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主人公屈原的一次长篇抒情独白——《雷电颂》,以前见于高中语文教材,现被编入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本(人教版)。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炽烈的情感,撼天动地,不愧为抒情艺术的瑰宝。  相似文献   

2.
华敬俊为高中语文课本《雷电颂》作题为《雷电颂》的插图,插图中屈原于雷电交加中举手顿足,指天发问,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愤世不平,不堪同流合污的爱国诗人的高大形象。然而作为五幕历史话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中屈原的一段独白抒情的插图,它有两处细节失实。翻开郭老《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一开始就有场景交代:“东皇太一庙之正殿。……四柱三间,唯无帘幕。三间靠壁均有神像。中室正中东皇太一与云中君并坐,……左室为一龙船,船首向右,湘君坐船中吹笙,湘夫人立船尾摇橹,右室一片云彩之上现大司命与少司命。……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人民文学出版社《屈原》95页)。这一场景交代了舞台人物(主要是屈原)是在东皇太一庙这个场景中活动,节选的那段独白正是屈原被关押在庙中面对庙内神像及室外雷电交加时的一段独白抒情,课本“自读提示”对此也作了提示,而插图中的屈原却是置身于室外,此其失实之一.再看剧本,郑詹尹(欲用药酒毒死屈原者)把屈  相似文献   

3.
屈原“发愤以抒情”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愤”就是“怒”吗? 有人提出“发愤以抒情”是屈原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这是很有道理的。屈原《九章·惜诵》开篇就提出“发愤以抒情”,可以说概括了屈原诗歌创作的总特征。屈原作品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抒情性,而情因愤生,他的作品强烈的悲剧美感力量源于一个“愤”字。对这个“愤”作何  相似文献   

4.
论《离骚》中的自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是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浪漫主义诗人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常常以自己的主观世界为直接的表现对象,他们的作品往往是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屈原就是一个运用诗歌鲜明而突出的表现“自我”的诗人。他的《离骚》正是塑造“自我”形象的优秀诗篇。 (一)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广阔的生活画面、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深刻地展现了屈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评价,尽情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怀,从而艺术地塑造了屈原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5.
屈原《离骚》中“求女”的意义,历来争论不休。本文结合《离骚》文本中“求女”的实际意义以及历代失意文人运用“思美人”这一范式来抒情写意的例证,认为“求女”这一活动,是屈原极度苦闷的情况下宣泄郁闷、寻求安慰的一种心理反映;而且这一范式。对以后的文人士大夫产生深刻影响。本文还探索了失意文人倾向于采用这一范式来表达情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季俊同学问: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主人公屈原有一段长达一千多字的“独白”,有人说它很能代表诗人郭沫若的创作风格,是这样吗? 这种看法是对的。多才多艺的郭老文学创作成就首推诗歌,因为它最能体现郭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郭老创作“借古喻今”的话剧《屈原》,是要借屈原之口吐胸中块垒,发人民心声,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因此郭老把这“独白”看成戏中的灵魂,写成一首充分体现他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散文诗。“独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创造气势恢弘的意境。诗人将“风雷电”喻为革命的暴力,赋予生命和人格,呼唤、喝令他们“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使“黑暗的宇宙”“爆炸”;将“轰隆隆的”雷比作滚动的车轮,能把诗人载到“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将一闪而过的闪电比作长剑,能“劈开”“比铁还坚固的黑暗”。诗人还把自己  相似文献   

7.
《惜诵》是屈原《楚辞·九章》中的一篇。屈原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但他“发愤抒情”的思想承前启后,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屈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雷电颂》选自《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四二年在重庆创作的历史名剧。当时,郭老曾说过:“我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一语道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屈原》的社会意义及其艺术特色。纵观全剧,郭老所谓的 “象征”好似一条红线,文理清晰地统摄着《屈原》创作表现的各方面,所以研究《雷电颂》的修辞艺术,也应从“象征”谈起。 象征是文艺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古今中外名家高手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它的作用。如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以及杨朔的《荔枝蜜》等,都是运用象征手法十分得体的成功之作。《屈原》就其表现手法而论,确是典型的象征性的文苑大作,而《雷电颂》则是剧作中展示屈原精神的重要独白,也是郭老的精心力作。当年,周总理对这段独白曾有过中肯的评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悲壮的、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事实上,他与风暴雷电早已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0.
一、复杂难扼的情感《报任安书》(下文简称《报》)感情复杂,志气盘桓,悲痛与决心交织,耻辱与激愤纠缠,沉郁与慷慨交融,是司马迁用怨气写成,用血泪写成,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嘘欲绝。明晓这种情感,就会在学习《屈原列传(节选)》时体会到司马迁没能固守为人作传的规矩,而在情绪波动处情感起伏时难以自已地议论抒情,点醒读者“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诉说屈平“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的无奈与忧愤;就可以理解他情不能自禁,字里行间喷泻着的激愤哀怨之情,以及借为屈原作传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的用意。明晓这…  相似文献   

