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的民间教育社团之一,基于改进其时中国教育、构建"新教育"体系之需,该社积极展开教育交流活动.通过邀请欧美教育名家来华讲学、考察、指导教育改进以及主动参与国际教育会议、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新教育状况等方式,该社敏锐地跟踪世界教育新潮,从而引领着其时国内的新教育运动,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步伐.  相似文献   

2.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一个以留关归国知识分子为主体.文教界各方面有识之士广泛参与的教育社团.该社团开辟了国内教育社团自力更生的先河,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作为该社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任期间为社团的活动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华教育改进社也为陶行知的个人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本文试图探讨陶行知与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以期对当今教育团体的良性发展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1921年成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民国时期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教育团体,下设32个专门委员会,历史教育委员会即是其一,该委员会是最早专门研究中小学历史教育的民间学术组织。  相似文献   

4.
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济南历史教育会议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何成刚 《历史教学》2006,1(12):62-65
  相似文献   

5.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五四"时期中国新教育运动的直接产物,与美国教育对于近代中国日渐增强的影响态势密切相关。作为当时全国"研究教育之中心机关"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其学术活动所烙着的鲜明"美国"印记,折射出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的嬗递。  相似文献   

6.
1922年,陈独秀、胡适、陶行知使"生活教育"之名立于壬戌学制。同样曾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彭春、陶行知、胡适从1922至1929年使"现代化"成名于中国社会。张、陶、胡三人同于1915年分别由克拉克大学、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指针。我们要努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我们倡导教育改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全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能够独立思考,有健全的知性、德性、悟性和志性,能依据事实自主地进行判断,以探求真.理和解决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以合格公民作为自己的底线,向着人类新文明迈进。  相似文献   

9.
10.
11.
大力加强高校的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工作,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教育和强化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十分必要的切入点。文章通过分析中华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而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参考》2005,(6):27-27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2005年3月3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题为《把学校合作伙伴关系放在改进教育的核心位置》的一则新闻。该部下属的学校部部长史蒂芬-特维格于当日说,社区、学生和教师将会从学校与其他服务机构之间更强的合作伙伴关系中获利。  相似文献   

13.
民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在变幻无序的政局中艰难发展,虽困难重重,但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为了全面了解国家教育状况,分享特色办学经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中华教育改进社、东南大学联合热心教育的团体和个人于1924年7月在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教育展览会。此次展览会内容丰富,规模庞大,包含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以及海外教育等三十多个方面。从筹备、展览到总结,体现了一个优良、高效的展览机制。这是对民国十余年来教育事业成绩的一次集中检阅,反映了民国教育的办学思维和发展理念,激发了全国各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为以后的教育展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赵荣 《生活教育》2014,(11):27-30
怀特海是英国"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提出"教育节律"理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整个教育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往复的节律感。陶行知与怀特海是同时代的人,他的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自成体系。怀特海的教育节律理论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惊人的统一性,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进行完美的融合。高中政治课教学,可以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怀特海"教育节律"理论为指导,注重课堂教学改进的"神"与"型"。  相似文献   

15.
叶菊艳 《教育与职业》2006,(34):104-106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胡洪(笳)、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他是现代中国文化学术领域的大师和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们主要代言人,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在文化,教育,科学领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哲社类学术期刊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刊物要聚焦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主体,牢牢掌握舆论和学术阵地的主动权,形成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话语阵地,为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的创新发展提供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的平台,为进一步夯实立德树人工作助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倘若我们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缺乏足够的警觉性和预见性,没有明确的反“和平演变”的具体制度、措施和办法,就难免处于被动境地,甚至难免吃败仗.本文正是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何针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问题.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和行业协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与协同度不足,导致了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边缘化、两面化、离散化和盲目化。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推广现状和问题分析,说明职业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家庭、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及构建职业学校"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的协同机制并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19.
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的工匠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涵养“工匠精神”已成为师生共识。由于对工匠文化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工匠文化教育的主体较为单一、传统观念中对技工职业地位不够重视等原因,且存在着对“中华工匠文化”认知不够深入、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同中有异、工匠文化教育方式不够丰富等问题。为此,建议高职院校应做好“中华工匠文化”教育设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搭建共育平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丰富教育手段,转变职业观念,在高职校园里厚植“中华工匠文化”,培养“德技并修”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新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才之举。对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新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其在新疆高校的践行路径,旨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