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景润教子     
陈景润与女军医由昆自由恋爱结婚。婚后他们有了独生子陈由伟。陈景润中年得子,对儿子疼爱得连他夫人由昆也感到“父爱超过母爱”。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取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取其将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和一切尽职的父亲一样,陈景润也望子成龙。 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地成长。培养他的思维方法更带有个性。 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儿子周岁时,他夫人山昆买来了电动玩具给儿子玩。陈山伟天生聪明,他每当拿到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由昆  相似文献   

2.
我遇到过这么一位家长。他的儿子放学不按时回家,和一群孩子爬到学校的大铁门上玩儿。这是很不安全的!于是我逐一找来了他们的父母,讲孩子行为的危险性。其中有一位家长居然惊喜地对我说:“老师,你说什么?我的孩子爬铁门?真的?他敢爬铁门了!真好,真好!”家长的反应让我一头雾水!也就是这位家长的儿子,读到高年级的时候竟然向他的语文教师提出:“我不写作文、不写日记行吗?我可以用图画来代替!”他的语文老师“慷慨”地答应了。后来,这孩子考上了美院。父亲的“另类”,让儿子也很有个性!父亲希望儿子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许爬铁门是孩子…  相似文献   

3.
记得还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丈夫的姥姥就不止一次非常认真地指着她的外重孙子对我说:“她妈呀,你可是好命的,这孩子真勤谨,长大了准是把好手!”儿子如今16岁了,尽管我还没有深切体会到我的“命”如何“好”,但可以说,在现在的孩子中,儿子不算懒。而且我确信,没有天生的懒孩子。在我们家,儿子做家务有几个著名的“典故”,只要谁什么时候提起来,总会引起全家人一阵哄笑,也每每使我回味那些“妈妈感悟”。“不起沫儿……”不知从哪年开始,少说也有10来年了吧,我们家洗碗开始用“洁法灵”了。本来,晚饭后洗碗就是儿子的“专利…  相似文献   

4.
孩子撒谎了     
我相信,每位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面临“孩子撒谎,该怎么办”的困惑,我也不例外。我对儿子的教导,一直都是“做人要坦坦荡荡,哪怕你现在还只是个小孩儿,也要像个男子汉一样有担当,不说假话,不办违心的事”,但是出于许多原因,儿子也会偶尔向我们撒谎。该怎么应对?我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与摸索中,努力不让儿子的成长“偏离航道”。  相似文献   

5.
粗说细节     
与几位朋友聊天,说到教育孩子的事。有朋友抱怨,如今的孩子是“刀枪不入”——道理讲了无数遍,利害关系说得明明白白,可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这可怎么办!怎么办?笔者当然也拿不出现成的招数。但是有些家长的做法,倒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有一位家长,因为儿子“煲电视”而苦恼,什么招数都用了也不行。一天,儿子放学回家,不等儿子开口,老子便诚恳地和欣喜地对球迷儿子说:“今晚世锦赛上,姚明和大郅都上场,你可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常常将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强加给孩子。父母根据自己的“美好想法”安排孩子的活动,结果使孩子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也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造成孩子角色认知的偏差。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对没有上过大学的夫妻,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儿子有个性,也很聪明,但是他不用心读书。母亲对“不务正业”的孩子失望之极,痛苦之极。在母亲的眼里儿子“不可救药”,而儿子却与母亲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在这个“冷战”的家庭中,母子俩和我的谈话颇令人深思。母亲说:“儿子正…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诗这样写到: “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这说明,在对待孩子时要坚持民主平等,要充分理解、信任、尊重孩子。记得儿子亮亮两岁多时的一天,找在阳台收叠衣服,儿子也在一旁忙着把衣服上的衣架取出来.还特别愉快地学我的样子叠衣服,一边叠一边不停  相似文献   

8.
儿子要争取读书的场所,爸爸要争取麻将的阵地,猜拳定输赢,谁赢谁占桌。这看似滑稽的一幕,在许多家庭里上演,而且多以孩子的无奈收场。家庭的“民主”体现在这里,却是种悲哀。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就等于丧失了孩子成才的可能,我想,这是所有家长不愿看到的。“民主”爸爸@冯英杰 @王子  相似文献   

9.
“养儿防老”这个观念,其实我没有。生了四个儿子,是因为喜欢孩子。 有很多人对我们的亲子关系羡慕也好奇:“你和四个儿子的好感情,是如何经营的?”我这位幸福的母亲,与孩子之间那份圆满,一半靠智慧,一半靠运气。  相似文献   