11.
抒情(lyric)一词是从希腊文七弦琴(lyre)演化过来的,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奏的短歌,后来发展为指一种偏于表达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而抒情写意又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在文学理论上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还有汤显祖的“言情”说等。在文学作品里更多了,比如屈原的《离骚》,再比如我们要分析的李白的《将进酒》。  相似文献   

12.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因此,评价《离骚》与评价屈原是不能分开的。《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思想、爱国感情、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水乳交融。《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  相似文献   

13.
李贺与屈原相似的人生遭遇,使他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懈和高度的认同。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几乎都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4.
李贺与屈原相似的人生遭遇,使他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同。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几乎都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5.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灵均,是我国战国时代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六十多年的岁月中,经历了严峻的政治斗争,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代表作有长篇抒情诗《离骚》、《天问》,抒情组诗《九歌》、《九章》。这些诗歌表达了屈原为追求进步理想的斗争意志和激情,从不同角度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且不说他的诗歌怎样影响后代,直到两  相似文献   

16.
潘啸龙教授的《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今年元月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38千字。该书乃作者30年来在“诗骚”和汉魏文学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之结集。其中对《诗经》“赋法”和“抒情人称”的研探,深入精到;对屈原“放逐”和“沉江真相”的考察,推动了屈原生平研究的深化;对《离骚》“抒情结构”、《九歌》“祭神特点”、《天问》“问难艺术”、《招魂》“民俗背景”和“楚文化”对屈原创作影响的探索,至今驰誉楚辞学界;  相似文献   

17.
《涉江》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晚年流放江南时述志抒情的瑰丽诗篇。主要是写屈原被放逐以后,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到溆浦深山一带,独处山中的情况。诗篇描述了这段行程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在流放途中的悲愤心情。《涉江》是屈原《九章》诗中的一篇。《九章》是他两次流放中创作的九篇抒情短诗.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沿用旧题,流传至今.屈原为人忠信,廉洁、正直.他清醒地认识到:具有虎狼之心的强秦对楚国的严重威胁.因此,他一贯主张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楚怀王起初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位才气“陵轶飞免”的英才,贾谊留存下来的赋像他的鸿文巨论一样“沾溉后人,其泽甚远”。贾谊赋在赋史上具有“振其绪”之功。既上承楚骚的余绪。又奠定了汉代骚体赋的基础。在贾谊仅存的四篇赋中,《吊屈原赋》是以文辞清丽。抒情浓郁而饮誉于世的。 “辞清而理哀”,刘勰对《吊屈原赋》的这一评价的确是中肯之语,道出了贾谊这篇短赋被历代文人心慕手追的原因。贾谊的境遇与屈原相类似,因而在此赋中作者借屈原以自况,用清丽的言辞,抒写出悲愤哀伤的感情。《吊屈原赋》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与屈原的《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屈原《九歌》的创作动机、情感基调、抒情方式等三个方面,并结合先秦文、史、哲各个领域的和谐理念及屈原政治理想、哲学观念、人格精神、艺术追求、人性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耿介只是屈原性格的一个方面,期盼天人和谐、人神和谐、君臣和谐、自身和谐也是他不可忽视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他一方面深受废名、沈从文和孙犁等现当代抒情作家的影响,另一方面积极从屈原、庄子和苏轼等人的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学习、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抒情传统。生命的“破缺”是贾平凹缘情而发,抒写《秦腔》的情感动因。他以秦腔戏架构起小说的“天窗”结构,以实写虚、体无证有,建立了以秦腔为核心的象征体系,并在这一象征体系中融入了个人史、当代史和古代史三个维度的历史,将当代乡愁编织到“伤逝”的母题中,建立起天地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观物方式。由此,现代中国乡土的裂变成为人事在天地间的轮回出演,呈现出沉郁顿挫的抒情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