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推进"两课”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转型加快的新时期,"两课”教学既面临挑战,又孕育机遇.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仍然是抓好"两课”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实施伙伴战略,是当前中国外交的最佳选择.它的核心点就在于重对话、讲合作、结伙伴,重视全方位、多层次地与世界各国积极而广泛地发展良性互动的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目前在外交上奉行伙伴战略,实质上等于公开宣告自己既不会主动与别国进行对抗,也不会谋求霸权或者同别国结盟,而是要真心实意地与一切国家友好合作.中国实施伙伴战略,既有利于处理好本国外交所面临的"点”、"线”、"面”三大问题,也有利于使自己在外交上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3.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折断的翅膀>中,"我"与萨勒玛*克拉玛的人格特征,是作者潜意识中"自恋情结"的产物;"我"与萨勒玛*克拉玛的爱情观,则代表了作者主体人格的分裂,从另一层面上体现了纪伯伦人格结构中的"自恋情结";而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死亡"场景中,纪伯伦潜意识中的"自恋情结"则在变形和升华中进入涅 .  相似文献   

5.
当你真正有了在现实的商品世界中生存的生命体验以后,再去阅读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那个"商品世界",你就会深深地感受到心灵的历史撞击.一个"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的"商品世界"和"商业精神"竟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中古初期,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且这个"商品世界"从来没有像欧洲中世纪那样"销声匿迹".然而,它却始终孕育不出一个"近代性",更化育不出一个以自由、民主作为两大支柱的现代公民社会,这不能不说是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那个"商品世界"的悲剧!这个悲剧现在是结束了呢,还是在继续?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论述了严复"雅"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作者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严复"雅"的历史局限性及其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内核"进行了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诗歌艺术特征及诗歌翻译的基本要求,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雅"作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7.
《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萧追求真我,挑战父权制那湮没女性身份的“家庭天使”观念,为摆脱父权制通过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和婚姻强加于她的身份不惜以死的抗争。她的悲剧性结局也展示了女性面临的情感困境和社会习俗的障碍。文章用女性主义的分析方法对凯瑟琳的悲剧重新解读,指出艾米莉·勃朗特通过描写父权制下以凯瑟琳为代表的妇女的真实生命体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女权意识与女性反抗。  相似文献   

8.
曹禺<原野)对人物灵魂的扭曲挣扎、心灵的自我拷问的关注,主要体现于悲剧主人公仇虎的人格冲突与内心冲突之中.仇虎的活动空间(环境)笼罩着主观的神秘而粗犷的原始的气氛.在社会、他人、自然对个体生命的重重包围中,仇虎真走不出自己的心灵世界,也逃不出整个社会的黑暗统治.社会现实的非理性与人性的向善二者的冲突,造成了仇虎灵魂深处的人格冲突一方面,他必须手刃仇人之子;另一方面,他双手沾满的是无罪者的鲜血.仇虎是一个良心未泯、其人性却又在扭曲中强劲发展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0.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调查吉林省地方理工科院校"两课"教育教学现状基础上,着重分析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淑的解读     
淑·布莱赫德是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一位女性形象。淑一直在追求自我人格的完整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传统婚姻的排斥 ,在追求爱情与自由中不断强化自身意愿 ,追求灵与肉的结合。虽然她在追求自由的基础上实现了女性自身的价值 ,但她终究没有彻底成功。淑的形象具有鲜明而深刻的“现代主义痛苦”的印记 ,而作品《无名的裘德》具有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飘》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是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她力图挣脱传统的束缚,追求本能的快乐,自由和生存;另一方面,她又时时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甚至还不自觉地坚守着传统的价值观念.根据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斯佳丽内心的“本我“和“超我“的激烈冲突正是形成她复杂矛盾性格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有胆有识的新女性——郝思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品《飘》中主人公郝思嘉,她是一个生活在南北战争时期的普通而特殊的人物,她的性格特征非常复杂,一方面表现了她高傲、自私、虚荣;另一方面表现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要求自由平等,追求个性解放。尽管大多数文章对她是持批判态度,如有评论写她“高傲自负”、“刚愎自用”、“倔强任性”、“贪图虚荣”、“激愤妒忌”、“冷酷残忍”、“唯利是图”……但我认为她的后一方面的性格更具魅力,更体现出她是“一个火热的小叛徒”。  相似文献   

14.
汪注 《培训与研究》2007,24(11):32-34
严重异化的女性形象在新感觉派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她们往往被比附成猫与蛇游离在都市的角落里。这一文学现象的产生固然与上海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变迁有关,更是理与欲、自我与环境冲突在都市背景下的演绎与延伸。  相似文献   

15.
《大浴女》是一部探究复杂人性的优秀作品,全书以尹小跳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妹妹尹小荃的死使她长期处于沉重的负罪感中,为了拯救自己,她在后来的亲情、爱情、友情中进行了艰辛的忏悔和自我审视,最终实现了灵魂的净化和解脱。  相似文献   

16.
《呼啸山庄》具有极度阴郁情绪基调的原因是由艾米莉·勃朗特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她腼腆、冷漠、孤僻 ,内心狂虐等等个性决定的。她是一名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 ,属于内倾型作家 ,其作品独立于时代的主流文学之外 ,在思想艺术手法方面显示出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玛丽·卡森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在《荆棘鸟》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骄横张狂、精明强干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虽然她不是故事中的主角,但是她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她因嫉妒而引发的阴谋和报复事件贯穿整个小说的最深层内容。通过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剖析玛丽.卡森在她60多岁时追求心仪的拉尔夫不成过程中所展现的复杂人格特点和动态发展,探求她命运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汪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她性格张力场的外在特征是:慈爱的母亲,凶悍的婆婆,命运的奴隶。她时而高尚,时而卑下;时而慈善,时而冷酷;时而坚执,时而脆弱;时而像中国传统的慈母,时而又像西方刁钻的贵妇。她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一个包孕着丰厚文化意蕴的“人”。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黑妮这个人物形象入笔,通过分析丁玲创作道路上的两个关键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试图揭示丁玲发生转变的内因和实际转变的结果。由于湖湘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深刻影响和交互作用,丁玲的思想和人格始终处于矛盾的、二元的、分裂的状态,她的创作既呈现出强烈的个性意识、女性意识,也存在向集体主义价值观转变和服务于政治需要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转变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完成。而作者所获得的全部赞誉和非议,都和她"转变"的未完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在《呼兰河传》的潜隐主题形态表达中,萧红以女性话语重操乡音寻找家门的隐喻方式,清唱了一首“回家”之歌.她一方面借助对精神家园的重建,力图在对自然本源的精神归返中,达到对伤痛的医治和灵魂的自救:另一方面,又挺进了生活的纵深处,通过对小城人物日常生存的书写,超越了心灵回归而趋向了精神自醒,看到了“回家”的虚幻和自赎的无望,无形中解构了“回家”。“回家”与“欲回不能”拉出的巨大张力,是萧红尴尬却无以逃遁的生存困境的哀伤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