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当新学期开始,一些教师总要接手新的班级,面对一张张陌生而又可爱的笑脸,有的老师常常这样叫学生:"你""那位女同学""戴眼镜的男同学""第三排第四桌的同学"等。如此点名,被点的学生总感到有些不爽,有些别扭,个别调皮的学生甚至不理不睬,不予回应——“老师又不认识我!”  相似文献   

2.
教师叫学生回答问题不叫学生的名字是一种不关注学生的现象,若长期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对不叫学生名字的原因、记住学生姓名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记住学生姓名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教课多日,还叫不出学生的名字,只能呼之以“那个胖胖的”、“那个梳羊角辫子的”。叫名字往往“移花接木”、“张冠李戴”,闹出种种笑话,致使一些学生感到不快,甚至觉得自尊心受到损害。但也有不少责任心强的教师,接课的前几天,就认真地翻阅学生的花名册,按学生姓名对照座次进  相似文献   

4.
一、幽默型幽默诙谐的语言最能吸引学生。正如相声、小品最能吸引观众一样。记得我的一位叫张鹄的老师,他给我们上第一堂课时,走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是:“现在我来解答大家的一个疑问。”我们莫名其妙:这位老师要给我们解答一个什么疑问?接着张老师说:“我叫什么名字?”哦,原来老师是在卖“关子”呀。不过,这确实是大家正想知道的,于是集中思想听起来。接着张老师用诙谐的语言介绍了自己名字的奇遇:一位医生把“张鹄”念成了“张鸡”、“张告”,最后索性叫号码;一位体育老师怕念错“鹄”字,就干脆漏报学生姓名,让学生自报家门;…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改革前沿的学校,师生直呼姓名似乎成为一种"时尚"。理由是既然我们这个社会追求人人平等,又何必在乎师生直呼姓名呢?老师能叫学生的名字,学生为何就不能直呼教师的名字?他们认为师生直呼姓名不仅体现了对学生  相似文献   

6.
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叫惊奇,举例说:“一个人从十楼上掉下来却一点都不受伤,叫什么?”学生说:“是偶然。”“那再一次掉下来仍不受伤呢?”“是幸运。”“那又一次摔下来仍不受伤呢?”“那肯定是习惯了。”显然学生的回答都不符合教师的标准答案,但又谁能说他是错的呢?可在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考试中,把不符合教师标准答案的回答视为错的情况比比皆是,其后果是抑制了学生发散性、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许多老师在向学生提出其“精心设计”的问题后,立即叫学生回答问题,若学生回答不上,教师或另叫基础好的学生回答,或不断重复问题,或迫不及待地暗示、启发,更有甚者,若“赶鸭子上架”不成,即作急于求成的灌输,唯恐学生的“冷场”,打乱其教案中“教”的计划。  相似文献   

8.
我所谈的“背课”,意思是在上课前把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等一系列材料装在脑子里,记在心上,做到呼之即出。“背”学生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的个性品质丰富多彩。为了“知己知彼”,我常常在新学期接新班一周内将每一个新生的姓名、年龄、民族、家庭成员等有关情况以最快的速度记住,掌握了学生这些自然情况,既是尊重他们,与其心心相印,又能调动他们学习能动性,与其丝丝默契。不然,开学很长时间了,连自己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岂不尴尬?岂不贻笑大方?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上,应该懂得,我们看到多少张不同的面孔,便应看到多少种不同…  相似文献   

9.
两门张逸事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其实,生活中还真有凑巧的事。 在“手拉手,结对子”活动中,就有这么一桩巧事。两位没见过面的好朋友都姓张,一个叫张文彤,一个叫张松杉。他们同是1981年6月16 日生,又同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天资聪明,脑子反应快,但都比较贪玩,学习不用功,成绩在班里只能算中下等。 张文彤家在四川一个偏僻的山村;张松杉家在东北一个繁华的省会城市。两家虽相距万里,但他们书信往来很频繁。通过书信,他们交换照片,交流思想。不过在信中他们谈得最多、最投机的是足球。他们对世界足球明星的姓名…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前沿的一些学校,师生直呼姓名似乎成为一种"时尚",理由是既然我们这个社会追求人人平等,又何必在乎师生直呼姓名呢?老师能叫学生的名字,学生为何就不能直呼教师的名字?他们认为师生直呼姓名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彰显自由与平等,而且也有利于师生关系融洽,便于沟通和学习。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体育教师,能否叫出自己任课班级所有学生的名字,有人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其实不然。倘若一个体育教师上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课,只能叫出几位班干部或体育骨干的名字,而大部分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用“这位学生”、“那位学生”、“前排第五名”、“后排排尾”等来称呼或呼唤学生,势必在师生感情和师生关系上投下一道阴影。当学生的名字被其他“代名词”所代替时,他们必然会强烈地感到:“老师还不认识我哩!当然不可能注意和关心我”、“老师就是偏爱干部和骨干”,甚至有些调皮的学生或体育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由此产生与教师对立的情绪,对…  相似文献   

