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成瘾、父母监控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2139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查了青少年网络使用现状,并探讨了父母监控在网络成瘾与社会适应之间的作用.结果:(1)25.5%的父母经常指导孩子上网,结交新网友是报告最多的网络潜在危险行为.(2)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3)在社会适应的积极维度,网络成瘾者得分显著低于非成瘾者;消极维度则与之相反.(4)父母监控在网络成瘾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市37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成瘾问卷、网络偏差行为问卷、一般问题行为问卷考查了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并探讨了两者对一般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网络成瘾、网络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网络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最多;(2)网络偏差行为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成瘾者比非成瘾者表现出更多的一般问题行为;(4)网络偏差行为在网络成瘾与一般问题行为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特质型情绪智力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小学3-6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我国小学生特质型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小学3-6年级学生的特质型情绪智力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2)小学女生的特质型情绪智力显著高于男生;(3)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小学生特质型情绪智力的得分越高;(4)学业成就和小学生的特质型情绪智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学业成就越高,特质型情绪智力得分越高;(5)特质型情绪智力和小学生在合作性、领导力上的提名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偏差行为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第二期数据,以八年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层线性模型考察了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家庭规模、父母监管、父母关系、亲子(父子/母子)关系和父母期望显著预测青少年的偏差行为,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预测作用不具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市4所打工子弟学校和3所接收流动儿童的公立混合学校的1146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题行为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学业行为问卷考察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特点,并比较打工校与公立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的差异.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外化问题行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师生关系、学业行为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2)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年级与学校类型的交互作用.(3)聚类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分为三种类型:和谐型、一般型、高危型,分别占27.9%、48.1%、24.0%.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类型校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农村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Piers—HaiT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446五~九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农村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六年级和八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六年级学生得分最高,八年级学生得分最低;农村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班干部的自我意识显著高于普通学生;父母间的情感关系、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家庭因素。在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青少年述情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机制,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消极家庭情绪表露问卷以及特拉华社会情绪能力量表对1 92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低头行为分别与述情障碍和消极家庭情绪表露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情绪能力呈显著负相关.(2)消极家庭情绪表露与社会情绪能力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述情障碍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消极家庭情绪表露与社会情绪能力在父母低头行为和青少年述情障碍之间构成链式中介.这一结果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述情障碍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青少年自我意识问卷》,以广州市的1202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①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处于中等偏上水平;②在自我意识总分上,年级、独生子女状况主效应显著,两两交互作用不显著;③自我意识所有维度均存在年级差异,初一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④男生的体貌评价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社交评价、品德评价、满意感、自制力和监控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⑤独生子女在社交评价、自尊感、满意感、自觉性和监控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焦虑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9.
教育期望是个体、父母或教师对学习者未来教育水平的预期,对学业表现与个体发展影响巨大。大量研究忽视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教育期望差异的普遍存在,而相关差异极易造成个体欠佳的行为表现。本文基于2014—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最小二乘回归(OLS)、倾向得分匹配(PSM)和Bootstrap法中介效应检验,探究亲子教育期望偏差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亲子教育期望偏差显著负向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以强烈的“望子成龙”心愿为典型表现的上偏型亲子教育期望偏差并不合理,对学业成绩有显著负向影响,而下偏型亲子教育期望偏差与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心理压力、学业负担和负向情绪在上偏型亲子教育期望偏差和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与女生相比,男生的学业成绩更易受到上偏型亲子教育期望偏差的负向冲击。基于此,提出形成适度教育期望、增进亲子沟通交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青少年的自杀、杀人与弑师等极端偏差行为具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生命意识的缺失、应对挫折能力的不足、情绪不稳定与归因偏差是导致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出现的心理因素.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出现,就必须以生命意识教育为核心、培养青少年应对外界挫折的能力、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与归因能力,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