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谢玉盛 《视听界》2007,(2):54-55
不久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有一说一》栏目举办了一次“警方DV大赛”。大赛期间,短信平台收到数干条观众来信,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出乎节目方预料。DV的存在性特征是什么?电视传媒需要什么样的DV作品?于是,便有了如下传媒(下称“传”)与DV(下称“D”)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时宇石 《新闻界》2005,(1):84-85
从《黑暗中的舞者》获奖,《老头》、《江湖》《北京弹将》《铁路沿线》《北京风很大》等作品走向国际开始,DV就不再平静了,人人说DV,人人玩DV。DV到底带来了什么?是取代电影的技术手段,粗糙不堪的画面对电影造成的伤害,“影象不能承受DV之轻”,还是贾樟柯呼吁的“反对歧视DV”的另一种发展?审美需求,是人的最高需求,DV最后的发展必然是走向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3.
十几年前,人们提起DV还不知道是何物,可是今天,DV却走入了百姓生活中,并对影视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5年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搞了一次DV故事征集,一个月内收到了6000多部DV节目,在去年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征集的DV作品中竟然有200多部来自农村,投稿者年龄最大的一位78岁。数字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在很多领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小说《重庆谈判》连播以后黄济人偶然寓于必然之中,往往有些作品播出的意外社会效应令作者始料不及;《重庆谈判》的播出便是如此。作为长篇小说《重庆谈判》的作者,自这部作品问世以来.我收到过不少读者来信,自这部作品被搬上银幕以后,我又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而这...  相似文献   

5.
吴菲 《视听纵横》2004,(4):20-21
凤凰卫视开办的《DV新世代》栏目,率先在大众传媒上重锤敲响了DV的锣鼓。DV已经从黎明前的静悄悄到如今的热热闹闹,从小圈子的沙龙式的观赏与交流到面对大众媒体的审视和互动,从“地下”走出地面……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DV作品、DV人和DV精神并非异类,也并非另类,而是影视载体的同类,是多元化的真实的时代生活殊途同归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蔡尚伟  陆虹 《新闻界》2002,(4):37-38
一、悄然兴起的文化书写方式———DV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由于DV的技术优势(后有分析),近年来得到迅速普及,给了民间强大的影像生产能力,一种新的文化形态———DV文化逐渐形成。首先是DV电影的诞生,这是传统电影之外的实验性电影。世界上最先实践DV拍摄的是丹麦的4个年轻人,他们发表了“Dogme95宣言”并身体力行,从《家变》、《破浪》到《白痴》,每一部小组作品都给世界影坛带来巨大震荡。2000年,宣言发起者之一拉斯冯蒂尔凭借其用DV拍摄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  相似文献   

7.
2004年5月,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经过精心筹备,推出了“陕西移动DV新闻大赛”,我们把观众用DV记录的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片断作为一个独立的版块,安排在每天的《阳光播报》中播出,这在陕西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还是首次。一石激起千层浪,DV新闻大赛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观众参与非常热情,一批具有观众自己独特视角、时效性强的DV新闻作品,成为《阳光播报》栏目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8.
DV:数字影像时代的个性之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颖 《现代传播》2004,(4):122-123
世界上最先实践DV拍摄的是丹麦的 4个年轻人 ,他们发表了“Dogme95宣言”并身体力行 ,从《家变》、《破浪》到《白痴》 ,每一部小组作品都给世界影坛带来巨大震荡。 2 0 0 0年 ,宣言发起者拉斯冯蒂尔凭借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到今天 ,DV电影在各种电影节获奖已不是少数。DV传入中国以后也是佳作不断 ,当代DV人创作了《老头》、《江湖》、《北京弹匠》、《铁路沿线》、《北京风很大》等一些不错的影片。以吴文光等人为代表的独立纪录片工作者用DV开创了既不同于传统纪录片也不同于实验电影的新型纪录片天空。D…  相似文献   

9.
周婧 《新闻界》2003,(1):38-38,41
2002年,随着从凤凰卫视的“DV青年影像大赛”及央视《正大综艺》栏目向社会征集DV像带,逐渐在国内大中城市掀起了阵阵DV热潮。具有体积小、成像质量好、价格平民化等特点的DV,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作为西部文化重镇的成都,与京港两地遥相呼应,也在西部有力推动着DV活动。一、现状分析成都的DV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暗地妖娆”成都的DV发展始于民间。平民化的价格使DV进入家庭成为可能,许多家庭购买DV来拍摄一些生活片断,如小孩子的成长过程、外出旅游、家庭聚会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些DV作品是随意…  相似文献   

