派同仁的文学理念及其异同,可以更准确地考察、分析后期京派文学观的形成背景及其复杂构成,亦可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生态产生更深入的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京派、海派文学研究的独创领域内,吴福辉的学术能力和价值真正得到了证明。这与他拥有上海、辽宁和北京三地的生命体验直接相关。《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一书,已成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研究的奠基著作之一。他的文学史研究在扎实开掘原始资料的前提下,文化视野宽大、多向度,注重文本细读,有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他的文学、文化批评的书写极具个性,流动、曲折有致,是分析的,又是概括的,是历史的,也是关的。  相似文献   

11.
温泉 《现代语文》2006,(3):100-101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学批评史上,有这样一位批评家,他以作家的身份出现而又以批评家的身份为批评界所瞩目,与同属“京派”的朱光潜、李健吾等批评家比较起来,他不是“纯正的”批评家,甚至没有自己的批评体系,但他以一种独特的批评角度与批评方式,给批评界带来一股清新、素朴之气。他就是沈从。本欲就沈从对“海派”的学批评,探讨他对学商业化的忧思与抗争。  相似文献   

12.
“京派”与“海派”的提法早已有之。京,指北京;海,指上海,原来是就京剧艺术流派而言,后也引伸到其他艺术形式和社会生活。一般认为,京派主要特点是重视基础功夫的训练,严格讲究艺术规格,对继承传统、保存遗产贡献较大,但另一方面是艺术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事物比较迟缓。海派的主要特点是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但又存在着华而  相似文献   

13.
我不大赞成以地域区划教学流派,尽管近年曾经出现过诸如“京派语文”“、苏派语文”、“海派语文”等提法。我以为,教学本身  相似文献   

14.
学界一般是从京派和海派二元对立的角度来解说京海派论争,其实,租界文化现象才是论争的原发点和问题的核心.租界的文化风气和文化规则,构成了京派文化的"他者",一定程度上规约了京派的文学理念和京派文化身份的重构,京派的文化品格在与租界文化的对象性关系中得以展开,京派对海派恶劣品性的批判,从反面确证了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相似文献   

15.
系统论的问世,打破了已往单科封闭式的壁垒,使任何研究工作走向整体化和科学化。它同样适用于文学领域,适用于对文学形象的认识。本文试用系统论的方法,使对《雷雨》中繁漪的认识更加理性化。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体现在它存在于三个关系系统中。对她的定论不是三种关系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这也是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非字艺术”的冲击之下,学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家园的魅力及解读方式,我们艺理论工作应当加以关注,并以此作为我们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因其不同的文学追求可以划分为“前期京派”和“后期京派”两个派别,前期京派以周作人、废名为代表,主体价值观念为文学上的趣味主义,后期京派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主体价值观念为审美乌托邦的文学追求,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学和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辨的文学现象。就京派的流派特性甚至存在与否等问题的认识,在京派当事人、海派分子、左翼和后来的革命文艺理论家等不同人的眼里存在严重分歧。这种分歧其实是由于他们各自采取了审美的、地域的、阶级的、文化的不同立场造成的。在透视并辨正种种歧出之后,我们清楚地看出京派的文艺自由主义的流派特性。  相似文献   

19.
“多余人”是俄国学中的独特现象,反映了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特征,本着重对其“多余,无聊,空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动时期,“京派”就产生在这样的年代里,它在与“左派”、“海派”的共存与斗争中,显示其独特的文学追求,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京派”作家的研究,也是蔚为大观。本文以“京派”作家的心态为突破口,探寻这个文化群体的特点。当然,人的心理结构本身是复杂且矛盾的,探求作家的心态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揣度性,本文只能做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