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课后习题附在课文之后,与课文一同组成阅读的教材,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我们不能将课后习题看成是课文的附庸,可有可无。那么,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否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呢?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语文课后习题存在着重能力轻知识、重有序轻层次、重封闭轻开放、重理解轻  相似文献   

2.
认真分析教材课后习题有助于教师利用教材高效组织教学活动。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文章以经验总结为主要研究方法,提出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具有导“学”和导“教”的价值,并盘点了课后习题应用期间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案例,指出教师可以借助课后习题捕捉教学重点,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将课后习题作为学习线索,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的课后习题利用效果,找出帮扶空间,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使学生在课文解读期间发展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3.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采用“文选”式编排的。不少语文教师只知道一课一课地教课文,一学期教完几十篇课文就算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很少思考语文教材编排及教学过程的知识逻辑。如:语文教材为什么要把课文划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种类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课文各有什么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学法指导 ,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掌握其方法 ,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能力。下面 ,我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进行课堂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 ,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中的每篇课文 ,在课后都设有“思考练习” ,从第七册开始在课文前设有“预习提示” ,教师只要让学生按“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的要求去分析理解这些习题 ,就一定能掌握预习课文的方法。1 利用“预习提示”掌握学习方法“预习提示”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前半部分…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理论有一个命题:课文是语文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本文认为这个命题是错误的。课文只是语文科的教学例题习题。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把课文误解为教学内容会导致语文教学内容缺位,并且固定了“教例题习题”的教学形式。这两者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低效率。本文认为应该将“汉语言”和“听说读写知识技能”确定为语文科的两大类教学内容,实行分科教学,改变教学形式,改革语文考试,重新构建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6.
杨东锋  赵建军 《教育》2024,(6):28-30
<正>部编版语文教材课文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和“读读写写”,以及自读课文后的“阅读提示”和“读读写写”,适当涉及自读课文的边批内容,单元作文的习题,以及“活动探究”单元的任务清单是学生开展有效训练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利用好这些形式多样的习题,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作业训练质量,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为此,笔者从初中语文教材出发,强化教材中的课后习题的研究,既能更好地使用教材,也能巧妙设计出更多“有效果、有梯度、有价值”的作业,切实保障学生日常作业科学合理,让“成绩和素养齐飞,减负与增效共色”。  相似文献   

7.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课标视域下,如何依托“原教材”,上出“新课标”的精神,这不仅是一个“接轨”的问题,更是一个教学实践亟须解决的现实命题。拟就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后练习中“语言积累”类习题如何教,谈谈粗浅思考。  相似文献   

8.
《语文》作为文选型教材,不管教材怎么变,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如果说课文是侧重反映“阅读什么”的话,那么课后习题则侧重反映“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我们可以从选文的特点看出编者意图引导学生“阅读什么”,从课后习题的编排特点看出课文的教学策略。本文以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一册为例,试图从其课后习题透视低年级课文教学的着力点。《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指出“:语文知识、课后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纵观一册课后习题,笔者认为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精神。一册课后…  相似文献   

9.
按语文教育全面目标精选修改的一篇篇文章为每课正文(在这里即称为“课文”),加上每课、每单元教学要求与练习题组成的语文教学材料,构成了语文教材,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所以,对语文教材内涵属性的认识基本也适用于作为语文教材主体的课文。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按照双线结构组织单元教学,这个单元是语文知识能力的单元。教材通过双螺旋组织的方式将语文要素分布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这样的编排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什么。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课后习题,明确语文各要素在教材中的分布,着力落实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简析《语文课程标准》在各阶段目标中都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人教版低年段的实验教材中,它是以“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的形式出现的,在中年段的教材中才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型提出来,因此第五册教材在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第五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由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穿插其中:在第一篇课文后提出“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在第三篇课文后又给予“综合性学习”的提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也是围绕这一活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现行的苏教版教材的每篇课文后习题第一题基本上就是“朗读课文”。教学参考用书中“课文教学要求”的第一条也基本上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重在读,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书声琅琅,提倡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以多种教学辅助方式促读。那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13.
一、从“课文”走向“文本” 客观地看过去的阅读教学,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阅读学习的空间过于狭窄。这可以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2000年,所有的语文教学大纲在谈到阅读教学的要求时,均是以“课文”为阅读对象的。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再也找不到“课文”这两个字符,“课文”的“高级替代者”是“文本”,这既是整个阅读教学的突破,更是课外阅读的一个巨大突破。教材中的课文是文本.但作为文本的决不只是教材中的课文。这就意味着,作为阅读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的习题能直接反映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有些教师不重视课后习题,学与练脱节,导致课堂低效现象,作者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让这些问题引领学生熟悉课文,作为深入课文的切入点,解读文本的金钥匙,拓展延伸的渠道,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5.
董海 《广西教育》2010,(19):23-23
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都安排了"资料袋"这一内容,它与文本、课后习题、插图一起构成了一组完整的语文材料。编者把"资料袋"安排在教材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将资料袋的使用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真正做到“料”尽其用。  相似文献   

16.
王珂晨 《文教资料》2011,(30):49-50
在“教教材”的观念支配下的传统教学中,凡是选进教材的文章,基本上都作为“定篇”来使用的,致使教学中盲目迷信课文,过度挖掘的现象严重。语文到底教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谁都知道,语文教学需要语文味儿,语文课堂要教“语文”。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却在教“课文”。在他们的意识中,课文就是语文。其实,“课文”与“语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课文也就是教材中二十几篇而已,而语文的内涵与外延则更为丰富,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文到生活,从阅读到文化等。凡是用语言概括的,用文字书写的,简而言之,都是语文。其实,编者也试图让教材立体化、课文语文化。然而,大多一线教师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毕竟受知识、地域以及理念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围绕课文而教,结果自然把语文越教越窄,导致学生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对一线教师来说,要让教课文真正成为教成语文,最重要的是方向、思路。简单地说,就是三方面的拓展:拓展生活、拓展文化、拓展阅读,从而丰富课文的内涵,拓宽课文的外延,从而让课文与语文对接,实现教材语文化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课后习题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语文要素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相应的课后习题,以扎实有效的训练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以《两小儿辩日》为例,阐述了通过聚焦课后习题来落实语文要素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教材中的单元教学,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单元主题’’的概念。即:一个单元之内的课文,归纳出一个共同点来解决几篇课文的内涵。采用的方法是:先精讲两篇课文,剩下的一篇交给学生沿着这条共同的主线,独立学习这一篇课文。笔者选取了三册教材中几个单元作了示范,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同时,举一反三把课本中的知识活用到习题中,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文静 《林区教学》2023,(8):113-116
课后习题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总结和精练,对推进教学进程有着重要意义。以部编本八年级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习题的编写特点,挖掘习题的价值,以期发挥课后习题在建构言语经验、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和传承优秀文化上的功效,为师生在使用课后习题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