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鑫 《科学中国人》2011,(20):68-69
他来自全国著名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他医术精湛,是被无数骨癌患者视为"最后希望"的骨肿瘤专家;他勤育桃李,是全国各地进修医生都钦佩的"一把好刀",是骨科同仁心中的好榜样,他就是从医三十年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杨荣利。  相似文献   

2.
王国栋院士是我国钢铁领域的开拓者,在"超级钢"这一群雄逐鹿的科研战场,他引领团队走在国际前列。他用智慧把"钢铁"锻造成通往科学殿堂的阶梯,留给了后来的攀登者。钢铁是他目之所及,心之所想,他是科技界的国之栋梁,他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景气秘方     
"一切都好啦。好不容易,总算完成啦。" 科学家S博士尽管年轻,但却才华横溢。他把视线从显微镜移开,兴奋地叫了起来。他借身旁的酒精灯燃了一支香烟,然后长出一口气,心满意足地将一缕青烟喷吐出来。  相似文献   

4.
家住合肥钢铁厂附近的李老汉平时喜欢喝几杯,不久前家人小聚,李大爷一高兴,就多喝了几杯。为了解酒,李大爷采用了自己的"秘方":把手指伸进咽部刺激催吐,谁知酒没吐出来,却突然感到腹部持续、剧烈的疼痛,家里人赶紧把李大爷送到医院救治。医生检查后发现,李大爷为小肠穿孔,幸好及时手术才保住了性命。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认真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并把他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做到因材施教、提倡自学、注重实践、鼓励学生做班级的"小教师"、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之于眼睛,就像大脑之于身体。而视网膜一旦发生疾病,它的治疗也像许多大脑疾病一样几乎令医生束手无策。"眼科领域最难的就是视网膜疾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钱江特聘教授金子兵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从2002年赴日本留学时算起,金子兵"钻"入视网膜领域的研究已有11个年头。金子兵对两个日期记得特别清楚:一个是他出国留学的日子——2002年11月3日;一个是他回到国内正式开展工作的时间——2011年1月3日。"简单"的学习经历金子兵将他的学习经历用三个字来概括:"很简单。大学毕业后留校,  相似文献   

7.
康普 《金秋科苑》2012,(4):83-84
自从25年前的一部《济公》,让所有人都牢牢地记住了游本昌,一提起他,眼前就浮现出"鞋儿破,帽儿破,一把扇儿破"的济公形象。谁都想像济公那样,生活得"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看破".  相似文献   

8.
敬畏痛苦     
印度有一个青年叫萨丹,他很小就染上了麻风病。幸运的是他无意中结识了一位来家乡马德拉斯传教区行医的传教士兼医生保罗布兰迪,两人成了忘年交。从此,好心的布兰迪医生就把萨丹带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几年后的一个夏天,萨丹想回家过个周末,一是探望家人,二是想看看自己独  相似文献   

9.
常听人夸某医生医术高明、医德高超就称他"华佗再世",不知道华佗这位医界的祖师爷到底长啥样。同为医者,李友松(主任医师)常年研究医史,03年在我们杂志刊载的一篇文章《血吸虫病与赤壁之战》,论证"曹操兵败赤壁之战系血吸虫急性感染所致"新说,挑战了千年流传的火烧赤壁的传奇,引来诸多关注与热议,今又把研究方向指向华佗,据他考证,华老师在中医史上的确有诸多伟大业绩和贡献,是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好医生自不待说,但无论是传说还是史料均有夸大和神化之处,为此尝试对历史进行一番还原,让华老先生从神坛上走了下来,并且还逼真地构思了几幕话剧,再现当时的场景。既然这年头大家都在玩穿越,咱也跟着流行一回,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看看华佗大夫如何跟曹丞相过招的吧,请欣赏——  相似文献   

10.
在列宁格勒列盖诺街的放射科学研究所内,有一尊奇怪的“大炮”。它治好了很多重病的病人。科学家称它为γ-射线机。它是用原子核分裂产生的能来作用的。在手术台上雪白的被单下躺着一个病人。他的喉部有恶性瘤肿。把γ-射线机的长管放到病人的颈部附近。医生在隔壁的混凝土小房子内管理着机器,透过观察镜来观察病人的情况。每隔10—15分钟进行一次治疗。病人在每进行一次治疗以後,都感到好一些。一个被嘶哑的声音所折磨的海员来到了卓喜阿医生这儿,医生诊断他是喉癌。卓喜阿医生给他治疗了40次,  相似文献   

