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中国军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唯一获胜的一次战役,指挥这一战役的就是清朝将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迫使清朝政府屈服,第二年4月。侵略军北上大沽口,与清政府谈判。当时,英法舰队在大沽口外耀武扬威,但清政府不修战备,军无战心,英法见此,迫使谈判破裂。5月,悍然向大沽口发动攻势,轻易地攻占了炮台,接着直扑天津。这时清政府慌了手脚,赶紧派使臣与英、法、俄、  相似文献   

2.
僧格林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显赫一时”的人物,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因指挥著名的大沽口保卫战和残酷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与捻军起义,被“朝廷倚为长城”,在1861年“辛酉政变”中,他坚定地站在慈禧集团一方,是促成“垂帘听政”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而恩宠不衰,由此看来,僧格林沁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不论及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过去对僧格林沁有几种不同的评价,但肯定者居多,最近陈德华撰文认为,僧格林沁并不值得肯定。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僧格林沁一度力主反对外来侵略,是从清王朝中分化出来的抵抗派,并成为主战派领袖。他争得了整顿海防、保卫大沽的权力。在1895年6月的大沽保卫战中,亲临督战,指挥有方,起到了一个称职统帅的作用。不愧为有功之臣,但另一方面,他对外作战胜而骄、败而逃却不值得称赞。大沽保卫战胜利之后,僧格林沁自我陶醉,盲目轻敌,认为“洋兵伎俩,我所深知,何足惧哉”。他撤防北塘,只注重大沽一  相似文献   

4.
《庚申夷氛纪略》是记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篇私家著述,所述僧格林沁在京津保卫战中的“畏葸”表现,近年来已被学术界多所引用。本文依据基本史料,辨析、指出了这篇野史有关记载的严重失实  相似文献   

5.
近来有的文章对僧格林沁评价颇为偏颇,我认为:对古人的功与过应该辩证地看,不能苛求于古人。 僧格林沁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人物。作为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必定对起义军采取镇压措施,这是他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所致,是可以理解的。 应看到,在抗击侵略者的战争中,僧格林沁表观出了大无畏的民族气节。1859年大沽口之战,他表现得十分勇敢,取得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在八里桥之战中,他的骑兵英勇冲锋死伤无数。当时清朝官吏都在逃命,甚至连皇帝也准备逃跑,对于主力已耗尽的僧格林沁来说是无力与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抗衡的。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八年春,我国著名爱国抗战将领李宗仁将军在指挥台儿庄战役中,充分展示了他炽热的爱国之情和杰出的军事才华,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台儿庄大捷。纵观李宗仁的一生,台儿庄战役无疑是他的得意之作。一、李宗仁将军战胜强敌的过人胆识,是取得台儿庄大捷的前提当李宗仁将军来到第五战区时,他南边的敌人是"刚刚扫荡我军主力百余万人",取得了松沪和  相似文献   

7.
左宗棠是一个有谋略、有胆识的中国近代著名的地主阶级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于治军有术。研究左宗棠这方面的成就,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他是有帮助的。第一、左宗棠强调“兵之精在将”。天下强兵在将,选将是治军的关键。左宗棠选拔将领的原则是“理人之术,得才为先”。他一方面主张文者“当以明理习事为  相似文献   

8.
以曾国藩、胡林翼为首的湘军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仇视英法侵略者发动的侵华战争,曾积极准备北援勤王,但由于诸多原因,致使勤王未逐。  相似文献   

9.
郭嵩焘是晚清著名的知识分子,他一生卷入很多论争,他在咸丰九年在烟台推进厘金政策时发生毁局事件,并和僧格林沁朝廷之间发生了很大争论。其中的关键点是他对乡绅萧铭卤的袒护,由此可以看出郭嵩焘推进厘金政策时更重视用自己的教化能力来劝谕乡绅。  相似文献   

10.
从创办福州船政局看左宗棠的自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八七六年,左宗棠指挥清兵进入新疆,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很快摧毁了阿古柏势力,粉碎了英国和沙俄吞并新疆的野心。作为一个爱国将领,左宗棠的自强、御外思想,早在六十年代便已形成。本文拟就左宗棠创办福建船政局的洋务活动,探讨他的自强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辛亥革命时期最大的战役——阳夏战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阳夏战役中的民军,以仓促招募为主,他们不懂枪械性能,缺乏实战经验和常识,没有部队纪律,不听上级指挥,且思想复杂,导致战场上的退却,争逃、弃械问题十分突出。民军中的老兵倚老卖老,无视军令,多次贻误战机。战役中的将领则指挥无术,相互内江,相互推诿。因此,兵新将弱是阳县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咸丰、同治年间,郑献甫遭遇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迫在"两广"地区躲避战乱。他的诗文记录了乱世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千疮百孔,对自己"流亡"的人生经历呈现出"不幸"和"幸运"的双重情感认知。从历史事件和文学创作的关系考察郑献甫的诗歌创作,可以发现乱世不仅使他的文学创作、个体情感发生变化,而且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闲雅向"志士之诗"转变。郑献甫长达十年的避乱生活对"两广"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玮是宋朝早期的著名将领,他出色的战绩,成为了宋朝西北边防的一面旗帜,他运筹帷幄的带兵之道,创造了很多佳话。在中国战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郑观应(1842年—1921年)是晚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是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广东省香山县雍陌乡人。他一生经历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国难和国耻。郑观应17岁那年,因家庭经济负担较重而到上海学习经商。他在上海的叔父是洋行买办,  相似文献   

15.
美国五星上将、第34任总统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二战时曾担任过欧洲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然而,他经常做的工作却只是指挥三位直接受他领导的将领,对他们的手下从不过问,更不接见。艾森豪威尔退役后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有一次,副校长安排他听有关  相似文献   

16.
孙健 《华章》2012,(18)
张煌言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将领.他是南明的肱股之臣,在那抗清的峥嵘岁月中,张煌言写下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诗篇.张煌言的诗歌在思想内涵、"诗史"之风、美学风格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是蕴含了坚贞不屈的意志和正气凛然的格调的现实主义诗歌.  相似文献   

17.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近读清《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其中有三条资料,戳穿了沙俄所谓与中国"友好",是战事的"调停者"的伪装,暴露出其暗中派兵直接参与英、法武装侵略我国的罪行.这三条资料,一条是1859年署黑龙江将军特普钦、齐齐哈尔副都统那敷德的奏折;一条是同年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何桂清奏折中呈出的《上海夷馆新闻纸》;一条是翌年钦差大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和直隶总督恒福的奏折.后一条已为少数著作所引用,今一并抄录于下,以资参证.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微笑之光》是艾丽斯.沃克于1998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试从他者的定义分析入手,探讨小说中他者的形象在性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把栏杆拍遍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形象留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我们重新读他的作品时,仍然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  相似文献   

20.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最强大的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失败后,更成为全国反清的主力。捻军驰骋征战,先斩僧格林沁于高楼寨,粉碎了清军“穷追猛赶”的战略;后败曾国藩于苏豫皖之间,突破清军“画河为牢”的计划。然而,捻军终于在李鸿章指挥的围剿中失败,未能冲破“扼地兜剿,蹙之海隅”的布置。1867年东捻困灭于黄海之滨。1868年西捻重蹈西辙。败亡于渤海之畔。李鸿章也由此声威大振,奠定了封爵拜相的又一阶梯。为此人们对“扼地兜剿,蹙之海隅”战略颇为重视,但是至今对谁是这一战略的最早提出者,尚无定论,本文试图利用新材料,发表管见,求正于史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