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这场革命,所传播的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刻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包括中国女性命运的变革.文章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后,上海创办的《女学报》《女报)》《女子世界》《妇女杂志》《新女性》《女子月刊》等6种女性期刊的介绍,梳理近现代以来中国女性期刊发展的脉络,展现其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及其在舆论层面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总体的特征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在清末民初现代性因素渗透到东北乡村后,东北地区的乡村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结构性变革,这一趋向成为近代东北整个社会变迁的主基调。其中乡村基层政权的民主化成为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型,从器物到制度,从外在物质到内在精神,从国家到国民,无一不徘徊在社会转型的关键路口。当时出现的一些白话报刊,以其大众化的传播工具——通俗的白话语言,并以人数最多的工者、农者、商者为传播对象,向他们灌输近代知识,为社会转型中的国民观念传播发  相似文献   

4.
张欣然 《新闻世界》2013,(1):168-169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拉开了社会转型的序幕。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进入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过渡的时期。这场变革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出版业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必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其政府规制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所发起举办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华中师大逸夫苑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及大陆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交流和讨论.代表们向大会提交了90余篇学术论文。限干篇幅,这里仅就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动力和阻力,传统文化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以及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等几个主要问题简介如下。如何界定社会转型?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代表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代表从广义文化学的角度将社会转型看作是文化转型,指出…  相似文献   

6.
熊燃  盘石军 《新闻前哨》2008,(12):44-46
我国古代报刊在向近代报刊的转变中走向了与西方近代报刊发展相异的道路。促使中国近代报刊走向不同道路的因素.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状况使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脱离了西方近代报刊发展的轨道;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要走自己的路。本文旨在探讨第二种力量即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报刊发展的影响,将从政治情结、立言、教化和重义轻利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尹航  蒋多 《中国出版》2023,(4):66-69
辛亥革命时期正值中国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汇流与融合中,报刊以其不可取代的大众媒介作用和传播特性,扮演着记录者、参与者乃至建构者的角色。报刊传播的革命触媒效应得益于两种力量的推波助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纷纷利用报刊这一宣传工具夯实其舆论阵地,另一方面上海作为出版中心所形成的大众读报时代景观提供了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与媒介互动场域。近代报刊的萌芽、成长与繁荣,是在与革命互为因果、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实现的,技术革新推动报刊商品化、制度转型引领报馆企业化、供需调节导向报业市场化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促使报刊成为近代出版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新闻媒介与时间制度是互嵌的。中国近代历法制度的变革不仅在报刊上获得广泛讨论,而且在它的报头信息中清晰地呈现出来。本文以《申报》为切入点,以全球化史为背景,探寻近代中国报刊在时制变革中的角色,从而理解中国是如何与全球传播秩序对接的。研究发现,《申报》报头的日期标注与历法变革相呼应。起初帝王年号与干支结合的中式历法占据主导,随后西历逐渐登场,并最终演化为中华民国的国历,而帝王年号和干支纪年作为废历退出历史舞台“。公历”的确认蕴含着中国对全球体系与全球秩序的重新认知,也是中西碰撞与汇聚的焦点之一。近代中国的历法变革、报刊发展与现代时间观念密不可分,报刊作为历法知识传播的载体,成为时间与媒介互构的重要中介。中国的国族概念据此构建,中国加入全球体系,而中国媒介也就此汇入全球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9.
徽州是社会史研究的典型区域,研究徽州报刊史对于深化区域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搜集整理相关报刊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深描民国旅外徽州人创办与发行报刊,积极营造文化舆论空间,进行思想启蒙与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员活动。同时,结合历史因素与时代特点阐述处于徽州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旅外徽州人文化自觉所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旅外徽州人的办报实践在开通徽州社会风气、增进社会福祉、唤醒国家意识与投身社会革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旅外徽州人的办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人救乡救国的文化自觉,以及从传统到现代的知识分子自我调适与文化适应过程,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在近代转型过程中自我改造与革新的主体性实践,这为徽州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想象中国”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从1860年到1947年间,法租界报刊在天津各租界报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在启迪民智、丰富市民生活、促进报业发展、记录重要史料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记录了天津近代近百年问的历史,影响了天津人的思想,孕育了优秀的国内报刊,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本文将从天津法租界报刊的类型和特点入手深入剖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报刊史和近代中国城市的变迁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城市是窥视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在以政治史、革命史范式为主导的近代中国报刊史研究中,城市与报刊的关系被"需要与被需要"的框架所束缚。本文认为可以在近代城市史的视角下,重视近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对报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需要与被需要"的解释框架,构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互动的城市与报刊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读《新闻与写怍》1989年8期上刊载蓝鸿文同志文章《从文言新闻到白话新闻》,其文说“1815年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标志着我国近代报刊的开始”。这引起了我对中国近代报刊起始的思考。怎样认识中国近代报刊的起始呢?是以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态来决定呢?还是以历史上最先找到的某种正式出版报刊来决定呢?这是一个应如何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新式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中西冲突的矛盾中逐渐展开的,可以说外来因素是中国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触媒剂"。但是外来因素必须通过中国社会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在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由社会各方面影响所构成的"合力"推动的,其中人口因素是这一"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是激发与推动教育变革的最重要力量之一,中国近代人口变迁因素对教育现代化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同样,教育也是影响中国近代人口变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人口变迁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闻传媒重要机构之一的通讯社,在中国的出现仅次于近代报刊。由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中国的通讯社同近代报刊一样,是由外国人引进的。上海是中国通讯社的发祥地。上海通讯社的产生、发展与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旧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特点及规律等,无疑应该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想在这方面提供一些资  相似文献   

