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科技风》2016,(12)
目前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严重制约生态环境的发展,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做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十分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其次分析了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最后提出了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也是我国水环境保护和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我国地下水资源现状及其污染、恶化的原因进地割析,提出了保护地下资源的措施和建议,以供读者参考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忽略对林木以及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导致我国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不断增多,而我国许多不可再生性水资源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大量浪费。因此我们必须对国家发展进行重新规划。近年来我国正大力呼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通过对城市用水进行重新规划,并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地下水存储状况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将对以上信息进行探讨,并分析如何有效合理地通过改善城市金城规划并持续合理利用城市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水资源储量,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开始对地下水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监督管理可以避免出现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以及海水入侵等问题,同时,动态的地下水管理可以保证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当前我国的建设中,实现地下水检测管理目的的措施是监理监测站网。本文介绍了我国当前地下水监测管理工作的进行现状,结合实际问题,分析了站网建设情况,并就如何提升地下水监测管理工作进行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1,(14)
为了维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提取大量地下水以满足我国许多地区公众的需求,这在增加地下水污染的同时增加了对地下水生产的需求。地下水是宝贵的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地下水是我们的责任。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然后讨论了如何有效加强中国的地下水开发和利用保护,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见解。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都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熟练的不断增长,我国地下水在不断减少的同时,还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由于地下水的自净能力较弱,地下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很多地方出现了干旱、缺水现象迫使我们必须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的污染防治,保护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延边州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地下水水质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得出了地下水水质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依据,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开发利用不但有水量的要求,更要有水质的保证。同时为保护地下水资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反思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亮 《资源科学》2008,30(4):482-488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立法取得了一定成效,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然而,现行自然资源法存在立法理念明显滞后、立法体系不够合理、法律规范配置失衡、立法重心失之偏颇四大突出问题。为此,要提升立法理念,把可持续发展、生态中心主义与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作为自然资源立法的灵魂;要完善立法体系,制定《自然资源法通则》、《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法》、《资源调控法》以及其他急需的资源单行法;要合理配置规范内容,增加权利性规范、程序性规范和可操性规定,完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生态系统综合保护能力方面的规范;要建立健全资源调查与评估制度、资源安全影响评价制度、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环境资源综合决策机制以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三同时”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地下水资源的绝大部分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地表水相比,地下水的补给和更新要慢得多,储存数量也有限,要把握地下水开采的量和度,只有量入为出,保证地下水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地下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使得我国在地下水资源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地下水资源管理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的研究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技术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阐述了地下水资源调查分析技术与方法,分析了地下水资源管理软件,并且对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旨在为提高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新技术新方法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吴刚 《资源科学》1995,17(6):8-12
本文从人类与环境、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与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及其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资源与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保护资源与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造福于今,造福于未来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2.
张文开 《资源科学》1997,19(2):67-73
武夷山市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久负盛名。本文根据自然资源的质量、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与其它地区环境的质量、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与其它地区环境的关系等,在武夷山市划分出旅游资源保护核心区和旅游资源保护相关区,并提出以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为主要对象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下水污染有效防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因现阶段财力资源有限,在进行地下水保护时通常只能对部分已污染场地和预计污染场地采取有限的防治措施。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则要求当前的经济发展不能给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带来巨大负担。为妥善解决上述矛盾并有效地保护地下水资源,本文提出了主要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地下水污染有效防控方法与对策,其中包括地下水保护优化管理模型,经济有效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地下水污染的环境影响评价策略,并对地下水保护管理机制建设,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资源是很多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合理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正确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对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昆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昆明市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及其开采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着重分析了现行地下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6.
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效益,系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因素。辽宁省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需充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推动缺水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使有限的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7.
刘书楷 《资源科学》1985,7(1):80-88
党和国家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并已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以及国土开发整治工作,迫切要求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研究。为此,本文拟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若干基本理论和方法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略谈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长期有效地利用地下水资源,就必须对地下水环境精心管理和保护。针对地下水资源的现状,提出一些防止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林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然而近年来对于林业资源的过度开采也使很多地区的林业资源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而这不仅是一项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还需要通过林业造林的来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本文主要介绍了林业资源中林业造林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锐 《资源科学》2008,30(6):870-875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才能符合保护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出自然保护区的职能。本文在对中国湖北、湖南、四川、海南、贵州等省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和周边社区经济发展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发展当地社区经济的经验,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中国未来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和谐发展的方向和对策是:开展保护区和社区的共同管理公平分享所得利益,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社区可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