10.
接触过我儿子的邻居、朋友,常常会冒出这么一句话:“你的儿子个性特强。”这话褒贬不一,有欣赏,也有不以为然的。记得孩子刚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时,便时不时倔着头回敬我们:“不!”那时,丈夫不无忧虑地说:“这孩子这样倔强,如何教育是好?”随着孩子的“不”声与日俱增,且把“不”字付之于行动时,我们心中的忧虑却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惊喜。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     
说到用语言教育孩子还是用行动教育孩子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父亲带着孩子去参加儿童攀岩比赛,父亲是个攀岩爱好者,儿子的身体素质也不错。比赛时父亲站在场外不停地给儿子喊加油,儿子也能清晰地听见父亲的声音“别紧张!”“快一点儿!”“别害怕!”可是最终儿子还是输掉了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诗这样写到:“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这说明,在对待孩子时要坚持民主平等,要充分理解、信任、尊重孩子。 记得儿子亮亮两岁多时的一天,我在阳台收叠衣服,儿子也在一旁忙着把衣服上的衣架取出来,还特别愉快地学我的样子叠衣服,一边叠—边不停地问:“妈妈,这件衣服是谁的?”我都态度很好地一一作答了。最后他拿着一件自己的小衣服又问  相似文献   

13.
无为而治     
美梦 《家长》2005,(12)
认识我的人都羡慕我有一个人见人爱、“不用管”、“不用操心”的好儿子。殊不知,好儿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精心教育的结果。在儿子出生前,我曾当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学教师,深知“无为而治”是最科学、最高深的管理艺术,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孩子出生后,我尝试着用“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来教育孩子。一方面,对孩子的思想动态、朋友圈子等情况了如指掌,对孩子的受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用百般挑剔的眼光去选择和营造;另一方面,对应该由孩子自己处理的事情,绝不轻易插手,对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太满意时,绝不简单地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相似文献   

14.
儿子五岁那年,他妈妈在一场车祸中走了。“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我天天要上班守候那几百元钱的工资,每天下班去接儿子时,幼儿园的孩子早已所剩无几,儿子常常是一个人趴在窗台上哭泣。 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慧,后来她成了儿子的后妈。当后妈最敏感的问题就是如何同孩子处理好关系。我对慧说,儿子同他的妈妈有很深的感情,他妈妈在世时,把孩子当成心头肉,“儿子接纳你,肯定有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说到用语言教育孩子还是用行动教育孩子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父亲带着孩子去参加儿童攀岩比赛,父亲是个攀岩爱好者,儿子的身体素质也不错。比赛时父亲站在场外不停地给儿子喊加油,儿子也能清晰地听见父亲的声音“别紧张!”“快一点儿!”“别害怕!”可是最终儿子还是输掉了比赛。事后孩子对他的父亲说:“其实当时我一点儿也不紧张,也不害怕,可就是不知道哪一个支点最有利于继续向上爬,而且手指头在岩壁上怎么也使不上劲。由于没选好支点,最后脱手了,才会输给对手。”父亲听后有些遗憾,  相似文献   

16.
曾闻 《教育文汇》2013,(3):45-45
前几天,由于儿子触犯了“校规”,我被班主任“喊”去。据儿子说,他们班常常有一些“犯规”吃“黄牌”的学生家长也被老师“喊”到校。老师“喊”家长到校,是关心孩子,但笔者认为其效果不一定会好。  相似文献   

17.
陈雄 《师道》2002,(10):54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父母既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的学生,还是孩子的朋友。”心理学家也言:“常与父亲在一起玩耍学习生活的小孩较为聪明能干。”于是,在空闲时常常与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一起玩耍。在玩中,开发儿子的智力,增长儿子的知识和才干。如常与儿子下棋、做游戏、养鱼养鸟、种花养草等。自儿子背着书包上学后,便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入手,晚上或周末常与儿子在规定时间一起看书。在学习上,儿子若遇到难题都喜欢与我一起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儿子上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那年,更喜欢与我一起读书看报和习作…  相似文献   

18.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到52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十分喜爱。但是,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牢牢记取“娇子如杀子”这句话,十分注意对儿子的教育。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便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52岁才有了这个孩子,哪有不爱他的道理!但是,爱他也要爱得有道理。”他要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培养孩子为人忠厚,避免孩子滋生邪恶之心。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  相似文献   

19.
儿子今年上一年级了,班主任老师说儿子的握笔姿势特别好,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老师还说,班上有很多孩子写作业都是趴在桌上,拿笔也不规范,多次指导,效果甚微。老师问我有什么好经验,我说:“我在儿子五六岁时就注重对他进行握笔‘三个一’的培养。”具体地讲,“三个一”就是眼睛离书本一尺;身体离桌子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那么,怎样使孩子做到“三个一”呢?  相似文献   

20.
在我赴加拿大探亲的第二天,儿子担心我用老办法去对待他的儿子,就请我细心观察加拿大人怎样对待孩子。于是,我仔细体察了加拿大人如何对待孩子的事。我了解到,加拿大家庭乃至全社会皆以孩子为中心, 认为孩子是世界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比什么都重要。他们视孩子为重中之重,一切为了孩子。我从未发现与我们住同一公寓的左邻右舍以及社区中的加拿大人打骂过孩子,也没看到加拿大人有“训”“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