15.
吴强 《云南档案》2011,(10):7-10
<正>一百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于中国近代历史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标志着统治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终结,古老的中国从此走上与既往完全不同的道路。然而这场社会的变革却非始于辛亥革命这个爆发点,或者说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自那场著名的鸦片战争,就已经开始在孕育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正是这一社会巨变  相似文献   

16.
论近代环渤海地区社会生活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俊旗 《历史档案》2000,(3):113-119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环渤海地区(主要是指今河北、辽宁、山东三省的沿海地区和北京、天津)的社会生活领域与全国一样经历了猛烈的变革,又带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其生活层面既出现“西化倾向’,又有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与更新。探究变革的推力,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重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外来社会生活方式的进入(外力)、国内引入机制的形成(内力一)、传统生活方式本身的惯性力(内力二),三者共同引发和推动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变革,这是环渤海地区以至近代中国的普遍社会现象。本文将探讨在社会生活变革中的三重推力及不同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投影及其整合,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部分受过资产阶级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积极参加报刊活动,在女性报刊出版发行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女报人不但思想先进,而且具有强烈的女权意识,其个人经历以及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个性化色彩也深刻影响着她们参与的报刊活动.同时,女报人群体的逐步壮大也是近代社会中具有多重意蕴的历史事实.她们不仅对女性报刊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传播中,刚诞生不久的近代报刊成为传播的重要阵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传播的高潮叠加涌现;中国近代报刊造就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领域,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公共空间;中国近代报刊促进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客观上为近代社会思潮的传播扩充了新型传播主体;中国近代报刊的副刊对通俗文艺作品的传播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第二空间"。  相似文献   

19.
试论早期中国报刊评论的成因和走向曾建雄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早有报刊的国家,但是报刊评论却始终没有在中国古代报纸上出现。中国报刊评论最早是伴随着一批外国人办的近代中文报刊(以下简称“外报”),首先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从19世纪初叶第一份近代中文报...  相似文献   

20.
辜璟 《新闻三昧》2005,(5):19-21
近代报刊源于西方,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胫到了19世纪初,报刊已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古老的中国传教布道时,也带来了反映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器具——近代报刊,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如,第一份中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蜜蜂华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