12.
第三届“希望杯”全国小学生征文活动获奖名单特等奖文题学校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沙漠之狐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杨思晓霸王龙和美国总统江苏省沛县杨屯镇张街小学李慧萍杨慧远去的小河江苏省淮安市永宁小学张晶晶杨凤霞绿色化工厂江苏省通州市石港小学葛文婷朱建丽敬畏自然江苏省涟水县南门小学颜愫悦王代新一等奖文题学生姓名文题学生姓名又到春天张傲绿,是一个童话张弛最佳行星浦骥飞一封没有写完的信王泱我爱绿色王蓉让心儿和迎春花一齐绽放张蒙我想当一棵树孙圆圆和平使者———孙悟空唐明尧生命的颜色张宇穿越时空的“和平”访问蔡婷屋顶上…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一则“乌鲁木齐市第十二小学要求学生背记相关领导人的名字”的消息称,该校老师为了让学生记住一些领导的名字,在课间或午休时,把一张写满名字的纸给学生背,其中包括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乌鲁木齐市领导及本校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等人的姓名。一时间,学生该不该记住领导的名字,引发媒体热议。  相似文献   

14.
有人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则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这则材料引人深省。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提出了要求,所以构建思维灵动的课堂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案例:周一下午刚上班,几位班主任就“冲进”校长室“理论”。原来是因为家访的事。这个学期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也进行了量化考核,其中规定班主任每月家访不少于4次。由于学校地处农村,通讯条件差,家访的路途又远,而教师有一部分又不是本乡本土的,所以很少有教师愿意去家访,学生出了问题就“叫家长”,结果学生不愿意叫,家长不愿意来,效果很差。而学校认为,家访是拉进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距离的一种良好的传统教育方式。所以,这学期做出决定:教师要定期家访,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问题却出在了考核上,怎么来确定教师去没去呢?政教处采用了查…  相似文献   

16.
李利 《教书育人》2004,(3):59-60
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解惑,就是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而当今的学生既缺乏敢于提出问题的大环境,又缺乏善于提出问题的技能,也缺乏愿意和乐于提出问题的情感,以至于学生无问可疑,教师无惑可解,甚至产生学生“都学会了”,教师“都教会了”的错误观念。在一项课堂提问的情景描述中,学生“从不”会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者高达93%,学生“从不”能针对教师讲解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者达91%。传统教学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一学生答众学生听,教师评价学生答案的质量,或是教师只叫优秀生说出正确答案,接着转入新的…  相似文献   

17.
一、速记学生姓名,让他们赏识班主任开学伊始,面对一张张鲜活的陌生而又可爱的面孔,我经常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了他们的姓名,让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速记学生姓名,给学生留  相似文献   

18.
在英国北安普敦郡的一所小学,每周测验3~4年级学生字词拼写以后,教师不是要求学生在字词本上重新抄写那些错误的单词,而是让孩子们填写若干张带有他们自己姓名、日期和正确拼写单词的“哎呦”卡片,折叠后放入为他们设立的“哎呦”箱里。这种箱子是一个大圆盒子,表面用色彩鲜艳的丛林动物做装饰。而“哎呦”卡片纸统一制作成8×4厘米,上面留有3行可供填写的空白。每当离下课还有5分钟空闲时间时,教师可随便找一位同学从魔盒里摸出一张卡片,并向大家读出该卡片记录的单词和学生姓名。然后由被点名的学生起立说出这个单词的正确拼写。如果仍然…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2010,(7):46-47
1.“友情”提示,预防在先。这类学生犯错之后,借口常常是“我忘了”“找不小心”或“他们叫我去的”。为了避免学生以种种借口搪塞、敷衍教师,班主任可以在平时多加提醒。如在班里设置温馨提示栏,提示学生每天或近期要注意的事项以降低学生犯错几率。  相似文献   

20.
一、错误:课堂教学中正常的现象——教师要学会宽容 案例(1):千克的认识 教师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弹簧秤上“1千克”的位置,学生无从下手,随意指了个数字。教师叫另外一个学生来指,并没有让第一个学生回座位,而是在第二个学生指对后,又随即让第一位学生指出“3千克”在哪里,在回答正确后,才让学生回座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