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冉求、仲由是孔子的两个弟子。 有天,冉求请教孔子:“听到一件应当做的事,要立刻去做吗?”孔子说:“是的,立刻就去做!”仲由也求教孔子:“听到一件该做的事,要马上去做吗?”孔子却说:“有父亲兄长在,应该先商量商量,怎么可以听到了就去做呢?”公西华在旁听了大惑不解,不禁问道:“请问老师,两人问的一样,  相似文献   

2.
早在千年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懂得采用言传声教的方式使自己的弟子明白他的思想。从他的弟子在他死后所著《论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方式的成功。可谓中国传统教育的典范。如果我们读一读《论语》就知道,多是子曰:“学而时习,不亦说乎?……”说明孔子在向他的弟子门传授时采取的方式跟我们现在老师的课堂里讲学差不多,为什么我们现在就没出像孔子那样的“万师之表”?要寻找问题的答案,必须要考察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儒学即仁学”,“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核心。什么是“仁”?孔子的多个弟子问过同一个问题,孔子的解释却迥然不同。《论语》中是这样记载的:  相似文献   

4.
陈军 《上海教育》2011,(10):46-48
《论语》各章,均是对话或自言。对话有问答,自言也有问答,各臻其妙,各具其境。孔子本人在问问答答之中对某些"问"也有所评论,如"大哉问"等。大者,境界高也。为什么说这样的"问"境界就相当的高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论语》记录了弟子问孔子的问题一百多个。对于弟子之问,孔子有其要求:一是善于发问;二是不耻下问;三是问一得三。  相似文献   

5.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八个字,据说是孔老夫子叹惜他的学生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几乎使孔子痛不欲生,连呼“天丧予,天丧予!”有跟随他的弟子问,老师你真的那么悲痛吗?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  相似文献   

6.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座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只酒壶里。”  相似文献   

7.
用“七十子”称孔子弟子最早见于《孟子》,这是一种追“周公之迹”的仿圣行为。孔子弟子数量在两汉时期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它们各有来源,其中“七十二弟子”之说最终受到官方的认可,并得以确立。而官方认可的名单依据应是如《孔子家语》之类的孔氏家书。隋唐以后,“七十子”之称与“七十二弟子”之称合流,并最终演变成“七十二弟子”或“七十七弟子”的缩称,即孔子弟子的“举其成数”。经过对历代典籍记载的考察,可以看出“七十子”之称有鲜明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论语》一书记述了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言论,书中弟子称孔子为“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称谓复杂多变。由于周代崇尚礼乐文化,对称谓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不可能出现错误,因此清代崔述以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而疑其篇章为伪作。通过辑录《论语》中称谓为“夫子”的言论,从“夫子”的本义和周代对称谓礼仪的规范两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夫子”这一称谓在《论语》中有不同含义,有表示对孔子学识的崇敬,也有表示对孔子曾是士大夫身份的尊重,从而说明在当时,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华文化精典的《论语》,其阐释价值是没有穷尽的。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述其言语的语体著作《论语》更是蕴含着蔚为宏富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不断地解读、阐发、转化和创造。何谓《论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也有论者指出:就字面直译,“论语”就是经过整理、撰次的对话,也就是“对话集”之义。我们知道,作为首开“私学”之风的孔子,其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师生…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6,(3)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以后就可以行动吗?”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能一听到就行动?”又一次.冉有也问孔子:“听到以后就可以行动吗?”孔子回答:“是的,听到以后就可以行动。”孔子另一弟子公西华不解,问为什么同样问题回答不一。孔子告诉他说:  相似文献   

11.
朱兆乐 《广西教育》2012,(29):23-23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相似文献   

12.
王颖 《现代语文》2008,(11):46-47
一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从三十岁开始授徒讲学,直到晚年,从未停止过,即使在周游列国遇到危险的情况下,孔子仍坚持讲学活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记有两次:一次是“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只是由于宋司马桓魋拔其树,欲杀孔子,孔子才率领弟子离去。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成人教育的开山鼻祖。因他“有教无类”,所以 ,其弟子不仅来自许多“国家”和各类家庭 ,而且 ,各年龄段的都有 ,孔子自己也称“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 :只要是成年人 ,我就可以教育。事实上 ,有些弟子如秦商等也确实与孔子的年龄相差无几 ,所以说 ,孔子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基本上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孔子弟子 ,号称“三千”,在当时可谓规模空前 ,但这相对于全国 (鲁国 )及各诸侯国的总人口来说 ,毕竟十分有限。因此 ,孔子为进一步扩大自己影响 ,实现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 ,同时 ,也为使“天下”更多没有条件拜在自己…  相似文献   

14.
徐生坛 《班主任》2008,(8):62-63
近日,渎了几则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受益匪浅。以孔子为鉴,反观今天的班主任工作,可以知得失。一、南山之竹仍需修——孔子与子路子路初见孔子时,孔子问他:“你最喜欢什么?”子路轻率地说:“玩剑!”孔子说:“以你的本质,如能再努力学习(文化),那就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了。”子路不屑地说:“学习能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木材要直,必须经过墨线的校正;  相似文献   

15.
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言偃一向是以文学之士的形象出现,并得到后世推崇的。孔子在世时就曾论及过其弟子们的成就,指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西汉时期,司马迁以史学家特有的睿智的目光,确认孔子对其弟子较为公正的评估,在其传世巨著《史记》中留下了孔子的“受业身通者”“皆异能之士”的忠实记录。到宋代,言偃更是被朱熹誉为“因文学以得圣人之一体”的“豪杰之士“。言  相似文献   

16.
赵传兵 《成人教育》2011,31(9):66-68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其中,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闻过则喜”、“过则勿惮改”、“过则内自讼”等过错教育思想,以及孔子对弟子们“既往不咎”、“与其自洁、不保其往”、“毁亦有所试”等因人而批、因人施批的批评方式,对成人惩罚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师道     
遥想当年,孔夫子在泗水之滨设教,“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一些弟子出身显贵,一些弟子乃平民子弟。对其大弟子颜回,孔子称赞道:“贤哉,回也!一箪食,—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这种“有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一壶水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弟子们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把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答:“是君子放在座位上用来警惕自己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转头对弟子们说道:“快去取清水来,灌进这把酒壶里。”弟子舀来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观看。只见注水不多时,壶开始倾斜。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注入,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  相似文献   

19.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①,且又欲“无言”②。但身为人师,欲做到“述而不作’惕,而欲做“无言”则难。对于学生所提的各种“问”,孔子不能不“答”。而正是在这种“问”“答”中,其思想得以凸现出来。因此,离开问答这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哲学思维方式,则无从把握住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②,但“仁”的实质是什么?孔子对这一实质最集中的表述是什么?学术界则众说不一。笔者以为,就《论语》这一作为研究孔子最真实可信的文本看,孔子确实很少直接地“论述”仁是什么的问题,但却有许多关于仁的“问答…  相似文献   

20.
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说不定就是孔子自己,在论及弟子特长时,曾经自豪地说:“文学:子游、子夏。”读之再三,不禁神往,竟然不知轻重地自赞一声:“作文:李遥策,慈琪,阮甜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