10.
冷凇 《声屏世界》2005,(5):54-56
1995年至今.DV整整发展了10年。而且发展速度惊人。DV现在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关注。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的良心三部曲《黑暗中的舞者》《白痴》《破浪》,纪录电影艾格尼斯.瓦塔的《拾穗者》,温德堡的《家宴》,阿巴斯的(ABC在非洲》等等,都是DV的杰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巫布莱尔》,这部以DV小成本制作的影片,创下一亿美元的票房奇迹,它证明了DV在商业领域里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1.
10年前DV进入中国民间,同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相结合,从此民间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DV主导的新时期。DV纪录片对纪录片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年达到颠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外界和自身的众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DV纪录片延缓了纪录片整体下滑的势头。民间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作者和DV作品。像吴文光的《江湖》,杨荔娜的《老头》,蒋志的《食指》,朱传明的《北京弹匠》,王兵的《铁西区》等等;而且在2001、2002年前后,社会上还一度出现DV热。可以说,DV“横空出世”的那几年,纪录片并没有真正陷入低谷。这几年,纪录片在低谷中徘徊,DV纪录…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新闻战线》2012,(8):3
新闻晚报、i时代报总编辑钮也仿《新闻战线》是一份值得尊敬的专业读物。我曾有幸在她的《作品》栏目发表过油画作品。从今年已经收到的7期杂志看,《作品》栏目品种颇多,国画、书法、刺绣、摄影、油画、钢笔画等等,  相似文献   

13.
给DV一点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许是摄像机(DV)普及的速度过快,也许是过多的DV大赛,使DV节目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一些电视台开始把DV节目列入播出的视线。去年.我连续收到几家电视台的委托约稿(约DV纪录片).兴奋之余.推荐了30多部短片给了4家电视台。可是反馈回来的信息却不尽如人意:2个节目合格,7个节目可以考虑,但要“大动手术”,其余的节目都被“枪毙”了。当我把电视台的改动要求通知作者的时候,只有一个作者回复“抓紧时间改”。其余的DV爱好者多以学习时间紧,没有设备.被摄者出差等理由推脱掉了。  相似文献   

14.
李静兰 《新闻窗》2010,(4):66-67
有人说“纪录片的价值不在拍摄的技巧有多高,而在于片子是否真正反映了生活与岁月的痕迹。”我感觉这句话更适用于DV纪录片。2008年,我用DV套拍了两个以贵阳人民广场为背景的纪录片(2008人民广场》、《广场舞者》,使我对DV有了切身的体验和认识.DV开拓了我的纪录片创作思维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巫维珍 《出版参考》2013,(18):52-53
曾经参与编辑、企划《三杯茶》《享受吧!一个人旅行》《朱丽叶》的我,原本熟悉翻译文学的范围仅限于英语作品,首次收到代理商寄来《熔炉》的书讯,才算是第一次接触了韩国文学。《熔炉》的作者是韩国知名作家孔枝泳,在书讯中看到了她的另一部小说《我们的幸福时光》,想起曾经听闻过这部作品改编电影的消息──原来不是太陌生的作家呢。简单的缘分吸引了我阅  相似文献   

16.
曾经参与编辑、企划《三杯茶》《享受吧!一个人旅行》《朱丽叶》的我,原本熟悉翻译文学的范围仅限于英语作品,首次收到代理商寄来《熔炉》的书讯,才算是第一次接触了韩国文学.《熔炉》的作者是韩国知名作家孔枝泳,在书讯中看到了她的另一部小说《我们的幸福时光》,想起曾经听闻过这部作品改编电影的消息——原来不是太陌生的作家呢.简单的缘分吸引了我阅读孔枝泳的作品,我就这么开始接触了韩国文学.  相似文献   

17.
杨宏霞同学: 先后收到你寄来的五篇散文,每篇都在五六百字左右,其中有的是写你自己感受的,像《校园恋情》之一与之二,还有的是你摹仿他人的作品。你坚持要我给你的作品提出意见,现在我把读过你的作品后的想法写在下面。  相似文献   

18.
张燕菊 《新闻知识》2005,(11):61-62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DV摄像机在我国迅速普及,并逐渐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一些年轻人完全凭借直觉而非固有的技法拿起DV机,用个人的眼光,拍自己身边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创作出一批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个人DV纪实作品。在DV创作出现后的最初几年里,DV人的民间性和独立于体制外的身份及其作品中透出的“边缘”“另类”倾向,使他们的“个性化”作品往往不能满足于主流媒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谈个人"DV"在电视新闻监督中的缺失及补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DV在舆论监督中的缺失纵观我国目前的个人DV影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文人学子们创作的DV纪录片,主要以吴文光的《江湖》、睢安奇的《北京风很大》、杨天乙的《老头》白颖的《黑人》等为代表,其焦点是关注基层民间社会,表现社会边缘人群的原生态;一类是普通百姓创作的DV小品,其见之于荧屏的有每周四的央视一  相似文献   

20.
谈个人“DV”在电视新闻监督中的缺失与补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 《声屏世界》2003,(2):14-16
个人DV在舆论监督中的缺失纵观我国目前的个人DV影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文人学子们创作的DV纪录片,主要以吴文光的《江湖》、睢安奇的《北京风很大》、杨天乙的《老头》白颖的《黑人》等为代表,其焦点是关注基层民间社会,表现社会边缘人群的原生态;一类是普通百姓创作的DV小品,其见之于荧屏的有每周四的央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