11.
失窃的藏书     
《科学与文化》2011,(9):52-52,56
警探海尔丁家里的电话铃急促地响了起来。他拿起听筒,里面传来了书画收藏家泰德火气冲冲的声音:"一个家伙把我一间藏书室门上的铰链拆了下来,偷走了一本珍贵的16世纪的诗集。你能马上来我的住所吗?"泰德显得焦急万分。  相似文献   

12.
覃永江在少年时代,父亲就告诉他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的医家故事,说的是杏林先贤孙思邈把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作为他的至理名言。后来古代医家弟子出徒时,师父都要送他两件礼物——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以此来勉励弟子要时刻牢记医生的本分和天职。这个故  相似文献   

13.
高妍 《科学中国人》2007,(11):98-99
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他为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种植杏树。几年以后,被治愈者无数,而杏树也有了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每当杏熟的时候,董奉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得用稻谷来换杏。然后董奉又将收到的稻谷,悉数用于救济穷苦百姓。乡民们敬佩董奉的人品和医德,便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这以后,"杏林春暖"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沿用至今。董奉俨然已经成为医生的楷模。有人说现在的医生挺让人悲哀的,在这个金钱至上的年代,很多医生把救死扶伤当成一句空话,只顾全自己的利益。但是依然还有很多医务工作者把救死扶伤做为天职,一心为病人的安危着想。他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他淡泊名利,他克已奉公,他乐于奉献,他知足常乐,他认为,做为一个医生,医德是最重要的,而一个好医生,最重的无非也是医德。他就是广西中医学院第—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李瑞吉。  相似文献   

14.
李有观 《世界发明》2003,26(4):12-12
奥地利一位医生偶然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突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把儿子叫醒,儿子说自己正做着一个梦。这位医生想:人在睡觉时眼珠转动是否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为试验对象,每当儿子睡觉时,他就守在旁边,一旦发现儿子的眼珠转动,就叫醒他,儿子每次都说他正在做梦。  相似文献   

15.
泰戈尔在《审判官》中写道:"你想说他什么尽管说吧,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处。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你如果把他的好处与坏处两两相权,你怎会知道他是如何的可爱呢?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便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相似文献   

16.
确认"电子计算机之父"李忠东编译1990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把美国国家技术奖授予一位名叫约翰·阿坦纳索弗的87岁的老人。他之所以获得这项殊荣,是因为发明了电子计算机。阿坦纳索弗早在许多年前就设计制作了这一先进的机器,可是他的工作直到90年代才得到承...  相似文献   

17.
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长年吸烟的人,每到冬天总要犯咳嗽病,吐大量粘痰,而且越来越严重。他看过很多医生,但病情丝毫不见好转。后来,他经别人介绍来到一个特殊诊所,诊所里有一位专用耳针给人治病的医生。这位医生问过了病情,检查过身体之后,只见他拿起一只小盒子,上面连着两条电线,每根电线连着一个小棒。医生把一根小棒交给此人,让他捏在手心里;另一根小棒在病人的耳朵上面划来划去,只听见小盒子发出“嘟嘟”的响声。这声音时大时小,时快时慢。医生听到响亮而又急促的声音,就在小棒所指的那个点,画上一个记号。就这样,…  相似文献   

18.
1610年,当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首次观察土星时,他看到的是一颗有着模糊边界的行星,当时他把这个模糊边界解释成土星的两颗大卫星,一边一颗。但两年后,"卫星"消失不见了,再过两年,它们又跑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几十年来,他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我国公路发展殚精竭虑;数十载间,他跋山涉水,不屈不挠,把先进技术带到了生产一线。"只要还有潜力,就要勇敢地往前迈。"面向未来,郑健龙教授只有这样简单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20.
森林,作为地球之肺、城市的吸尘器,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食五谷杂粮,也生百病。殊不知,自然生长的森林也会生病,也需要救治。也因此,有一群人,成为了森林的医生,用科技的听诊器,为森林诊病。已跨过不惑之年的陈凤毛就是这群"森林医生"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