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为我国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机遇与便利,但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不足、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为促进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合理分配教育资金的投入使用、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和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存在失衡的现象,其原因是: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实现的不平等现象突出;义务教育投资具体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受教育权保护制度不健全;义务教育学生失学、辍学和教师流失严重;执法不力,教育监督体系不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是: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以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投资责任;健全受教育权程序保护立法;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修改《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文件;重视教育立法,加强教育投资监督;建立责任清晰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义务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使得教育从传统“粉笔+黑板”的单一模式迈向网络数字化模式。甘肃省会宁县以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整省评估为契机,组织人员对全县“互联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专题调研。从调研结果看,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硬件建设、设备利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和设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有鉴于此,可采取“统筹谋划,建立和完善‘互联网+义务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深化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立足长远,构建新时代‘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新生态;加强监管,营造健康向上的绿色安全网络;发挥优势,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应对策略,以期全面提升“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教育经费、规划布局、教师队伍是导致义务教育生态失调的主要限制因子.为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加大经费投入,补齐办学条件短板;优化布局调整,增加优质资源供给;推进强师工程,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相似文献   

5.
城市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多年来一直被社会公众所诟病,虽经教育部严苛政策的密集治理,但仍像顽疾一样难以取得让公众满意的成效。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提出的全纳教育概念,将治理视角扩大到学校周边及学生居住地所在的社区,改革学业评价体系,促进义务教育经费划拨的透明化,改善社区环境,减少教育排斥,有效推进城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当前农村教师政策的实施来看,积极的政策辐射效应正逐步彰显。如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对加强师范教育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已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或定向培  相似文献   

7.
教育民主、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胡娇 《教育导刊》2011,(10):5-8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强调的是优质、均衡两个价值旨归,其价值追求本质上体现了实现教育公平、追求卓越的当今国际义务教育趋势,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人力资源储备、建构稳定社会的要求。在追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葆有理性地规避追求“优质均衡”过程中的认识、实践误区。  相似文献   

9.
浅谈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教育公平。现实生活中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义务教育的背离,出现优秀师生涌向城市学校,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拉大。加大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实行政策倾斜、扶持“薄弱学校”可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为最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经过不懈努力,四川省全面打赢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攻坚战,“有学上”“不失学”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在群众教育新期盼背景下,通过破解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等发展瓶颈,加强省级督导评估,打破传统治理逻辑,积极推进学区制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造成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精英主义的教育观念。引领薄弱学校低谷隆起,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规范办学行为,健全校长教师流动制度,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这其间,政府的积极作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公平视角下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理想,而教育财政制度的改革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要求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做到大力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领域内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和谐发展,对弱势区域、弱势学校和弱势群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上的扶助,并推行教育券制度,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加强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13.
乡村和城市一般不同的经济与教育体系结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就造成了农村极其缺乏教育资源,农村与城乡的教育就有了非常大的差别,并且阻碍了发展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公平性。城乡一体化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这种办法非常有效的消除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这对于打破取消城乡二元结构与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有非常有效的帮助,因此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有效发展是对教育公平非常有意义。当今,中国的义务教育师资分配非常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师资教育有着很大差距。教师是在各种教育资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优秀的教师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均衡配置城乡之间的教师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均衡义务教育是关键的一步,有着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本篇文章写是主要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这问题入手,我们经过严谨深入的分析造成不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原因,进而研究出解决方案来提高改善乡村的义务教育发展,并且实现城乡之间教育公平化。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途径。目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是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而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虽然近些年我国在均衡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中作过很多积极的努力,但是在财力、物力、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存在非均衡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去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大程度地维护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部分,教育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社会公平的实现以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基石,实现教育公平重点在于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以往研究成果,构建测度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广西为例,实证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剖析广西义务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顺应精准扶贫的大趋势,有针对性的补齐"短板",防止出现义务教育的"低度均衡"。  相似文献   

16.
优质与均衡是义务教育发展的精神内核。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仍普遍存在。多年来,各地区开展了多种措施缩小校际差异,改善教育环境,促进良性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课内外负担明显减轻,教育重新回归到学校这个“主阵地”。限制校外学科培训、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供延时服务、教师轮岗等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但在“双减”的初期,这些做法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双减”政策逐步深入的关键时期,应实施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配套措施,通过促进教育分配公平、提高师资水平、缩小校际差异等方式,不断巩固“双减”成果,使“双减”政策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7.
教育券理论源于对效率价值的追求,兼顾了部分公平的特征。本文分析了教育券的理论与实践,认为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差距过大,尚不具备教育券大范围推广的基础。但可以借鉴教育券独特的财政预算资金支出路径,建立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均衡化投入的教育券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实现区域范围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虽然全国范围内辍学率都有所降低,但是农村地区"隐性辍学"的现象却不断增多。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深对农村地区"隐性辍学"现象的表现形式和成因的研究,同时,从如下几点解决此问题:调整政策决策方向,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形成多元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虽然全国范围内辍学率都有所降低,但是农村地区"隐性辍学"的现象却不断增多。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深对农村地区"隐性辍学"现象的表现形式和成因的研究,同时,从如下几点解决此问题:调整政策决策方向,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形成多元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通过分析青岛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差距及原因,提出健全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构建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考评机制、加强社会监督等建议,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